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青岛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青岛中山路南端,桥身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在此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岛。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现在是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青岛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辽宁路是一条工商业发达的老街区。其位于市北区的西北部,是市北区的商业中心之一,是青岛市的一条交通枢纽,是青岛著名的小鲍岛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的道路。是仅次于中山路的第二商业中心。
辽宁路在青岛建置初期为可过往骡马车的土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进行了扩、修建,因当时日本将贮水山称为若鹤山,故将山下之路叫作若鹤町一丁目、二丁目。中国收回青岛后,接收政府为奉系的东北军,隨於1923年改称奉天路,1929年更名为辽宁路。日本二次侵占时期的1938年改为奉天路,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又恢复名称为辽宁路。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部分报道称:圣爱弥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青岛,拍摄于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