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庄“祭冬”:寻味传统习俗文化瑰宝

政务   2024-12-21 19:32   广西  

今日冬至

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我们每年举办祭冬活动,主要是延续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为年轻人树立榜样,鼓励他们发扬爱国、爱乡、尊老、爱幼的精神。”12月21日,在上林县巷贤镇高贤社区磨庄“祭冬” 文化祈福仪式上,磨庄老人磨日焕热情地向记者说道。



“祭冬” 文化祈福现场鞭炮声接连不断,仿若过年,庄内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共同迎接冬至佳节。磨庄村民们笑容满面,大家聚在一起聊家常,品尝美食佳肴,开展民俗表演,进行“祭冬”文化祈福,为本庄80岁以上老人、添丁家庭、考上大学家庭以及青年应征入伍家庭发红包、祈福,传承中华美德,激励村民团结和睦、发展共荣,现场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磨庄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集合从磨庄分支出去的兄弟姐妹,以及鼓励、庆贺考上高校或大学的莘莘学子回归,共同交流、祭祀祖先。据《磨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磨氏家族开始来到圩地经商定居,迄今400多年,因全庄人都姓磨,故而得名“磨庄”。每逢冬至,全村人齐集祖堂,拜祭祖先,延续着久远的民风。


磨庄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传统村落、广西绿色村屯等荣誉称号,被列为上林县祭冬民俗传承基地。


走进高磨庄古巷,青板石、骑楼、古宅等一批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每座房屋都是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完美融合了中国徽派建筑和岭南建筑的特点。


村中87座明清古宅,这些建筑历经50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整,非常珍贵。


▲磨庄一角








磨氏祖堂:冬至祭祖 克振家声







磨氏祖堂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原是磨氏家族议事、祭祖、办学之地,分为前堂、中堂、后堂,如今是上林县祭冬民俗传承基地。


▲磨氏祖堂内,村民们在准备祭冬的粽子/莫云威 摄


每年的冬至祭祖仪式在中堂举行。冬至当天,全庄人齐聚祖堂,在族中长辈的主持下,向80岁以上老人献红包,为当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和有新生孩子的家庭发慰问金。其中,给学生发的慰问金还有一个传统的专门称谓——“帮学谷”。据说,清朝时期,先祖磨宏积、磨宏培两兄弟考取了功名。两人不忘扶助后辈,在祖业中增设了以稻谷计数的“帮学谷”,每年冬至祭祖合议,发放给读书的子孙,勉励他们学习上进。在“帮学谷”的资助下,众多磨庄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


▲磨庄冬至节给老人们发红包

后堂曾是办学之地,将祖堂用来读书育人,与祭冬民俗中尊师重教的传统息息相关。清朝上林名士韦作衡曾为磨氏祖堂写下一副对联:“几百年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它一直刻在祖堂后门上,勉励磨庄历代学子。据族谱记载,清代出磨宏积、磨宏培等20多个贡生禀生、文武进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出180多名大学生。清朝乾隆、嘉庆两朝重臣、通政使司通政使张鹏展对磨庄地杰人灵、人才辈出很欣赏,称赞“巷巷出贤人”,这是“巷贤”地名的由来。


▲磨庄冬至节表演/韦伟群 摄


▲磨庄冬至节









明清古宅:传承风雅 诞育家风








磨庄现有的87栋明清古宅,都是砖瓦建筑。每一座都是由正房、厢房组成的三高两矮、硬山顶砖瓦房,布局规整有序,整个家族分居城内纵横交错的巷子里,四五座院落连接成一排,寓意四世同堂、五福临门。排与排之间有幽深巷道相连,院与院之间有小门相通,方便往来。一个家族同进一个大门,共享一条巷子,和睦相处,岁月静好。


▲磨庄巷道


磨庄古宅雕梁画栋,诗书楹联,装饰丰富,显露出古雅的格调。“福”是磨庄人世代追求的人生目标,与“福”相关的装饰在磨庄古宅中屡见不鲜。其中,花窗中雕刻“福禄寿”合体字,是磨庄一个创举。整体看,合体字是个圆润的福字,细看则是“寿”“禄”二字藏于“福”字内。磨庄人将福禄寿合一的思想含于一字之中,可谓极尽纤巧之能事。蝙蝠的“蝠”与“福”谐音,所以磨庄木雕中也少不了蝙蝠的影子。如花窗中有蝙蝠倒挂于鼎上的图案,寓意顶着福气过日子;几案浮雕上有一对蝙蝠图案,竟是雌雄蝙蝠!清朝名士磨见扬书写的“福”字也被刻在厅屏上,笔势雄健饱满;两旁则书“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尽显主人的儒雅之风。

▲“福禄寿”合体字/韦伟群 摄


▲案台雕花/上林县文广体旅局提供


传承家风也是磨庄装饰艺术的重要内容。磨庄人把“积善余庆”变体字雕刻在几案上,教导后人积德行善,福泽绵长。同一几案两侧刻着“乐事不外知足,修己自能及人”“道德根植孝悌,清白传之子孙”彰显出磨庄人知足修己,推崇孝悌清白的人生理念。民国上林诗人磨孔仁有诗句:“差喜梅花开数点,暗香时透入帘栊。”恰与这种淡泊的心志相合。磨庄有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可谓正解。

古朴家风熏陶了一代代磨庄人。









康阜社坛:古榕荫庇 民康物阜








在村头,有一株百年树龄的高山榕,树高30多米,冠径10多米,大榕树枝繁叶茂,树冠形如巨伞,为村民撑起一片福荫。时常可见村中老人在树下休憩,孩童绕着大树玩耍。旁边有个康埠社坛,社坛建于清初。当年,村庄里并非只有磨氏一姓,而是聚居着韦、磨、杨、石等13姓村民,社坛就是13姓村民先祖结盟的见证,也是全村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见证。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局势不稳,其余12姓村民先后迁离,只有部分磨姓人家舍不得丢弃祖业,留下来艰难为生。

▲康阜社坛外热闹的舞龙活动/潘永 摄

   
社坛是一个四方形的青砖院落。院门正上方有楷书“康阜”两字,故名“康阜社坛”,取“民康物阜”之意。社坛门口的对联反映了磨庄人祭社时的朴实美好的心愿:“康宁世泰,新春欢庆增福寿;阜庶民安,元灯喜贺添丁财。”









双星伴月:古桥古井 天人相应








磨庄村前是一片宽阔的田野,一条浅浅的水渠横亘田间,渠绕着磨庄流淌,水渠上横跨着一座十多米长的砖拱小桥,桥两侧各挖了一口四四方方的古井,与小桥合称“双星伴月”。据说,有一次,清朝乾隆、嘉庆两朝重臣、通政使司通政使张鹏展应磨氏族老相邀来到磨庄做客,为村庄勘界择址建井。张鹏展依据磨庄的天时地象,认为此地土壤膏腴,是上善之地,独缺一水,只有引渠架拱桥,桥两侧掘井,以拱桥象征弯月,以两井象征双星,才合“双星伴月”的吉象,永保村庄五谷丰登,富贵长流。磨氏族人按照张鹏展的建议,开渠架桥挖井。此后,磨庄人一直饮用这两口井的水,后来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才不再饮用井水。这两口井的井水常年清澈无比,冬夏不涸,水满不溢,水面总是比水渠高上几许。桥下的水渠至今仍灌溉着磨庄的田野,养育着磨庄人。


▲俯瞰“双星伴月”/韦伟群 摄






编辑 | 谭小幸
班主任 | 莫金梅
 | 苏诚

复审 | 石磊

终审 | 蓝海通

上林发布由中共上林县委宣传部主管,上林县融媒体中心出品,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

立即加星标,第一时间了解上林资讯

联合国老龄所复审认证上林为“世界长寿乡”

上林县融媒体中心

扫码添加小小编

爆料热线:

0771-5211090

爆料邮箱:slrm2019@163.com



上林发布
讲好上林故事,传播上林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