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宫廷乐师,他双目失明,但听觉极为敏锐,艺术造诣极高,尤其擅长弹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才华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这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下面讲几个他的故事:
辨音识凶:据说,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乐工们都认为音律准确,师旷却认为音律不准,断言这口钟会带来不吉祥的事。众人起初不信,后来卫国的师涓到晋国访问,晋平公让他演奏新创作的乐曲。师涓弹奏时,师旷马上阻止,说这是商朝亡国之君纣王时的乐师延为取悦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 “清商”,听这种音乐会带来灾祸。晋平公不听,坚持让师涓演奏完。之后师旷又表示还有更厉害的 “清徵”“清角” 之音,不过只有德行高尚的君主才配听,否则会遭致灾祸。晋平公执意要听,结果当师旷弹奏 “清角” 时,顿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暴雨倾盆,宫殿的瓦片都被吹落,晋国大旱三年。这则故事未必真实,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师旷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他在音乐方面的权威性,他对音乐与道德、国运关系是有独特见解的。
劝学晋平公: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已经七十岁,年纪太大了。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一样灿烂;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强烈;老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点燃火把照明一样。点燃火把照明走路,与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的道理。这个故事展现了师旷的智慧和善于劝导的口才,也让 “炳烛之明” 成为鼓励人们终身学习的经典典故。
正直敢谏:师旷虽为乐师,但心怀天下,常借音乐表达自己对国事的看法,以乐论政,敢于向君主进谏。有一次,晋平公和群臣饮酒,喝得高兴时,晋平公感慨道:“做国君真快乐,没有人敢违抗我的命令。” 师旷听后,拿起琴就朝晋平公砸去,晋平公连忙躲开,琴撞在墙上摔坏了。晋平公质问师旷为何如此,师旷说:“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言乱语,所以我气得要砸他。” 晋平公说那说这话的人是自己,师旷则正色道:“这不是做国君的人应该说的话。” 在场的人都为师旷捏一把汗,然而晋平公并没有惩罚他,反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了师旷的批评。这反映出师旷正直的品格和对君主不当言行的勇敢纠正。
附:介绍一个成语“师旷之聪”,它用来形容人具有极为敏锐和出色的听力。
来源与典故:《孟子・离娄上》中提到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意思是即使有师旷那样敏锐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强调了遵循规则和标准的重要性,同时也侧面体现了师旷听力的出众。
用法示例:在现代语言中,“师旷之聪” 常被用于赞扬那些在听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或者形容某人对声音、音乐等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例如,“这位调音师拥有师旷之聪,仅凭耳朵就能精准判断出乐器的细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