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光秃秃一片啥也没有”到“哪都能看到林子”,这是群众发自心底赞叹今非昔比的口碑。从“头顶蓝天,脚踩黄土”到“全县森林覆盖率43.76%”,这是吉县沧桑巨变的真实写照。从“一碗水,半碗沙”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长流”,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地欢歌。从“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到“种植苹果30万亩,年产量超过25万吨,年产值超过15亿元”,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吉县实践。
行走在初冬的吉县,尽管自然保护区已经降下初雪,但漫山遍野的油松、侧柏,仍是郁郁葱葱。已从林业系统退休多年的王全荣,10月份又一次走进壶口林场,这是他离开工作岗位前栽下的一片侧柏林。抚摸着已经碗口粗的小树,王全荣说:“心里还是很激动,看到每一棵树都亲切,就像是自己的儿女。”王全荣是吉县林业战线的一名“老兵”,1979年调到林业系统工作,参与过多项植树造林工程,为绿化造林事业倾尽半生心血。 11月20日,记者跟随护林员攀爬到一处海拔1525米的瞭望台——管头区域一号站。无论是通过护林员的望远镜,还是通过飞至高空的无人机镜头,满目苍翠。晴空下,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随山势连绵起伏,雄奇壮阔。 然而,谁又能想到,回首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黄土地貌却是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支离破碎,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9%。 从荒山秃岭到绿色长城,凝聚着历任县委、县政府的久久为功,汇聚着林业人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努力。他们对吉县生态林业发展倾注了满腔热血,共同见证了吉县林业“大地魔术”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 近年来,吉县全力打造“红色苹果、黄色瀑布、绿色生态”三色品牌,依托大规模的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和省市造林绿化重点工程,一步一步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林海,向“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历史性跨越稳步迈进。吉县林业工作的接力发展,生动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如今,吉县森林覆盖率从12.5%提高到43.76%。“现在的吉县,不管走到哪儿,空气都好,不管走到哪儿,都有林子。老百姓生活也好了,啥也不缺了。”王全荣自豪地说。漫山遍野的森林,为吉县农民开辟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如今,吉县的东部油松防护林、南部刺槐防护林、中部水果经济林、西部干果经济林,形成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吉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吉县苹果产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每年需450万人次的用工量,拉动餐饮消费1亿元左右、交通运输收益9000万元左右,带动超过2万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此外,以干果经济林花椒为主的柏山寺乡,目前共栽植花椒2.2万亩,年产椒果40余万斤,产值达1200万元以上。特别是该乡黑秀村花椒年产值900余万元,有着“三晋花椒第一村”的美誉。 当前,吉县林地面积达到117.34万亩,森林蓄积量305.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吉县还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第一阶段先进集体、“全国营造林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还获得“山西省连续二十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县、“全省林业生态县”“护林防火先进县”等2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在吉县的绿色林海中,几处宝藏地如绿色明珠璀璨夺目。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吉县站)建站以来,形成以嵌套小流域为特色的水土流失监测体系,针对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持续研究,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被誉为黄土高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示范样板。 “别人下雨往家跑,我们是下雨往外跑。”11月19日,正在吉县开展培训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清科在吉县站告诉记者,蔡家川基地建于1990年,由北京林业大学规划设计,吉县林业局负责实施,在蔡家川流域首次采用径流林业技术营造了1500公顷水土保持林,成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示范林,蔡家川流域被誉为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的教科书,已被山西省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吉县站于2005年成为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以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成果奖3项,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专注一粒种子,倾尽万千韶华。在吉县车城乡白子沟村,“两山夹一沟”的吉县国家刺槐良种基地(吉县刺槐种子园)坐落于此。依山而上,初级种子园、第二育种轮种子园、子代测定林、试验林、采穗圃、种质资源收集区和繁育圃等错落分布。基地负责人葛建海说:“基地集生产、科研、繁育于一体,拥有刺槐品种选育的刺槐优树295份,刺槐种源82个。近年来选育的7个系号,以‘吉县刺槐一代种子园种子’名称,获得省级‘林木良种证’。种子园在2017年被教育部授予‘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荣获第六届山西苗木及花卉博览会种子类金奖。目前,基地年生产优良刺槐种子1500公斤,苗木20万株。” 在吉县的广袤林区,有一群默默奉献守护森林健康的“哨兵”——吉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站的工作人员。走进测报站,墙上挂满各种林业有害生物和防治知识的图片。工作人员们正有条不紊整理着监测数据,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林区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吉县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股负责人白福忠说,“这不仅是我们工作的成果,更是我们对吉县这片土地的责任和担当。” 走在吉县的山水间,满目苍翠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吉县林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更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和深刻诠释。采访中,市生态环境局吉县分局副局长梁慧平告诉记者,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树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效提高大气层的含氧量,对湿度温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吉县小气候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它们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水源,有效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茂密的森林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为众多物种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林间小道上时,背着装满监测设备背包的防治检疫人员、肩扛铁锹的护林员、携带无人机等设备的森林消防员……这些绿色家园的守护者便沿着蜿蜒崎岖的小径行走在茂密的林区。耳边是鸟儿的婉转歌唱,鼻尖萦绕着泥土和植被的清新气息,他们都无暇顾及。
紧盯林区入口和人员出没的道路沿线,严防死守火种进山。 11月20日,晴。管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教场山坡林间小道上,林木上的积雪被阳光融化滴滴答答落在护林员郭志强的身上。此时,对讲机里传来视频监控员丁小瑛的语音“发现有人挖土,请及时制止,劝离林区。”“这是游客临时停车入林,挖取林间腐质土回家种花。一草一木都是生态的守护者,破坏土壤就是破坏草木的家园,也是破坏我们自己的绿色家园。”问清详细方位后,郭志强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大步流星赶往游客入林取土的地方。丁小瑛还告诉记者,视频监控主要围绕农林交错区的焚烧,游客或路人临时停车携带火种入山、取土、采集植物等行为,并第一时间按程序上报和通知责任区管护员前往。 “您已进入一级森林防火管护区,严禁毁坏林木和林地,请勿携带火种进山,严禁一切野外用火,预防森林火灾,共建绿色家园。”在马连滩管护站木家岭防火检查点,安装在林区入口的森林防火语音播报系统,经红外感应到人员和车辆时,便触发清晰响亮的提示音。除了真人语音播报器外,卡点入口处都张贴着防火二维码,进山人员都要扫码登记。在屋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视频监控。管护员曹文学介绍,吉县红旗国有林场下辖管头山、山头庙、西咀和马连滩4个管护站,设立防火卡点10个,防火瞭望台13个。在科技兴林方面,配备有4台防火专用无人机,视频监控29套,防火语音播报器37套。
“每到一个监测点,我便启动智能设备,观察自动诱捕装置。这些设备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它们帮助我们实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活动情况。”11月21日,正在车城乡林间地带放置拉杆箭式捕鼠器的白福忠说,随后,白福忠与工作人员在附近的油松上悬挂了美国白蛾诱捕器。 11月14日至15日,由临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临汾市林业发展中心承办、吉县林业局协办的临汾市2024年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演练暨防控能力提升培训在吉县成功举办。此次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演练及培训,由全市技术能手组建的无人机防治队、松美防控队、打孔注药防治队、熏蒸防治队、喷烟防治队、草原防控队等6支队伍,现场开展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演练,分别进行了无人机喷防技术示范操作、松褐天牛、美国白蛾诱捕器组装机及悬挂点的选择、松材线虫病疑似感染木取样示范、打孔注药防治蛀虫和刺吸害虫操作示范、红脂大小蠹熏蒸防治示范、油松毛虫喷烟防治示范、拉杆箭式捕鼠器草原鼠害防治技术示范等演练活动。 同时,省林草防检总站相关负责人,就进一步加强草原有害生物普查质量管理和验收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法规政策、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通过演练和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参训人员一致表示,积极落实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全力保障全市林草资源的生物安全。 11月20日下午,一场快速响应防火灭火演练扣人心弦。在吉县2024年公益林管护技能提升培训活动中,吉县森林消防大队与红旗国有林场防火队联合进行了森林火灾扑救演练,近百名公益林管护员进行了全程观摩。
演练中,吉县森林消防大队展示了快速响应的能力,确保了“火情”的有效控制和扑灭。吉县森林消防大队四队队长刘东说:“通过这次演练,整体提高了队伍的密切配合性及协同作战效能,今后我们会加强训练,为吉县的护林防火工作保驾护航。”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吉县围绕“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受益一片”,坚持科技兴林、以法治林、网格管护。大力宣传《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普及防火知识,不断强化全社会的护林防火意识。推行划定封禁区域,设立封禁标志,严格实行封山禁牧,扶持引导舍饲圈养,杜绝牲畜对林木的毁坏。建立护林责任区和火情预警机制,配置专业设施设备,建立县级森林消防队50人,乡村成立半专业队79支。尤其是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因地制宜建站管护,设立管护站、管护小区共82处,构建起局、场、站、营林区、管护区5级管护体系,确保了护林防火形势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山西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专家指导组成员、临汾市森林草原防灭火专家、市林业发展中心自然保护地科科长何国明告诉记者,从事森林防灭火工作30余年,对吉县在护林防火工作上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由衷的赞赏与肯定。吉县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与专业素养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防火体系,加强巡查力度,及时排查火灾隐患,吉县有效管控了森林火灾,确保了生态资源的安全。同时,吉县通过广泛普及防火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护林防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现在的吉县壶口瀑布路段,宛如一条绿色的丝带缠绕在壮丽的黄河之畔,道路绿化景致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11月19日,尽管初冬的黄河壶口瀑布水量减少,但是通往景区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仍是车来车往。慕名而来的游客专程赶来体验四季轮转的别样冬景。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春季路边色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鲜活灵动的生机、活力与游客不期而遇。夏季,山风拂面,清凉与人撞个满怀。秋冬之交,果香四溢,扑面而来,金黄、深红、青绿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仿佛是诗与远方向过往的游客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层次丰富的彩化景观,美化了公路环境,为游客的旅程增添了温馨与浪漫。在这里,游客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雄奇,感受山西和吉县人民的热情与真诚。 吉县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近期,全力开展以城乡、单位、道路、山体绿化,森林资源管护为重点的秋冬季绿化造林植绿护绿行动,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植绿护绿的热潮,进一步扩大提升吉县绿化造林的成果成效。 秋冬植绿,韵染寒时。吉县壶口瀑布景区停车场西,工人们正挥锹挖坑、移树扛苗、处理苗木、扶苗培土、铲土填坑、注水浇灌……分工有序,紧锣密鼓,现场热火朝天。 “秋冬季植绿护绿有着独特的优势。”吉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窦全忠介绍,“不仅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严格项目管理,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秋冬季绿化造林植绿护绿工作的各项任务。” 据悉,本轮植绿工作中,景区目前已栽植各类花灌木680株和连翘3000余株,剩余400余株绿化苗木也正在有序栽植中,在11月底全部完成。 在8月下旬,壶口直升飞机停机坪东侧的绿化工程便已拉开序幕。该工程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共栽植卫茅、红叶小檗等8000余株苗木,并铺装草坪5000余平方米。如今,该区域已是绿意盎然,成为壶口瀑布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同时,在9月上旬,还对壶口瀑布主景区和壶口高速口两侧公园内的枯死木进行了全面清理,进行了补植补种和修剪完善,补植补种红叶李、木槿、美人梅等400余株。 除壶口瀑布景区外,吉县按照道路绿化和“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各要素融合的思路,推进实施了吉县沿黄旅游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工程将于明年5月中旬全部完工。在同步进行的城乡绿化工作中,栽植金叶榆、月季花、红叶李树等各类苗木7000余株。此外,壶口镇陈家岭村、山头村,柏山寺乡马泉头村、官庄村,共栽植7000亩侧柏、油松、连翘等。系列项目实施,不仅提升了吉县城乡、景区的绿化水平,更体现了吉县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 吉县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民生、林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按山系、流域,跨乡镇协同推进,根据科学绿化规定适宜新造林区域,缓坡地主要栽植苹果、连翘、花椒等树种;梁、峁、沟、坡等陡坡地发展生态林,栽植油松、侧柏、白皮松、紫穗槐、山桃、山杏、酸枣等树种,既要身边增绿,又要百姓增收。同时,加强“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抚育间伐更新,做到项目区护林员全覆盖,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护林防火,促进林木生长,为建设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文/图/视频 临汾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红卫 郭媛
编辑 荀丹薇
校对 武雯燕 刘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