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相关内容。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飞;崂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晓;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青岛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韶光;青岛蓝谷管理局经济发展部部长程谋松出席吹风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总体要求
工作任务
海洋装备产业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
海洋新能源产业
深海开发产业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现代渔业
海洋化工业
保障措施
突出产业导向部署海洋创新链
突出高素质海洋科技产业人才引育
突出培育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突出以改革创新激发动力
突出海洋政策资金保障
为全面落实好《行动方案》,市委海洋办印发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工作方案》,细化了每个赛道的突破方向、区域布局和能够催生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并对照《行动方案》35项重点任务提出了148项实施主体、载体、路径明确的具体工作举措。同时围绕8个产业系统梳理了支撑发展的25家青岛本地链主企业、160个重点科研平台和64个重点项目。细化产业链梳理了26个支链和1200家招商引资目标企业,为产业链精准招商提供指引。
比如:在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上,推动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与海洋石油工程共建“海洋工程数智化联合研究院”,培育海洋装备工业软件新产业。建成交付“国信2-2号”大型养殖工船、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氨燃料散货船等一批重大海洋装备项目,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延伸。加大“蓝色药库”建设力度,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加快BG136等临床研究进程,形成聚集开发、梯次产出态势。全力推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AI+海洋药物研发”大模型,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生物产业质检中心,支持企业开拓海洋大健康领域市场。推动建设规模化海水淡化产业园区,鼓励沿海高耗水企业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拓展海淡应用场景。推进钙钛矿太阳能薄膜电池、超高功率组建等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三峡深远海风电等海洋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女岛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在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上,加快推进“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建设,打造深海基因资源勘探开发国家战略力量。支持中国海洋大学与央企共建“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深海开发技术装备联合攻关,招引产业链企业来青集聚发展。依托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与研究中心加大合作合作交流,提升青岛在深海开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深入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前瞻布局水声通信组网,支持开展“5G入海”试点示范,深入实施“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推动“瀚海星云”“问海”“问天”、港口等13个大模型优化及应用,完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推动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打造以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的创新复合体,布局建设蓝色种业园区。实施2.0版养殖工船,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三文鱼产业链,建设多产融合的新型海洋牧场综合体。争取落地大型海洋石油化工上游产业项目,推动绿色节能环保、高防护期效的海洋新材料项目建设,提高海藻纤维、海藻肥料等海藻化工产品附加值。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法治时代网记者:近年来,崂山区在海洋经济发展及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都有哪些做法和具体成效?
于晓:近年来,崂山区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聚力科技赋海、人才兴海、产业强海,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全方位助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崂山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聚力科技赋海,在提升海洋创新能力上走在前。注重平台搭建,建成市级以上海洋科创平台53家、博士后工作站10余家,每年推出海洋成果100余项,2023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第一完成单位为崂山区涉海主体的共11项,占全省、全市比重分别达26.8%、47.8%。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加速建设全省首个海洋人才创新园,国际海洋人才大厦正式揭牌,引进未来海洋食品产业发展中心、“5G+北斗海工实验室”等海洋科技项目30余个;推动40余家涉海企业、科研院所加入青岛市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深入推进“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产出新药研发成果18项,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研发方面国内领先。
二是聚力产业强海,在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依托区内300余家规上涉海企业,构建“3+2”海洋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30余家。海洋装备产业方面,船舶压载水、清洁燃料供给系统等新型低碳航运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海底复合电缆、风机控制元器件等海上风电重点配套产品实现突破,在细分领域填补国内空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加快推进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长江以北首个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全链条服务平台;研发上市创新医疗器械、海洋保健品、海洋功能性食品20余款。海洋信息产业方面,培育“琅琊泊”“北极海冰”等1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突破海洋卫星导航、海上测风激光雷达、水声传感器芯片等“卡脖子”技术10余项,实现“空天地海”产业一体化融合。海洋金融产业方面,6家金融机构、73项产品入选青岛市《金融机构服务涉海企业特色产品汇编》,占比49.7%;制定全球首个蓝色资产分类标准,成功发行全国首单“蓝色债券”,涉海融资余额突破200亿元。海洋文旅产业方面,推出海洋运动、海上低空娱乐等滨海旅游精品项目,海之恋公园、小麦岛公园等成为沿海城市休闲新地标、网红打卡地,举办石老人音乐季、拉网节、山海印象等10余个海洋特色旅游节庆活动。
三是聚力人才兴海,在增强海洋内生动力上走在前。培育海洋人才梯队,构建“海洋院士-泰山蓝色人才-青岛市海洋英才”矩阵体系,集聚涉海高校3所,高端人才200余名,吸纳各类海洋专业人才2万余人,逐步形成以“蓝高新”为重点的涉海人才高地。打造海洋人才创业“崂山模式”,发布《崂山区“校长(院长)基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鼓励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探索实践海洋领域“人才+产业+资本”招引模式,通过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区属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支持多方联动,孵化培育“高精尖”涉海科创企业10余个。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举办“蓝洽会”“中国山东海洋高端人才交流项目洽谈会”等系列高端人才活动,吸引汇聚全球海洋领域人才资源;搭建“人才服务一件事”联办平台,为海洋人才落户、创业贷款、医疗保健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
下一步,崂山区将锚定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推动相关海洋规划、政策文件在崂山区落地落实;制定《崂山区加快建设海洋强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支撑、涉海项目招引上持续发力,努力在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
Q2
鲁网记者:《行动方案》赋予了青岛蓝谷多项重大任务,请问蓝谷在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拥有哪些优势和基础,下一步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程谋松:青岛蓝谷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历经10余年建设发展,蓝谷在重大海洋科技平台集聚、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落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以及蓝谷新城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已经汇聚了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引进培育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112个,累计引进培育涉海人才1.2万人,其中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引进和培育了2家上市公司、1家独角兽企业,一批涉海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海洋产业加速起步。这些要素的聚集是蓝谷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独特资源优势和重要发展基础。
2024年,蓝谷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海洋科技资源集聚和重大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全力服务保障“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发展。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竣工验收;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青岛)正式启动;青岛航运发展研究院智能航行关键技术研究与“智飞轮”示范应用项目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会同海检集团成功举办首届重大装备全生命周期质控与试验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国实科技集团入选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取得山东省海洋领域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获2024“数据要素×”大赛山东分赛决赛科技创新赛道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科技创新赛道季军;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构建迄今为止最大、最完整的“全球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
在推进海洋领域双招双引方面。我们以产业链思维谋划海洋产业招引,动态完善更新“3+2”产业体系招商图谱,瞄准海洋产业链前沿领域、技术链主流方向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科研集聚优势拓宽招引渠道,聘任院校企业负责人担任招商大使,深挖项目资源,提升科技和产业匹配度,赴9省13市登门走访,举行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恳谈会,完成海尔新能源等20余个重大项目签约,总投资超过300亿元。海检集团、国实科技集团、国信蓝谷等链主企业发挥产业链聚合效应,通过参股、并购、合作等方式加速引进上下游合作企业。
在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我们加速推动“四大千亩产业园”建设推进,全国唯一海洋中药领域特色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监局海洋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美谷生物共享工厂投入使用,大唐华芯威、海尔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主体封顶。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0MW级垂直轴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完成设备生产组装,山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森科特水下洗网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同行业首位。智慧航海获隐形独角兽,国信中船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养殖工船“2-1号”出坞,计划2025年上半年交付。
近期,国家、省、市级层面先后批复或出台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为青岛蓝谷赋予了更高、更新定位,为蓝谷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国务院批复《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打造蓝色硅谷海洋科学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明确“支持青岛蓝谷加快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依托崂山区至青岛蓝谷沿线等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区域,建设“青岛科创大走廊”。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深入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是加快重大科技资源集聚步伐,服务保障好重大平台建设运行,进一步提升蓝谷科技创新策源力,在“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方面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二是提速海洋领域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让富集的科创资源助力推动产业创新,做好海洋科教产融合示范,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三是加快四大千亩产业园建设推进和涉海重大项目招引落地步伐,不断提升蓝谷产业承载力,加快构建蓝谷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四是积极响应市民关切,加快民生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市配套水平,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吸引更多人才到蓝谷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蓝谷新城。
Q3
青岛新闻网记者:能否结合《行动方案》介绍一下国信集团下一步助力我市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和举措?
董韶光:《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我们下一步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信集团一直坚持按照“科技+资本+产业”的海洋生态要素体系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支撑多个项目成为本次行动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前期,国信集团已经先后开展了现代海洋牧场、养殖工船、陆基循环水养殖、水产品贸易等现代海洋渔业业务,通过收购正大制药股份推动海洋生物医药的布局,可以说是领域广、跨度大、链条多。以“国信1号”养殖工船为代表的封闭式船载舱养模式为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案,也得到了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指导。
为了更聚焦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经市委、市政府批准,2024年11月11日,国信集团正式组建了青岛海洋发展集团,定位为“创新型、外向型、链主型海洋产业投资运营集团”,打造“海洋资源整合平台、海洋产业发展平台、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开放合作平台”。青岛海洋发展集团将整合国信集团内部海洋板块相关企业和资产,深耕做好“传统养殖和深加工”“养殖工船垂直产业链”“海洋大健康”三条产业发展曲线,构建以“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航运物流”为支柱产业,以“海洋装备和新材料”为培育产业,以驻青各科研单位为创新支撑的产业架构。现代海洋渔业围绕大黄鱼、罗非鱼、三文鱼“三条鱼”做精做深,打造垂直产业链新业态。海洋生物医药立足“海洋特色、骨科权威、新质引领”的定位,拥有中国首家海洋药物生产企业药业公司,BG136项目有望成为全球第17款、中国第3款海洋药物。航运物流依托青岛交通优势,进一步优化物流保障功能,建立高端航运服务全流程体系,树立细分赛道航运引领者地位,助力青岛从物流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型。
《行动方案》中的重点产业方向与海洋集团的主业方向不谋而合。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着力实施“新质强海、科技创海、金融赋海、品牌出海”四项工程,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产业领军企业。
一是实施“新质强海”工程,塑造产业核心优势。围绕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提升3+2产业能级,在现代渔业方面,突出海水养殖产业化、智能化,培育形成以养殖工船为代表的深远海养殖模式,以陆基循环水养殖三文鱼为代表的设施渔业新质生产力,2025年将实现养殖工船多船联运,开工建设年产5000吨的陆基循环水三文鱼养殖基地;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方面,以“产业+园区+基金+链主企业”模式加快“蓝色药库”价值转化,推动BG-136等原创海洋生物医药加快临床进程,力争2028年上市,实现海洋特色、骨科权威、新质引领。
二是实施“科技创海”工程,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前期,以项目为纽带,国信集团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院所开展了长期紧密的合作,近期我们将作为青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首任理事长单位,共同推进国家、省、市重大科研专项攻关,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对接,为我市的科技创新协同攻关、联合转化、共享成果、深度合作提供参考案例。
三是实施“金融赋海”工程,打通产业资本引擎。创新利用CVC等资本手段,绘制产业图谱,在海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开展战略投资,尤其在目前基础较弱的海洋生物制品、航运装备、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拓展,抓住资本市场窗口期,发挥国有资本产业组局的优势和潜能。牵头设立海洋产业基金,为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我市海洋领域中小企业强化资本支撑,助力我市海洋经济生态圈建设。
四是实施“品牌出海”工程,提升全球影响力。创建养殖工船国际标准,实现工船设计、制造和管理体系向海外输出,远期打造在全球布局的深远海养殖船队。与国际顶尖研发机构和产业集团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合作,促进新型海洋生物制品打入国际市场。依托海天中心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海洋产业总部基地。积极筹办国际性海洋会议和展览活动,吸引全球产业创新资源汇聚青岛,打造海洋国际交流中心。
青岛海洋发展集团刚刚启航,面向未来,我们将勇担我市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使命,以创新求突破,以开放谋发展,为我市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Q4
中国企业报记者: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行动方案》出台的有关背景?
李飞:《行动方案》出台的总体背景,是贯彻国家、省、市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海洋强市系列部署要求来制定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今年5月亲临山东视察期间,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为山东海洋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近期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林武书记强调,海洋产业是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支撑,要加快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要重点抓好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利用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要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瞄准深远海资源开发、海洋空天、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聚焦发力,让新质生产力“入海”、蓝色经济“上新”。
在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上,将“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作为全市上下聚焦聚力突出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市政府召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会议对海洋作专篇研究。在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曾赞荣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并就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改造提升海洋优势产业作了具体部署。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落实省、市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工作要求,市海洋发展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会同各区市、各相关部门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出台了《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青岛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性创新平台》《青岛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标志性重大项目》《青岛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保障措施》等政策文件,形成“1+8+10+20+N”工作体系,为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