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3的海洋院士在山东!从比较优势到全面胜势,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勇攀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文摘
2024-12-20 10:52
天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海洋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内海洋经济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为未来绘制蓝图的关键节点。山东是经济大省、海洋大省,陆海面积几乎相等,资源比较优势突出,海洋经济发展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继往开来,坚持陆海统筹,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省,山东风帆正劲。天时地利人和协同发力,山东现代海洋产业优势显现。编制并实施《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出台了64条高含金量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企业培育及项目建设。为促进产业集聚,山东优化陆海资源配置,推动沿海7市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包括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青岛威海生物医药在内的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依托32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吸引了近1.1万家涉海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4200亿元。山东聚焦种业自立自强,推进水产种业振兴,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审定新品种,积极打造“蓝色粮仓”,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面积、规模均居全国首位,以“国信2-1号”养殖工船、“深蓝2-2号”养殖网箱为代表的深远海养殖稳步拓展。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占全国的1/3。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三分之一来自海洋领域。依托崂山实验室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实现了深海智能浮标等多项高端装备技术的突破,累计引进培养涉海高层次人才213名,突破97项关键核心技术,“十三五”以来,全省海洋领域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该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港口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节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山东全面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运营,大力建设世界级专业化码头集群,加快港口智慧绿色转型,畅通双循环陆海物流网络,全力推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截至2023年底,沿海港口2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数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沿海省份第1位。积极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了货物装卸自动化、物流信息透明化、通关流程便捷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山东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承办或主办各类涉海会议论坛,如成功举办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规模、层级和效果均具有开创性影响,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步启用;另一方面,推进跨境产业园区建设和双边多边贸易投资便利化,吸引外资进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金融服务等行业。“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设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53家,船舶及海工装备、水产品等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可以预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锚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海洋经济比较优势转化为全面胜势,海洋强国建设必将涌动更多山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