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储能:“杀死”一批黑马!

文摘   2024-12-29 14:41   江苏  


“什么是储能火爆的标志,估计是个人好像都能进来做储能大赚一笔。

什么是储能败局的信号,大概每个人觉得做储能是一种进退不能的煎熬。”


这是来自行业媒体的一段评价,的确,2024年的储能经历了这样的“疯狂”。


行业周知,2023年见证了储能行业飞跃性发展,尤其是工商业储能,众多“黑马”企业涌现,市场急剧扩张。但,进入2024年,市场发展并未延续去年的火爆态势,反而出现了增长放缓的迹象。


与此同时,作为当年业界知名的35亿跨界储能的企业,曾有望成为“储能黑马”的黑芝麻梦碎2024。同一时期,青禾新能低调宣布并入母公司禾迈股份,光伏、储能业务共用“禾迈”品牌;东方日升旗下“双一力储能”更名“东方日升储能”,光伏、储能共用“东方日升”品牌。


行业变天了。

2024到底有多内卷?


ONE Involution

目前来看,2024年我国储能装机规模数据非常可观。


据CNESA DataLink统计,截至9月底,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111.49GW,同比增长48%,较去年底增长29%,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973亿元。然而,行业繁荣背后,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分化显著,几家欢喜几家愁。


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月度分布情况(2024年1-9月)

从三季度财报看,2024年储能企业间竞争白热化。行业寡头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稳坐营收利润前列,利润率可观。31家企业营收增长,29家下滑;净利润方面,26家正增长,34家下滑。但储能新势力面临严峻挑战,曾经的“储能第一股”派能科技营收下滑53.69%。


这些企业表现得不如意,当然有自身原因;然而外部大环境的改变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储能市场的持续升温,我国储能企业数量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据统计,2022年全国新注册的储能相关企业达到了3.8万家,是2021年的5.8倍;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7万家,增长率超过80%。2024年仅前11个月,新注册的储能相关企业就近8万家,日均新增约256家。光伏、锂电池、家电、化工等多个行业的企业纷纷跨界涌入储能领域,试图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带来的第一个现象就是:行业内卷。

储能行业马太效应显著,梯队位置关乎企业尊严与未来。面对内卷加剧,企业虽承受压力,但仍力保形象。价格战成为首要挑战,年初至今,储能系统价格从0.8元/Wh跌至0.5元/Wh,降幅超三成,导致部分企业业绩预警,市场弥漫着无奈与忧虑。


价格战的背后,是原材料价格特别是碳酸锂价格的剧烈波动。碳酸锂作为储能电芯核心材料,价格从2023年初高位跌至年底约10万元/吨,给储能企业带来沉重成本压力。尽管锂价下降降低了锂电池成本,但全球储能市场需求疲软、装机量远低于预期,加之企业数量激增与产能快速扩张,加剧了行业竞争。



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虽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及市场多元化方面积极应对,但仍难以摆脱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资金雄厚的头部企业通过价格战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加剧了价格战漩涡,倒逼中小企业退场止损。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及市场拓展方面虽有所努力,但在头部企业价格战的压力下,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淘汰赛开始的猝不及防


TWO Knockout 

内卷一旦开始,就很难再停下来;久而久之,卷不动了怎么办?


结局很残酷:落后,掉队,乃至被淘汰。


在此轮行业大洗牌中,不乏众多“储能黑马”。借用网友锐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来不及宴宾客啊!”虽有段子成分在,却也有一些恰如其分的味道。
1
蔚来也救不了的沃太能源
今年7月2日,沃太能源突然对外发布公告,终止其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计划,也就是说沃太能源折戟IPO。即使背靠蔚来,日子却也难熬。

沃太能源,自2012年9月创立以来,便深耕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核心业务涵盖户用及工商业储能系统及部件两大板块。其中,户用储能系统表现尤为亮眼,贡献了公司超八成的营收。随着海外用户侧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沃太能源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地设立多家分公司,业务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2021年起,海外户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沃太能源也借此东风,营收实现连年飞跃。从2019年的2.4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7.73亿元,2023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10.85亿元。在此期间,沃太能源在全球户用储能市场的占有率也逐年攀升,2021年更是跻身全球第六,与特斯拉、LG新能源等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然而,自2023年上半年开始,沃太能源遭遇了客户危机。新客户收入占比大幅下滑,存货金额却持续攀升。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存货金额已高达12.17亿元,较2022年底增长了近3.2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净额也呈现较快增长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2
背靠长城汽车的锂电储能新星深陷“迷途”
蜂巢能源源自长城汽车动力电池项目组,2018年独立成为科技公司,由魏建军实际控制。近年来,该公司发展迅速,营收自2019年至2022上半年持续增长,并于2022年提交IPO申请,拟募资150亿元用于锂电池项目。然而,2023年12月,蜂巢能源撤回了上市申请。

尽管发展迅速,但蜂巢能源持续亏损。2019至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3.26亿元、7.01亿元和11.54亿元,总计约31亿元。主要原因在于毛利率过低,2019至2022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8.56%、2.08%、3.70%和6.91%,主营业务毛利率也仅为6.64%、0.89%、3.23%和4.38%。与行业均值相比,蜂巢能源的毛利率明显偏低,2022年主营业务毛利水平与行业均值相差近10个百分点。

蜂巢能源与可比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对比

这种低毛利率导致公司难以支撑研发、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支出,大幅亏损难以避免。此外,蜂巢能源对长城汽车的依赖仍在继续,非关联方市场开拓则依靠低价销售,核心生产技术也显现出隐忧。这些因素使得投资者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
3
昔日锂电黑马,如今破产重整的桑顿新能源
桑顿新能源,作为储能领域的先行者,自2011年由桑德集团注资成立以来,便专注于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公司迅速构建起涵盖电池材料至充电设施的完整生态产业链,拥有年产6GWh的锂离子电池产能,并已为近12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系统。

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桑顿新能源手握215项专利与37项商标,成为国内动力电池及三元材料领域的佼佼者。2016年,公司成功研发车用高镍多元材料,跻身高端汽车供应链,并率先推出“风光储充一体化”商业模式,为欧美市场提供多样化储能解决方案。

在储能领域,桑顿新能源于2020年及2022年相继发布两代金砖电池,能量效率与循环寿命均实现显著提升,同时推出家用储能电池模组,满足全球户用储能市场需求。

然而,尽管曾经风光无两,桑顿新能源却在2023年遭遇困境。9月24日,公司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覆盖全部债务,向湘潭市雨湖区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法院裁定受理余姚市海泰贸易有限公司对公司的破产重整申请。截至2023年底,桑顿新能源负债高达37.93亿元,全年营业收入仅为2.62亿元,净利润亏损5.24亿元。公司在2023年12月及2024年5月两次申请破产重整,储能黑马的辉煌似乎已成过往。


结语


自2023年末,储能增设子公司的民企报道已经减少许多,破产与取消消息却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行业洗牌加速,强者恒强,弱者难逃出局命运。

其实,这场洗牌也是价格与品质的双重革命。低价高效的储能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市场渗透的强力催化剂,推动储能技术加速从高端市场走向大众,拓宽了普及之路。尽管淘汰赛残酷无情,但它为储能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阵痛过后,相信将迎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 end


责任编辑:Ivy.Z
审核:诸葛
参考资料/素材来源:万点研究、储能行业动态、新能源产业家、钛媒体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加入【盒子VIP】

储能盒子
储能的所有一切都在这里,储能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尽在储能盒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