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上榜!迷局再现,中部六省还有救吗?

文摘   2024-12-24 17:41   江苏  


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2024年11月,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共计3.21GW/8.82GWh同比+19%/+22%,功率规模环比增长49%。

其中,表前新增装机2.91GW/8.22GWh,功率规模环比增长39%,用户侧新增装机规模602MWh,创2024年以来新高。

然而,从区域分布上看,我们发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中部六省,无一挤进储能新增投运规模榜单前十。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月,新型储能投运项目主要分布在新疆、河北、山东、广东、西藏等20个省市自治区,9省新增投运储能规模超百兆瓦。

其中,新疆因多个4小时独立储能项目和一个光伏大基地配储项目投运,新增总规模达1GW/4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河北有两个独立储能项目、两个新能源配储项目投运,新增能投运总规模超0.5GW/1GWh,规模排名第二。

为方便做对比分析,盒子将东部、中部、西部划定范围罗列如下,其中特殊标注部分为进入前十榜单的省级行政区。

东部: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港澳台

中部:
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

西部:
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

不可否认的是,坐拥全国约1/1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1/4的人口数量的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更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能源转型关键期,相较于西部地区大规模投运的集中配储与东部地区如火如荼展开的工商业储能格局,夹在二者之间的中部地区似乎声量显弱。时值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周年,盒子就带大家一探新型储能领域,中部的“失声”迷局。

01 “重返西部”计划之下



事实上,此前所有中国的产业基本上都遵循着一种梯度转移理论,即最新的技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研发、应用,更新整个产业,淘汰的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继续发热,中部淘汰的产业进一步顺延到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学中的自然现象,这种梯度转移可以使得每一种技术都能在当地受益最大化。


但这种模式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一方面是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会逐步扩大,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出现资源的错配与浪费。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转变,我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出口方向受到西方国家“围剿”,梯度转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以光伏两次遭遇的贸易调查为例,国际市场出口的被“封锁”使得无数企业在此倒下,几乎重塑了整个产业格局。


于是,2017年,在双反的萧瑟中,国务院发布文件,提出集合产业上下游在西部建设光伏电站,拉动市场结构转型。就新型储能领域而言,我们都知道其诞生之初的目的,便是用来减少新能源发电弃电的一种方式。由此,西部地区新型储能的发展依托光伏电站装机的新增体量大幅攀升。


显然,国家想在西部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



在重返西部的框架中,两年前启动的领跑者计划格外具有借鉴意义。计划旨在通过补贴与筛选,将东部沿海地区中的最新技术直接应用到西部,再由西部向东部逐步传导以期形成循环。客观上来说,领跑者计划的出台成功让东部最新技术直接面对西部百亿级的市场,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能够得到最高效的实践与反馈,还能使得收益快速回拢。


重返西部计划的提出,使得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0.5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6.9万亿元,年均增长4.9%,增速居四大板块之首,占比全国21.5%。


漂亮的数据“答卷”之外,同样使得“国内大循环”这一国家级战略方针的构建初现端倪。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于是,相较于以往“要素穿肠过,没有留下来”的痛点,如今夹在“一带一路”的基点与经济最发达地区之间,中部地区产业与经济的“失声”反而走向一种普遍。显然在吸引外来投资和承接产业转型上,中部地区还需要在软件和硬件等各个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



02 “能源保供”使命之重


实事求是地说,在新型储能的方向对于中部地区过于苛责显然不够“道德”。

中部地区是我国水电产业的重要基地,湖北、湖南水电装机规模分列全国第三、第七。其中,坐拥葛洲坝、三峡工程的湖北宜昌,水电装机容量超过2800万千瓦,大量清洁电力送往华中、华东、华南、川渝等地,受益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


因此在新型储能的统计端口,中部地区存在着天然劣势。


由于中部六省恰好处于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由地壳运动衍生的地貌格局不仅造就了区域水资源的赋存,也造就了煤等品类多样的资源赋存。

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有5个在中部,全国7个煤炭产量超亿吨的省份中,中部地区占据三席,肩负能源保供重任。在新型储能发展的现阶段,产业需求尚未完全转变为商业需求,虽然国家陆续出台电力市场交易政策,但新能源配储的成本与使用率仍是问题。

以青海省为例,2023年青海全省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占总装机93%,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但2023年1至8月份,青海弃光率10.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同时青海在晚上、冬天的用电缺口大,需从邻省购买高价火电来补充不足。

虽然青海省在2021年就发布政策开始实行“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开发模式,要求新建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设备比例不低于10%、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但事实上储能设施的配置未能充分提升新能源电力的利用率。

截至去年11月底,在青海海南州和海西州的两大“玻璃海”区域,仍有超过1000万千瓦已建成的光伏电站在排队等待并网。在运送通道不畅、消纳市场不足的情况下,储能配而不用,只能流于形式。

如此,在传统电力系统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更迭之际,中部地区“压舱石”的身份不可或缺也不容有失。为了全国做“妥协”,身为“华夏腹地”的中部地区不止做了这一次。


目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部就占了5个。安徽、河南等传统农业大省身上还担着粮食保供之责,耕地红线的不可逾越,客观上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地区光储项目的开发。


03 中部地区,积极探索中


办法总比困难多。翻看近年来中部六省的新能源装机数据,虽不必东西部但也算是在快速增加。数据显示,到去年底,中部地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超过2亿千瓦,占全国1/5以上。

中部地区优势何在?

其一,目前中部已经集齐我国工业所有门类,制造业非常发达。湖南的工程机械刷新一项项“全球之最”,产业规模连续13年全国第一;“河南造”盾构机不断打破国际垄断,产销量连续七年世界第一;湖北是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正在奋力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制造业的发达直接带动用电量的增长。即使中部地区是火电产出大省,但仍然具备大量电力调入需求。在绿色转型的需求之下,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完善与光储度电成本的走低,中部地区势必释出大量储能需求市场。



其二,火电+储能的商业应用市场。为了促进新能源的消纳,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国家能源局先后印发了《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各地区监管局也相应制定“两个细则”,进一步提高了并网运行机组一次调频考核标准,明确了参与二次调频辅助服务的补偿办法,鼓励各发电单位积极参与电网调频,持续提升机组调频能力。在行业转型、技术升级和政策推动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储能+火电”联合调频技术由此诞生。


以华电莱城电厂磷酸铁锂储能电站辅助火电机组二次调频为例。华电莱城电厂9MW/4.5MWh磷酸铁锂功率型储能电站,是山东省首批储能调频示范项目,整个储能系统分为A、B两段,每段容量为4.5MW/2.25MWh,分别接入华电莱城电厂4台机组6kV母线A段、B段,可分别辅助两台机组同时调频,或任何一台机组单独调频。


其三,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积极性探索与电网基础


2024年5月,河南发改委连发三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暂行实施细则,积极探索电力市场化交易。


从区位因素探讨中部地区的优势,正在于其承东启西的特点,带来了接近能源供应地和消费地的双向优势。


特别是在未来新型电力资源跨区域、大尺度调运格局下,中部地区扼守着特高压走廊这一关键性的输送通道。据统计,在我国已投运的39条特高压输电工程中,途经中部地区的多达25条。中部地区,肩负着保障能源资源输运和应急安全的重要使命。


相信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的逐步完善,中部地区这一国之“脊梁”一定能够挺得格外直、坐得尤其正!


责任编辑:卡卡罗特
审核:诸葛
参考资料:

1.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 https://mp.weixin.qq.com/s/JqzSvckghMSPpLQy4hpMZA

2. 半月谈 | https://mp.weixin.qq.com/s/9S-R1rUZ99TbxuMqDI_aCg

3. 能源数字 | https://mp.weixin.qq.com/s/nIfz-DBHg-w2OH4tbTR1xg

4. 能源电力新观察 | https://mp.weixin.qq.com/s/C-m6Bat3JYaZvSype9tV0w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加入【盒子VIP】

储能盒子
储能的所有一切都在这里,储能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尽在储能盒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