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被誉为“陆战之王”,也是陆军装甲力量的最基本的装备。早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就组建了第一支坦克部队。新中国诞生后,我军坦克装备发展迈入了新的篇章,通过单纯引进,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制生产的道路,几十年中,中国坦克发展不断谱写着辉煌的诗篇。其中,59式坦克是中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是我国坦克家族中的“常青树”,为我国坦克的发展、壮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意义重大。
1959年10月1日,59式坦克参加建国十周年大阅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决定成立现代化的装甲部队。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从此,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此后,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部队在苏军官兵的帮助下,以连队为单位按专业分组进行训练。
不过在引进苏联坦克的同时,中国也开始着手自主生产坦克。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T-54及其改进型T-54A中型坦克的样车,决定选择T-54A进行仿制。苏联在1956年同意援助中国T-54A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中国国内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提供的配件生产的T-54A坦克下线。至1959年,中国已完全掌握独立生产该型坦克能力。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1959年底,该型坦克被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
59式坦克是中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
59式坦克是中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它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结构基本与苏式T-54A中型坦克相同,该型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该坦克采用均质钢装甲,车身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最厚处为200毫米厚度,炮塔呈流线型,为铸造件,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与同时代的战后第一代坦克如美国M48、日本61式、英国百夫长等坦克比较,除了火控和炮控系统比较弱,59式坦克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都显著领先。
59坦克堪称我军坦克装备中的“常青树”,从1959年参加国庆阅兵至1985年停产为止,共生产了一万多辆的59式坦克,由于装备数量大,至今59坦克仍然没有完全退役。
59式坦克终极魔改型——59D
几十年中来,我国多次对59坦克进行了重大改进,相继推出了59-1、59-2、59-2A、59D等改进型号使它仍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真可谓宝刀不老。其中,最新的型号为59D,它换装了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战距离增加近千米。该车装有一种简单型热成像仪,同时更换了第三代微光夜视作战设备。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初步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59D主战坦克运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改进后的整体性能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基本相当,真正实现了“宝刀不老”。
近年来,在各大展会上,基于59式坦克底盘改进而来的各式坦克、战车更是层出不穷,外贸前景广阔。
感兴趣的读者朋友,赶紧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吧,印刷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购买链接:
欢迎关注下方公众号:↓↓↓
重要提示:由于微信改版,建议星标关注+点赞,系统会将你标记为长读用户,否则可能收不到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