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舰导弹的研制应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末。建国伊始,新中国海军尚在襁褓之中。为了尽快巩固国家海防,1956年10月,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其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1957年9月,聂荣臻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要求苏方对中国的导弹事业提供援助。1958年2月4日,中苏签订了协议,其中就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542岸舰导弹、544舰舰导弹及1060潜地导弹——所谓542就是苏联的KS-1飞航式岸舰导弹,而544则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冥河”式导弹。
发射中的“上游一号”反舰导弹
1959年12月,根据中苏两国签订的协议,苏方开始向我国提供部分反舰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1960年初,542型与544型导弹样品运抵中国,很快就在渤海湾锦西地区的23基地进行了试射打靶。1966年5至7月,544导弹进行了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此时,544导弹已被正式命名为“上游一号”舰舰导弹。1966年11月,“上游一号”进行了海上定型试验,试验结果9发8中。1967年8月,“上游一号”通过了定型进入批量生产,装备同步研制的021群1024型导弹艇,随后用于07型驱逐舰(即所谓的“四大金刚”)的导弹化改装,并装备01型及053H型导弹护卫舰。在此之后,“上游一号”派生出的出口型号被命名为“飞龙一号”,出口到了一些第三世界国家。
“上游一号”导弹
在简单仿制取得成功之后,中国技术人员随即开始了反舰导弹的自行研制工作。1975年12月,南昌飞机制造厂根据海军的要求,开始在“上游一号”的基础上研制固体燃料的“上游二号”导弹。1991年,“上游二号”开始大批量生产,最先装备的是同期进入南海舰队的6艘053HIG型护卫舰。1999年的国庆大阅兵和其后的“建国五十周年成就展”中,“上游二号”分别以实物和模型的形式正式与世人见面。
“上游”系列导弹的出现,为我国反舰导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对我国反舰导弹的发展意义重大。
感兴趣的读者朋友,赶紧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吧,印刷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购买链接:
重要提示:由于微信改版,建议星标关注+点赞,系统会将你标记为长读用户,否则可能收不到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