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监测大比武,384名高手如何“过招”?

文摘   2024-10-29 14:03   山西  


“我们将严格遵守竞赛规程,尊重对手、服从裁判,全力以赴发挥最佳水平,把每一次操作都视为对自我极限的挑战,用精湛的技能诠释工匠精神、铁军精神的深刻内涵……”10月28日上午,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全国决赛正式开幕,选手代表韩军作出庄严宣誓。

384名参与各项比武的选手们在各个赛区已准备就绪。他们当中,最小的是一名00后,最年长的今年54岁。距离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已过去5年,对“身怀绝技”的选手们来说,这场他们翘首以盼的监测领域“华山论剑”终于拉开大幕。


5年后的新一轮大考

增设室外“考场”


在前两届大比武中,不论是理论考试,还是实操的分析项目,考场都在器具配备齐全且相对安静、有序的室内,本届有一处显著的变化——一些考场被搬到室外,更加还原、贴合监测人员在现场遇到的各种情况。

突发的环境事件对监测人员的考验是巨大的。在各种情况下,监测人员要做到四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出具数据、第一时间报送报告。因此,本次大比武设置了无人机现场调查、应急监测方案编制、现场定性和定量分析3个比赛项目。


大比武现场,一个特别的考区吸引了观摩嘉宾的驻足。一条包含64个考位的道路,成为应急监测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露天“考场”。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条路可容纳来自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支代表队的64名选手同时竞赛,考区长度共640米。不仅如此,帐篷里,摆在每个选手面前的小小一方实验台上,将在考试开始后,由选手自带的设备、耗材及电源等,在没有任何供水、供电的条件下开展一些实验,‘真枪实弹’地还原实际的应急监测现场。”

那么,各省选手带来的设备会存在差异吗?这是否会影响自己的结果?“细小的差异可能存在,但监测的标准、方法和原理是一样的,就看选手们如何熟练操作手中的仪器设备。”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部部长宋兴伟表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者看到,在64个考位对面,都停着一辆车,里面装着各自代表团此次“华山论剑”的各类仪器、设备。宋兴伟告诉记者,不仅是在定性或者定量的考试中,参赛选手要高效、准确地确认物质、数值,同时对如何做好应急监测仪器、装备和器材的保养和维护,也是考验选手能力之一。

开幕式当天下午,各省选手心无旁骛地对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和石油类考核样品进行现场定性和定量分析。

那么,这道考题从何而来?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对近十年污染事故统计,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与石油类占比较高,并且水中石油类化合物也相对比较难测的。这次考试虽然限定在180分钟内完成,但考试成绩不仅关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会把完成时间作为赋分项。”

比拼专业技能

“真、准、全、快、新”

多赛道竞技


认真观察屏幕画面、娴熟灵活地操作手柄……在无人机候考区,记者看到各省选手的新技能——“隔空取物”。考试的内容是操纵无人机对一条小河的4个断面进行水样采集。

“因为小河被一排树木遮挡,属于视野盲区,无人机就成为重要工具。各省选手通过操纵无人机了解现场的情况,并进行采样,难度再度升级,考验的是选手们对空间感的把握能力。” 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面对新升级的考试场景,选手们并没有怯场。“专注技术、心无旁骛,就不会紧张。”作为上届“大魔王”——个人一等奖选手,湖南代表队李大庆时隔5年参赛,选择了全新的挑战。“第二届大比武,我参加了综合比赛项目,这次我转换了赛道,选择了辐射应急监测项目。从非放的分析到放射性的应急监测,跨度虽大,但我更看重与各位专家、能手难得的切磋。”

有转换赛道的考生,也有勇闯“新赛道”的考生。湖北省代表队选手余开升表示,“这次大比武较上一届变化很大,我选择的污染源赛道是新增设的,这与我们现在的监测工作密切相关,所以这既是一次考试,也是一次跟兄弟省份学习交流的难得机会。”

随着一声令下,6个小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竞赛。考场内,有选手在电脑前认真观察VR模拟场景;考场外,有选手头顶烈日操作无人机……以“简约、昂扬、热烈”为原则、以“真准全快新”为主基调的本届大比武,全方位展示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的高昂斗志、精湛技艺和过硬作风。

比武内容更注重

实操、基层和青年人才培养


增设“室外”考场是为了更好地考验选手们的实操能力,因此,本届大比武中,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分值比重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前两届的4∶6调整到3∶7。

监测“尖兵”集聚,当然“论剑”的内容也更加全面。记者了解到,在保留实验分析项目的基础上,本届综合比武中增设了3个项目——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涵盖地表水、环境空气、废气、土壤等各要素。在专项比武中,增设了辐射应急监测。

不仅考核内容更全面,考核的手段也更加现代化、数智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

本次比武中,考试的场景通过VR技术融入系统平台,让选手身临其境,让选手通过电脑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开幕式当天,室内考场二楼的VR体验机成为热门打卡地,前来体验的观摩嘉宾络绎不绝。

不仅如此,在大比武综合比武的考场中,年轻的面孔也在增加。记者了解到,本届的参赛选手的选拔更注重聚焦基层与青年群体。

在384名全部参赛选手中,区县级基层选手51人、占比13.2%,35岁以下的青年选手174人、占比45.3%,年龄最小的选手23岁。

年仅23岁的吉林省选手江昱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尽管比起其他前辈老师,我的工作经验不足,但我还是以饱满的热情参加这次比武,竭尽全力不留遗憾。在我看来,监测大比武对于年轻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来说,是一个可以全面提升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系统全面地学习生态环境监测知识,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不仅如此,在参加比武过程中得到鼓励和认可,更能增强职业自信心,提高自己对工作的热情。能以最年轻选手这一身份参赛,与全国各地优秀前辈老师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我很幸运。”

筚路蓝缕,生态环境监测已从环境保护的“耳目”“哨兵”和“尺子”,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如今大比武“舞台”的吸引力还在提升。“作为唯一来自生态环境系统外的选手,我很自豪,我们代表队的其他成员都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尖兵’。虽然是外系统,但通过比赛的交流和配合,我再次深刻地感受到,监测大比武考验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选手临场的心理素质。”来自河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河北省代表队队员秦冲说:“比武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的过程。上一届大比武,我参加水中六价铬比赛时,手不停地抖,做了几次深呼吸进行调整,好在最终顺利完成。今年不会再紧张了,争取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内容来源:中国环境




END




共  建  美  丽  山  西

同  享  碧  水  蓝  天

山西生态环境保障中心
共建美丽山西 同享碧水蓝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