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近年来,兰州市坚持把“一老一小”事业作为一项暖心的民生工程,以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为重点,以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为契机,创新举措、解题破难、打造亮点,着力筑牢民生底线,积极探索精细化服务新模式,用心用情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儿童们在安宁区金牛街儿童友好空间玩耍
在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工作人员从网络“云端”每天为老年人精准送出个性化私人定制服务;在七里河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声乐、书法、交际舞等丰富多彩的免费课程正在进行;在城关区拱星墩街道和雁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一群老年朋友齐聚一堂,开展银发阅读主题分享会,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养老涉及千家万户,是家事也是国事。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牢记“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2024年,我市着力破解银发族就餐难题,大力实施“养老服务+老年助餐”服务示范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行幸福兰州长者食堂、老年助餐点、中央厨房+助餐、社会餐饮企业+助餐等助餐模式,进一步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将实事办到老年人的心坎上,赢得老年人的口碑,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临近中午,城关区定西路社区幸福兰州长者食堂的饭菜阵阵飘香,荤素搭配的热炒和特色汤品在选菜区摆放整齐。附近社区的老人们结伴同行,到社区的长者食堂“约饭”,按照自己的食量,挑选喜欢的菜品称重就餐,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开心地聊着家常,其乐融融,共同度过属于他们的幸福“食”光。定西路社区幸福兰州长者食堂负责人表示:“菜品的选择上,我们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口味和健康需求,既有清淡易消化的家常菜,也有补充营养的特色菜,更是免费提供了二十四节气养生茶和热汤,食材新鲜、营养健康、美味多元、明厨亮灶,努力为社区内的老年人创造一个温馨、健康、便捷的用餐环境。”“我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自从社区长者食堂开业后,因菜品丰富多样,经济实惠,营养均衡,而且非常适合老年人口味,成为我每日用餐的首选之地。”谈及该食堂带来的实惠和方便,辖区居民刘奶奶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一粥一饭,三餐四季,看似生活小事,实则民生大事,浸润着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今年的市政府报告提出,我市将继续实施社区嵌入式养老助餐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老有所养,也需要更多“医靠”。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动有条件的机构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便捷、更加贴心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断提升全市老年人的养老幸福指数。去年,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申请省级彩票公益金老年人福利类资金300万元,在全市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配置护理型床位并实施适老化改造,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机构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社区照护等嵌入式综合型医养结合服务。记者在城关区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诊疗区内看到,老年人们正享受着中医理疗师提供的针灸、按摩、艾灸等服务。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每年为入住的老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健康指导、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健康服务、出诊、每月定期巡诊、健康教育、提供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真正实现了医养结合中心与养老中心紧密衔接,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金城大地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除了老年人,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兰州市通过推行“一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以儿童友好绘就人民城市温暖底色。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适儿化改造,将儿童友好元素有机嵌入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广场、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等公共设施,打造儿童乐园矩阵,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
安宁区金牛街旁的儿童友好空间,自投入使用以来便广受市民们的喜爱。记者注意到,这片开放型的游乐区域,设施丰富,设置有儿童木马、小瀑布滑梯、欢乐家园蹦蹦床、小象跷跷板、卡通故事机、秋千、感应地灯等多样化游乐设施,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娱乐需求。同时,该区域还配备了母婴室、儿童卫生间等公共卫生设施,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极大的便利。“这个儿童友好空间娱乐设施齐全,体验感非常好,空闲时间经常带孩子过来游玩,真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地。”家住附近的王女士对此称赞不已,她认为,创造安全便捷的儿童空间,是对儿童成长的重视和尊重,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有力体现。如今,在我市的大街小巷,不少儿童友好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西固区福利路街道兰化22街区社区,把关爱青少年作为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工程,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互促共进。该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学校、家庭多方参与的“护苗”模式,全面构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友好环境,凝聚合力画好未成年人保护“同心圆”。“我们社区打造‘护苗童享’课堂,解决了辖区儿童放学、假期无人看护的难题。”兰化22街区社区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该社区还先后召集党员志愿者、红色收藏协会、文艺骨干、兰州石化技术大学青年志愿者,壮大兼任老师队伍,把儿童所需与志愿者特长相结合,分别提供作业辅导、文体活动、红色教育、法治宣传等服务,免费为孩子们打造成长的“第二课堂”。“幼有善育、老有颐养”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关切所在。“一老一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见用心用情之处,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理念,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细心和耐心。社区工作要抓好“一老一小”两个重点。聚焦这两个重点,兰州市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从“一米高度”的儿童友好空间,再到一日三餐的幸福兰州长者食堂,金城处处可见“一老一小”的幸福笑脸,城市的民生温度都在这“一老一小”的体验感里不断提升。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困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才能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孜孜以求、持续用力,扎牢织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加美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南永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