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年味丨皋兰民歌,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民间小调
时事
2025-01-30 08:03
甘肃
近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名单》,皋兰县推荐申报的市级非遗项目皋兰民歌成功入围。正月里来正月正,青草芽儿往上升。天平上日月天平上心,哪无衣呀哈……自古以来,歌曲都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发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的民歌更是口口相传,源远流长。皋兰民歌曲调优美,歌词贴切,方言运用得当,口语特点突出,唱词押韵顺口,既具有西北风格的高亢激越,又有民间小调的和风细雨,至今已有700多年的传唱历史。“我母亲很喜欢唱民歌,我从小是听着母亲的民歌长大的,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皋兰民歌的爱好者。”杨文盛是皋兰民歌的传承人,今年已经67岁的他,不光会唱皋兰民歌,还热衷于收集整理创作皋兰民歌相关的词调。“八劝人心少年们听,少年们活人也要用些心,少年们活人也要用些心。张口不骂年老人,动手不打娃娃们。”兴起于宋代的皋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演唱采用皋兰地方方言,主要有情歌、仪式歌、山歌、劳动号子、儿歌等,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山野放歌,有时独自低吟。“腊月里来一年满,胭脂粉儿都买全,打打扮扮过新年哪过新年……”年关将近,人们口中吟唱的皋兰民歌曲调自然是喜庆轻快,歌词里充满了劳动人民对新一年生活的热切期盼和美好祝愿。杨文盛笑着说:“民间的东西最接地气,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唱。乐曲子轻快明朗,表达欢喜之情;苦曲子深沉阴郁,表达悲伤之感。马上要过春节了,这种词调轻快,喜庆的民歌就非常应景。”时代变迁中,皋兰民歌代代相传,彰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凝聚力,这得益于民间艺人在传承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作为一名皋兰民歌的传承人,我视它为我的孩子,创作它、保护它、传承它。我把所见所闻写成歌词,唱给孩子们听,希望他们也能喜欢这种民俗形式,并一代一代传唱下去,让我们的皋兰民歌能一直焕发光彩。”杨文盛语重心长地说道。进入新时代,皋兰民歌又具有了促进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皋兰县文化馆馆长孙伶俐认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核心在人,“皋兰民歌发源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逐渐成为了人民朴素生活的表达。因此,我们要深入群众,挖掘有演唱技能的传承人,尤其是年轻人,并立足生活实际,编写符合时代旋律的民歌歌词,通过‘老调新唱’等多种方式接续传承,发扬光大。”孙伶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