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学堂 你的新传备考能量小宇宙
“在奥运村疯疯癫癫的,给德国的运动员展示金牌”; “我不否认全红婵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觉得她做的不够”; “应对很多事情不是很得体,也不是很爱学习”; “作为一个人,你不可能跳一辈子水吧,不跳水以后你像个白痴一样能行吗?”
在这场纷争中,「不完整」的从来不是全红婵,而是朱小龙作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的「不完整」。从媒体人失范的角度来看,朱小龙的行为暴露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用词粗鄙:缺乏对报道对象的基本尊重
在新闻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应当尊重采访对象,避免使用侮辱性或歧视性的语言。
比如《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就提到“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或'智障者'等词汇。”
而对于一名刚刚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朱小龙在直播中则使用了“疯疯癫癫”、“不完整的人”、“像一个白痴一样”……这类极为粗鄙,具有贬低性质的的语言来描述全红婵,他在直播中的言论显然缺乏应有的谨慎和尊重。这种描述不仅伤害了全红婵的个人形象,也可能误导观众对她的看法。
2.偏见发言:客观性与平衡性的严重缺失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石之一,新闻报道应当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而朱小龙的言论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绪和偏见,而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评价。
年仅17岁的全红婵不仅以三枚沉甸甸的金牌书写了中国奥运史上的新篇章,更以她那份纯真与坚韧赢得了很多海外记者、运动员的喜爱。
就正如朱小龙用来证明全红婵“疯疯癫癫”的视频,其实在外网获得了很多赞誉。包括视频里面,旁边德国友人也对她大加赞赏,说她是世界最好的:“the best in the world”。
在其他人眼里,全红婵在视频中真诚又爽快,自信而松弛的表现,到了朱小龙眼中却成了“疯疯癫癫”。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极带个人色彩的,是具有偏见的。
而朱小龙的偏见,似乎也由来已久,他个人微博@艾晚 中转发了一篇外国人表达了对全红婵的喜欢的微博,其评论也是“不知道外国人为何那么喜欢看跳水”。视角偏了,那么就无法给到一位运动员公平的评价,自然言所行就难以符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标准。
3.明知故犯:传播责任意识淡漠
新闻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自己的报道可能对公众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报道名人或公共人物时需要格外谨慎。因为他们的报道不仅会影响公众对这些人的看法,还可能对被报道者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作为公众人物,全红婵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相关的评价言论自然也容易登上风口浪尖。
而作为实打实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南方日报的记者,在明知传播的能量和可能会带来的结果,知道言论可能让全红婵感到被误解和受到攻击,会损害全红婵的形象的情况下,朱小龙依然在这般公开场合,以如此居高临下的蔑视感,甚至带着恶意辱骂意味地去评价一名刚刚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这样的表现,足以体现出他作为一名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单薄的责任意识。
4.格局低下:未承担起社会责任感
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承担着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通过报道正面的故事和案例,可以激发公众的积极情感,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许多媒体都报道了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普通市民无私奉献的事迹,这些报道不仅增强了公众的信心,也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互助。这些正面报道的传播,不仅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一面,也为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榜样,激励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而朱小龙的此番言论,不仅没有体现出对全红婵的尊重,反而通过贬低性质的语言损害了她的名誉权。这种不公平对待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反而导致公众对运动员产生负面看法,不利于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与传递正能量的目标背道而驰。
PART 02
如何避免「不完整」
为了避免类似朱小龙这样的失范现象,新闻从业者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标准
1.定期接收职业道德培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新闻工作者应当定期接受职业道德培训,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确保在报道过程中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的新闻学院和许多大学都设有专门的课程,旨在教育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理解并实践职业道德。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设的职业道德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探讨新闻报道中的道德问题,如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平衡等。
通过定期的职业道德教育,新闻从业者可以学习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从而减少由于缺乏知识而导致的不当行为。此外,持续的培训还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新的挑战。
2.增强自我审查机制,防止错误信息的传播
在发布内容之前,新闻工作者应当进行严格的内容审查,确保报道内容准确、客观、公正,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造成伤害的措辞。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新闻机构的声誉,也有利于维护公众的信任。
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有一套严格的内容标准和指导方针,其中包括对所有报道进行多级审核的过程,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平衡性和公正性。这种机制有助于防止不当言论和错误信息的传播。
通过自我审查,新闻从业者可以在报道前识别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正,从而避免对公众造成误导。这对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
3.建立反馈机制,增强公众监督
媒体机构可以设立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反馈机制,新闻机构可以迅速响应公众意见,修复声誉,增强公众信任,监督和改进报道质量。这种互动有助于新闻机构持续改进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比如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有一个名为“听众与观众联系”的部门,负责处理来自公众的投诉和建议。这个机制不仅有助于纠正报道中的错误,还能增强公众对媒体机构的信任度。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许多媒体开始设立官方账号,用于接收公众的反馈和意见。例如,中央电视台(CCTV)在其官方微博上设有互动专区,用于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及时纠正报道中的错误并改进报道质量。
4.培养多元视角,避免偏见形成
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避免形成刻板印象或偏见,以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度。
比如《纽约时报》就经常邀请不同背景的专栏作家和特约撰稿人,以确保报道能够涵盖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种方式有助于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性,使报道更加全面和深入。
2024年,人民日报社也曾推出“中国故事”系列报道,通过深入挖掘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故事,展示了中国的多样性。这一系列报道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当代中国的认知,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5.强化法律意识,避免因无知而违法
新闻工作者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无知而违法。在美国,许多新闻机构都会为员工提供法律培训,以确保他们了解有关诽谤法、隐私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例如,《华盛顿邮报》就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团队,为记者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他们在报道中遵守相关法律。
朱小龙此次事件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媒体工作者的基本准则,还反映了媒体人在新时代下面临的挑战。为了维护媒体行业的声誉和促进健康的公共讨论氛围,媒体人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坚持尊重和客观的原则,为公众提供准确、负责任的信息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