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国同志,一位副国级外交官的炼成

企业   2024-11-08 06:29   上海  


作者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来源:传达室(ID:chuandashi123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外交官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戴秉国同志,一位从寒门走出的副国级外交官,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书写了一段传奇。让我们走进他的外交生涯,了解他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巧妙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与合作。
全文4325字,阅读约11分钟

最近,因为给一篇文章找点资料,我又翻开了戴秉国同志的那本回忆录《战略对话》。秉国同志曾担任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可以说是一位副国级的外交官。

每一个国家,都会选择它最优秀的人搞外交。因此,外交官本就是百里挑一的人才,而要从中脱颖而出做到最高级别,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戴国委的书部分还原自己的成长过程。而当我们从中了解到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后,就更会发出一句感叹:太不容易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

放眼全世界,许多高级外交官要么是豪门贵族,要么是世家传承,再不济也是个中产阶级。但秉国同志都不是,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子弟。

他出生的地方在贵州省的印江县,位置比较偏远。贵州在历史上不是富庶之地,秉国同志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家里连煤油灯都没有,用的是一种桐油灯,“灯光如豆”。

说秉国同志,就要先说他的求学。

十八岁那年,他考上了四川大学,是所在县中学当年唯一考到外省重点大学的学生。

如今贵州倒是县县通高速,但那时候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从贵州到四川可谓是山高路远。戴家人把路费一盘,至少要四十多块,家里是拿不出来的。

这时候的戴秉国虽然年纪小,但没有放弃。临近开学时,他打着赤脚连夜赶了三百里路,辗转到母校和地区文教局寻求帮助。夜里走在山路上他抬头看天,人在走,月亮也在走。

古人写过一句诗叫“有人星夜赶科场”。秉国同志倒不是赶科场,而是“月夜求学费”。

赶到学校,可学校也很穷,校领导很无奈地说,为什么要考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啊。刚走完几百里路的戴秉国,一听到这句话,眼泪唰地涌了出来。

图为中学时的戴秉国

寒门子弟要跃龙门,跃的是万重山,所以每个逆袭的草根背后,几乎都有一部辛酸史。

当然,这些是属于自我奋斗的范畴,一个人的命运,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秉国同志虽然“不坠青云之志”,但如果时代没有充分的机制和通道,让草根能翻身逆袭,让阶层能上下流动,恐怕也很难“步上青云”,也更难以将一个赤脚少年的未来,跟西装革履的外交官联系在一起。

那么,秉国同志是怎么进的外交部呢?

在川大,他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临毕业时便准备留校任教。但学校推荐他报考“外交学院研究生班”。

一个冷知识,当时是进了外交学院,就等于入职了外交部。这一考,秉国同志还真就考上了。他们那一年入围的50个人中,没有什么高干子弟,大都来自普通家庭和农民家庭。

许多年之后,已经是国务院领导的秉国同志,在一次教育改革的会上发言说:

像清华、北大这些顶尖学府是培育中国政治领袖的地方,应该代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层,必须留出一部分名额给西部贫困地区,以及出身于工农家庭的寒门子弟。



没有人的职业生涯会是波澜不惊的,几乎都会有起起伏伏,会面临一些选择。比如是选择追“热门”,还是选择坐“冷板凳”?

秉国同志也做过这道选择题。

他是学俄语的,一直从事苏联东欧片区的工作。众所周知在1970年代,中苏关系冷淡,但中美关系已经开始解冻,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联合国,外交部的国际司更是成为热门司。

这时,秉国同志的一位老领导调任国际司司长,想把他也给调去。秉国同志权衡好久,放弃了这个貌似很好的机会。

他是怎么想的呢?他是这么想的:半路出家,不管到哪都得重新再来,还是干脆把“冷板凳”坐到底吧。

显然,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冷热也是交替变化的,谁能保证今天的“冷板凳”不会变成明天的“热门”呢?随着时间进入八十年代,秉国同志的“冷板凳”就热起来了。

1985年3月,我国派时任的李副总理(后来担任总理)去莫斯科参加苏共契尔年科的葬礼,秉国同志是代表团成员。

这是一次比较重要的外交行动,其背景是契尔年科逝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中苏关系可能发生转圜。代表团在苏联期间,也要相应地表达出一些善意。

看起来,李副总理对工作要求比较高,访问结束后刚踏上回程的飞机,他便指示秉国同志,在飞机落地前要把总结报告给他,他要直接向中央汇报。

已经熬了几天大夜的秉国同志,喝了杯浓咖啡赶紧开干,好歹按时交了作业。当他步下飞机时,因为太累了,肚子里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

图:1987年戴秉国(左一)陪同其琛同志访问苏联

同年12月的一天,苏联一架民航客机被副机长劫持,迫降到了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片庄稼地里。这才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更何况这口锅还不是一般的锅,是一架飞机,上面有几十位苏联旅客。

当时担任苏欧司副司长的秉国同志,负责协调处理这一突发事件。这件事的难度在于,既要保障外方乘客的安全,又要彰显我方主权;既要协调苏联,还要协调黑龙江。

事涉敏感,久拖不宜,但过程中遭遇到了一点点阻力。秉国同志要求省里立即调直升飞机,把苏联乘客运到哈尔滨,以便苏方第二天能尽快把人给接走。结果省里不太配合,明确说“做不到”。

面对这个情况,尽管秉国同志的级别比省里来的同志低,但“外事无小事”,他这时毫不客气地说:对不起,这是中央的命令,能做到要做,做不到也得想法做。

这是秉国同志第一次,在一线牵头处理重大敏感外交问题,圆满地打下了这场硬仗。

不管哪行哪业的人,职业生涯成功的要诀,其实都在于打硬仗。打硬仗就像做高分题,高分题做得了、拿得下,错误率小、完成度高,哪怕平常丢点分,但总分也能甩别人一大截。

而且,硬仗打得好的人,还能获得更多打仗的机会,进而能取得更多成绩,积累更多经验,职业生涯便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外交工作看起来风风光光,但实际是对体力、智力和能力的三重考验。对一个外交官的培养,有一条明确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周总理生前提出的,概括得非常精妙,有四个点十六个字: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

按照这四个点,每个优秀的外交官,都是一个“四边形战士”。

他们既要会针锋相对,又要能做出必要的妥协;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所以,外交是一门艺术,包括说话的艺术、处事的艺术、应对突发情况的艺术。

那么,秉国同志是怎样拿捏这一门艺术的呢?

时间一下就来到了2004年,已经担任外交部党委书记的他,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

当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即将举行,陈水扁为了拉抬选情,抛出了所谓“公投”等极端议题,“台独”气焰嚣张。中国政府决定,委派秉国同志作为特使出访西方几个国家,来一次“穿梭外交”,向他们阐释我国的对台政策。

行前,秉国同志坐在办公室里琢磨,关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话翻来覆去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人家可能都听腻了。封一个“特使”的头衔给我,我拿什么“特别”的话去给人家谈呢?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两个字:坦率。

会见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时,秉国同志就坦率地表明,虽然布什总统表明了立场,但是“有些官员背离总统讲话的原意”,夹带私货,向“台湾发出错误信号”。

鲍威尔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提问道:有没有什么实际的例子?

秉国同志当然不好“指名道姓”,他只是回应道:你们得管管。

图:秉国同志会晤鲍威尔

这趟赴美沟通中,秉国同志还有一个经典的回答,发生在跟美国国防部时任副部长沃尔福维茨对话时。

沃尔福维茨被视作强硬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但这个强硬派好像也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一上来就说:美国乐见两岸统一,只要这种统一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的。

他引用了英文里的一句俗语,“蜂蜜能比苍蝇拍捕捉到更多的苍蝇”“你们应该给台湾更多甜头”。显然,他的用意是想迫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秉国同志是怎么反击的呢?

他说,世界上没有谁比中国更希望实现和平统一,我们最不希望以非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至于沃尔福维茨提到的“苍蝇问题”,他回应道:我想,我们给台湾的蜂蜜已经非常多了。

沃尔福维茨针锋相对:但是你们把苍蝇拍拿在手上。秉国同志继续回击说:如果苍蝇不叮人、不吸血、不搞“台独”,那么拍子是不会用的。

这次谈话虽然只有短短半小时,但谈完出来后,时任驻美大使杨洁篪同志对秉国同志说:今天你们两人妙语如珠,谈得挺精彩。


我看秉国同志的外交技巧里,有一条是很重要的,就是善于为对话营造良好的气氛。

不论什么工作,气氛都是对话的前提。特别是,如果双方有一些矛盾,那营造气氛会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让大家没那么尴尬的作用。许多时候,缓解尴尬都是缓解矛盾的第一步。

而为了制造气氛、展开话题,往往需要在细节上花一点心思,用一些妙招。

秉国同志的一个小妙招,是秀照片。

2007年初,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的内格罗蓬特访华,主持中美战略对话。内格罗蓬特是个资深外交官,1972年就曾经随基辛格博士访华。

会谈开始前,秉国同志拿出年轻的内格罗蓬特与周恩来总理握手的照片。内格罗蓬特始料未及,一下被久远的记忆击中。他举起照片兴奋地高喊:我宣布,本次美中战略对话成功。

战略对话还没有开始,怎么就成功了呢?显然,一次对话好的开场,就几乎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内格罗蓬特不知道,这张照片是秉国同志事先安排人,在新华社的中国照片档案馆里,翻箱倒柜找出来的。

两年多以后,在更大范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已经晋升国务委员的秉国同志,再次给美方看了照片。

这次的对象是时任国务卿希拉里。考虑到希拉里是一位母亲,戴国委行前专门揣上了刚刚出生的小孙女的照片,并在宴会上掏出来,给希拉里分享。

图:2009年戴国委与希拉里主持中美战略对话

当然,照片是由头,对话是目的。戴国委趁此机会对希拉里说,我们要把孩子的照片放在案头,时时提醒我们,让他们生活在阳光下,我们有责任搞好中美关系。

戴国委记述道,希拉里很赞成他说的话,“频频点头”。

照片虽然小,但正如周总理生前所说:外交是严肃的政治行动,一次活动、一次握手、一顿饭都有它的意义。


今天,人们对外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知名外交官在网络上都有许多的粉丝。粉丝们为“外交天团”的风采点赞,关注他们的信息,有的还“嗑他们的颜”。

从戴国委的书中我们能体会到,在外交工作中红地毯、聚光灯只是表象,他们围绕的核心使命,他们通过自己的体力、智力和能力所取得的一个个成果,更值得人们了解和赞美。

就如秉国同志所带领的那一班外交官们,正好赶上新世纪头十年,中国牢牢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秉国同志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外交与各国“战略对话,有效沟通”是分不开的。

我想,这或许也是他把自己的回忆录,命名为《战略对话》的一个原因所在。

这本书出版之后,有记者问他,你怎么评价自己的外交风格。秉国同志答,原则坚持要坚持到什么程度,灵活要灵活到什么程度,都要很考究。

接着,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也很妙:要学会“小声说重话”。

[1].战略对话,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2].选拔、培养外事干部的十六字方针,党的文献 

[3].对话:戴秉国谈外交,新京报

[4].外交队伍是“文装解放军”,人民网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华略智库视频号】 

*商务合作/转载:添加官方微信号HUALUEZK,或拨打电话021-68881689
*投稿邮箱:fengyy@hualue.com
*简历投递:diana_jianli@hualue.com


【往期精选】

喜欢我们,记得点赞+在看哦!

上海华略智库
12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