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广之源”品岭南新韵

民生   2024-11-08 10:50   广西  



11月3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湖南、福建等省份的10余支“狮王”队伍齐聚广西梧州市,参加2024年岭南(梧州)狮王争霸赛。最终,梧州本土历史悠久的藤县醒狮团和广西苍梧六堡茶醒狮团夺得金奖。

藤县狮舞、六堡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盛是梧州这座古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缩影。地处两广交界地带、西江干流中部的梧州,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最早开发和接受中原文化熏陶的地方,享有“千年古城”“两广之源”“西江门户”“百年商埠”等美誉。

这是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塘平村的茶园(2023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近期,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将在梧州举办。游历骑楼之间,漫步西江两岸,品味幽远茶香,体验舞乐佳韵……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这座宝藏城市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岭南古城粤韵长

今日之梧州,始于苍梧王城,汉时兴盛,曾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两广总督府所在地。

据史料记载,梧州位于古“广信”境内。“两广”(广西、广东)之所以得名,正因广西在广信西面,广东在广信东面。

在历史长河中,梧州沉淀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有研究表明,在古代南北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粤语约在汉代诞生于作为南北文明交汇点的广信一带,并从广信逐渐沿江扩展流布于珠江流域,是保留较多中原地区古汉语特点的一种方言。

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说,地处两广中心的梧州,语言和民风民俗皆与广东相通。尤其是梧州话,承载着上古汉语的遗风,悠悠粤韵,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梧州府志》有云:“梧州音柔而直,稍异粤东,城郭街市多粤东人,亦多东语。”类似的古代史料都说明,梧州人说的是粤语,又“稍异粤东”,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在时光的流淌中,岭南文化已成为一种基因血脉,深烙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

一座骑楼半座城。长久以来,梧州城以江水为界,划分成河西片区与河东片区。河西是新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现代气息浓郁;河东是老城区,骑楼遍布,街巷繁多,极具年代感。

这是梧州骑楼城的繁华夜景。(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梧州骑楼城有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街道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属国内罕见,被誉为“中国骑楼博物馆”。

“过去,人们在鸳鸯江畔的码头上岸,走进骑楼城,往来贸易,交流洽谈。”彭志创说,梧州在清光绪年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骑楼建筑逐渐兴起,发展为商贸繁华之地,最风光时,骑楼城一带集中了大小商号1500多家。

梧州骑楼建筑参照旧时的广州骑楼街道样式兴建,而广州的骑楼是从南亚、东南亚传入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梧州骑楼既荟萃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特色文化,又融入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极具韵味。

在骑楼城核心区,古色古香的花窗、灵巧别致的砖雕、古朴凝重的牌坊,无不彰显着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而挺拔秀美的罗马柱、线条流畅的拱窗、繁复精致的穹雕,则洋溢着欧式风情。

梧州因水而兴,但在防洪堤还没有建起来的年代,骑楼城常常遭遇洪水侵袭。与水共生的梧州人,在设计建造骑楼城的时候,就考虑到防洪的功能。

比如,采用比竹木更能抵御洪水的砖木结构,层数大多不低于三层;骑楼立柱上设置一高一低两个铁环,以及二楼住宅临街设置的不是窗户而是水门。在洪水进城时,前者用于系船泊舟,后者则是逃生通道。

水上涨时,会有船只和小艇在各条街道上穿梭往来,兜售货物。若水不大,只漫到一楼门口,商户们只需垫上几块砖头,照样做生意,泰然谈笑。若水再往上涨,住户们不能下一楼,就打开二楼水门,放下竹篮,从往来小艇处购买米、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骑楼城兴建至今一百年,经历繁华盛景,也见证着烟火人家。白天,骑楼城是交易场所,街坊们忙着营生;夜晚,骑楼城是市井烟火,各家各户从家里搬出凳子,三五成群坐在一起闲聊。

百年骑楼,不仅是风格独特的建筑符号,还承载着梧州的文化根脉,带着独有的历史印记,展示着梧州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坦然自若的生活哲学。

如今,每逢节假日,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到骑楼城逛景点、淘好物、觅美食、品非遗,感受骑楼城的独特情调和文化氛围。

这些尽览岁月、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和古街巷,经过保护规划和修缮提升,被赋予新生、重焕光彩。梧州出台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制度,挂牌保护骑楼城金龙巷、维新里、岑溪市樟木古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开展骑楼城城市更新—旅游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整合岭南文化园、龙母庙景区等河东片区的文旅资源等。

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卢宽说,梧州高度重视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加强展示、传承场地和设施建设工作,深化历史古迹活化利用,推动“文化润景”,开展区域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擦亮梧州“岭南风情”这张名片。

据了解,梧州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文旅项目建设,以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建立全市文旅项目库,入库项目达210个,计划总投资超1000亿元。统筹推进文旅产业项目27项,计划总投资445亿元。一年多以来,成功推动百年骑楼、天书侠谷焕发新光彩,修缮提升了大同酒店、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陈列馆等红色景点,还新建了六堡小镇、黑石六堡茶源博园等一批茶文旅融合项目。


碧江川流贯东西

西江,岭南人民的母亲河。

发源于云贵高原,西江奔腾穿过八桂大地,在梧州与浔江、桂江相汇,形成鸳鸯江奇观,一路向东从珠三角奔流入海。

以西江为主干的珠江水系,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流量河流。岭南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城市,往往也位于西江之滨。

在水网密布、千山万壑延绵不绝的岭南地区,水路是成本最低、最便捷畅通的运输方式。西江水系如大树的繁枝镶嵌在八桂大地之上,而梧州地处主干,自古便是西江上游的商业重镇。

公元前200多年,秦始皇开凿灵渠,联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当时的古苍梧(今梧州)处于灵渠与桂江南下西江的南北水路交通要道上,通过桂江、贺江与长江流域发生联系,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奠定作为岭南交通枢纽的地位。

梧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汉书》记载,汉代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并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清《苍梧县志》记载:“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这是梧州建城之始,也是广西最早的城池。

汉王朝设交趾刺史部于梧州,辖岭南九郡,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进口的商品,循南流江、北流江至梧州,然后经桂江、灵渠运往中原。同时中原地区的货物也经此路径运销海外。

作为珠江流域内河水路交通枢纽的梧州,是我国最古老的贸易港口之一,是国内外商贾汇聚、货物集散之地。

据《广西通志·海关志》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把苍梧作为国家重要的进出口要塞,设立漓水关,管理国家进出口事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介绍,在苍梧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玛瑙、琉璃等舶来品。在梧州大塘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汉代羽人座铜灯。这些文物展现当年桂江、西江流域与西亚南亚诸国商贾往来、市井繁荣的盛况,印证灵渠—桂江通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唐代,北方人继续沿着灵渠大量进入岭南地区,梧州交通枢纽作用日益重要。到两宋时期,梧州的商品贸易得到更快发展。当时的大宗货物有盐、米、纺织品、各类土特产和海外舶来品等。

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盐贩从沿海盐场将盐用船运到廉州后,就改用牛车运到玉林,再经梧州或沿西江西上,或溯桂江北上,转运至广西各地或者西南各省。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此后,西南地区的外国商品、原料的输入和商品的出口也是多经过梧州。

民国时期,大量的资本、移民涌入梧州,工厂、平码行、银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西经济地理》一书曾记载,当时梧州“商业之盛,为全桂之冠,盛时人口曾达十万以上,市内有商号二千余家”。《梧州市志·经济卷》描述称,民国时期,广西省政府在梧州港设有进出口贸易机构。1937年,全国十大商埠中,梧州港进口货值排第9位,出口货值排第7位。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水运仍然占据梧州交通的主导地位。据《梧州市志·经济卷》记载,截至1993年,梧州在三江六岸共建有大小码头169座,数量之多不仅排在西江流域各港口前列,在全国港口中也不多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的加快发展,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地位相对衰退,梧州的港航水运事业发展受到制约。但经过短时间低迷后,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战略部署,梧州水运事业得到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我国内河水运规划“两横一纵两网”主骨架中的一横,如今的西江黄金水道犹如一条碧绿的丝带,上接北部湾经济带,下联珠江—西江经济带,将广西和粤港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西江航运干线广西梧州市区段,往来船舶如梭(2024年5月5日摄)。新华社发(何华文摄)


西江上的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的建成通航更是彻底打通西江航运咽喉。2020年长洲水利枢纽过闸货运量突破1.5亿吨,首次成为全国天然河流过货量最大的船闸。

今年以来截至10月23日,长洲船闸累计过货量突破1.836亿吨,同比跃升21.52%,提前70天刷新2023年过货量纪录,预计全年过货总量有望突破2亿吨大关。

千年名茶香飘远

水泽梧州,物阜民丰。

梧州作为岭南古都和对外开埠较早城市之一,工商业繁华、物产丰富。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人文生态资源,千百年的坚守与传承,孕育了梧州花团锦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梧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六堡茶制作技艺最负盛名。


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韦洁群(右)、祝雪兰在交流制茶技艺(2023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六堡茶因原产自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六堡茶属于黑茶,品质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味位居全国24种名茶之一。

清《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六堡镇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园茶树散布于高山密林之中,生长于云雾弥漫、直射光少的环境,水分足又蒸发少,故其叶厚而大,味浓而香。

待到春茶始发时,山区里的茶农便要加紧采摘茶树枝头上的第一批新芽。历经杀青、初揉、渥堆发酵、蒸压、陈化等工序,制出条索粗壮、黑褐油润的六堡茶。冲泡后,茶汤便呈现出红浓明亮的色泽。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随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说,六堡镇几乎每家都种植有茶树,且大部分家庭都可制六堡茶,制茶技艺的传承基本是在家族、家庭间,由上辈口传亲授,她的制茶手艺也是传自她的母亲——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

六堡茶甚至作为药方入选《中华药典》。六堡茶因其保健功效,成了19世纪末华工下南洋时的“救命茶”。开矿、垦荒、种植、制糖等重体力活之下,华工以六堡茶解渴除瘴、消暑祛热。有文献记载,当年,六堡茶在南洋“一茶难求”,没有它的工棚很难招到矿工。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六堡茶热销海内外,形成以六堡茶产地为起点,经梧州、广州、香港,最终抵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运输通道和销售水路,这条“茶船古道”亦声名大噪。

《明史·地理志》中载有“茶船古道”的水路流向,《中国茶讯》1951年刊发的文章记载则更为明确:“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梨埠,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

时隔多年,六堡名茶历经浮沉今又兴。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林柱雄介绍,当前梧州六堡茶产业呈现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带动从业人数8.3万多人,受益村民约31万人,茶园面积从2019年的11.6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0.05万亩,六堡茶产量从2019年的1.7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3.5万吨,综合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得闲饮茶!”是梧州人惯用的日常寒暄说辞,这是梧州浓厚茶酒楼文化的体现。

“饮茶”的地点多为茶楼、酒楼。茶酒楼文化在梧州盛行已久,“老梧州”热衷于在茶楼“叹茶”,或闲聊叙旧,或洽谈生意,老城里的人情味尽在“茶”中。

有学者曾考证,清末民初时,梧州市区内的茶酒楼就有二三十家,时至1921年到1937年上半年,梧州市的茶酒楼达60多家。

如今的梧州,茶酒楼兴旺依旧。“叹茶”的“叹”意为“享受”,当梧州人邀约“叹茶”“饮茶”时,满座高朋享受的可不止是茶,还有“一盅两件”的粤式点心,可蒸可煮可炒的粉面主食。各式茶酒楼能端出的茶点,少则数十多则上百。

梧州早茶习俗已被列为广西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除了早茶,梧州人还兴中茶、晚茶,一日三餐皆可“叹茶”。这项非遗,还成为了外地游客体验“老梧州”式慢生活的热门项目。

城东的白云山下,冰井泉香。到冰泉豆浆馆“打卡”梧州早茶习俗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豆浆入口即感醇浓甘甜,过齿而不黏,取一勺缓缓倾入碗中,滴落时竟如断线珍珠,故有“滴珠豆浆”的美誉。

“冰井泉香”之名出自唐代文学家元结笔下。元结“寄理梧州”的日子里,游至白云山脚下时发现了一口井,打水上来饮用后惊喜地发现井水甘冽若冰,又鉴于此井与隔江的火山遥遥相对,便将其称为“冰井”。美景在眼前,元结身心愉悦,诗兴大发,于是挥毫写下《冰泉铭》,并立碑刻铭:“火山无火,冰井无冰;唯彼清泉,甘寒可凝。”

冰泉豆浆一直沿袭用人工扯布筛浆技法和柴火炖煮的传统,其制作技艺亦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据史料记载,这一技艺最早见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李爱民介绍,以藤县狮舞、梧州粤剧等为代表的广府文化,六堡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茶文化,梧州纸包鸡和冰泉豆浆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龙母信俗、水上船歌等为代表的水文化以及瑶族婚嫁习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包容兼并,铸就了梧州质朴、丰盈、独特的文化记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韦   倩
校对:陈颖颖

审核:王丽莉

终审:苏文积

监制:林童军

投稿邮箱:wxxw5217008@163.com

投稿热线:0772—5217008

武宣关注
介绍武宣,我最全面;说明武宣,我最深刻;解读武宣,我最权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