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0月25日,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4)期间,CCF计算机历史工作委员会组织了第五届计算机历史记忆论坛“光辉的历史印记: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与博物馆筹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青年副研究员焦郑珊应邀在论坛上作报告,本文由焦郑珊基于所作论坛报告整理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此进入信息化时代。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互联网、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信息交流形式、国际经济结构和商业结构、科技发展方向的变革,增进了国际多元交流。可以说,当代世界科技史乃至当代世界史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博物馆作为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公众的社会文化机构,是承载计算机发展历史及计算机产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计算机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对公众系统理解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历史、深入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展望科学技术的未来有重要的启发性作用。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2022年的最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相较于从前,博物馆的最新定义展现出更加开放的社会服务属性,并通过强调社区的作用和博物馆的非营利、可及、包容、多样、可持续等具体特征来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属性,同时将教育放在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首要位置。由此,博物馆可谓完成了向社会化与教育化的转变,相较于以前以“围绕藏品的收藏、研究与传播”为核心宗旨,当前的博物馆日益关注与人相关的诸多主题:教育、文化保存与传播、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博物馆社会功能和重点关注领域的转变,博物馆的评价标准也随之转变,由馆藏数量转变为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后者成为衡量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博物馆是当代最受欢迎的文化机构之一。据统计,目前共有超过55000座博物馆在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除了数量巨大,博物馆的种类也丰富多样。《世界博物馆2018》将博物馆划分为22个大类,包括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等,也包括科技类博物馆(science-related museum)。科技类博物馆即与科学、技术有某种关涉的博物馆,通常包括科学博物馆、科学与技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学史博物馆、科学中心,以及各学科专业博物馆,目前科技类博物馆在全球大概有8000座。我们所关注的计算机类博物馆则属于科技类博物馆中的专业博物馆。
计算机博物馆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萌芽与发展而逐渐出现,属于博物馆中较为年轻的成员,博物馆的萌芽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可以找到。“亚历山大里亚的缪塞昂并不仅仅是为缪斯女神所建造的庙宇,也是学者们能够交流思想的绝佳场所,因此由图书馆、收藏展览室组成的交流场所成为人类历史新的基石,学者们聚集其中阅读、研究、讨论并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因为“缪塞昂”(见图1)所包含的图书馆收藏了部分历史文献及相关的实物、文件,具有“藏品”这一根本元素,所以其与博物馆类似,被一些学者视为现代博物馆的起源。然而,对照博物馆的定义,“缪塞昂”并不能够完全实现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而是更看重科学研究,与此后出现的亚里士多德主办的吕克昂学园(Lyceum)及现代大学一脉相承,可以说“缪塞昂”无意间积累了部分实物等有利于博物馆的萌芽,却不能被视为现代博物馆的起源。
图1 传说中的“缪赛昂”复原图
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珍宝柜”(Curiosity Cabinet)是学者、贵族等上层阶级收藏、展示自己私人藏品的展示柜(见图2),以“快速、便捷、安全、充满智慧地理解世界”为目标,其藏品包罗万象,自然也包括与自然世界、科学技术相关的藏品,这为科技类博物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相关藏品记录着自然发展的历史和科学技术的进程;另一方面,这些藏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源。“珍宝柜”的藏品、分类、展示方式,及其目标,均与现代博物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真正是现代博物馆的前身。
图2 透过泰勒博物馆丰富而静态的展陈,似乎能够看到“珍宝柜”的影子
进入18世纪,在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现代意义上的科技类博物馆出现并不断发展。曾经仅限于贵族内部欣赏的“珍宝柜”开始逐步向公众开放,巴黎工艺美术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et Métiers)等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陆续建成,并且“从私人的转变为公众的,从精英主义的转变为平民主义的,从贵族的转变为公民的”。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成熟的时期,大量科技类博物馆也建成开放:1881年美国国家博物馆(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在华盛顿开放;1910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建成开放;牛津科学史博物馆(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于1924年正式开放;布尔哈夫博物馆(Rijksmusem Boerhaave)作为荷兰国立科学与医学史博物馆,于1931年正式开放。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发展曾在某种程度上因20世纪初期的世界大战中断,但是关于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却没有中断。大量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广泛用于战争也带来了诸多质疑,这引发了公众对科学技术价值、影响、本质等问题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秩序恢复,各行各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形象进一步多元化。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科技类博物馆的模式、社会影响与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科技类博物馆开始重视教育功能,并在展品类型、展陈形式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注重藏品和以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为主要目标的科技类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批特征鲜明、形式不同的科技类博物馆开始出现。一方面,很多已经建成的科技类博物馆开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丰富展陈形式、更新展品设施,以此吸引更多观众来参观,尽可能扩大社会影响,达到教育目标。例如,伦敦科学博物馆(Science Museum in London)在20世纪30年代新建了儿童长廊(Children’s Gallery),通过增加互动性展品吸引更多观众。另一方面,很多迎合社会需求的更具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科技类博物馆新建成并向公众开放,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科学中心,如巴黎发现宫(Palais de la Découverte)、NEMO科学博物馆(NEMO Science Museum in Amsterdam,见图3)、中国科学技术馆等。
图3 NEMO科学博物馆外观(上图)及内部(下图)(上图由作者拍摄,下图来自NEMO官网)
回溯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珍宝柜”到现代科学中心,其经历了藏品积累、基本模式确立、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形式愈发多样、目标日益多元,也成为角色日趋丰满、意义日趋立体的文化机构。也正是在博物馆发展的历程中,计算机博物馆作为专业博物馆的重要类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相关技术在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记录、展示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关实物和资料被有意识地收集起来。
科技类博物馆内部的专门展览或部分展品
在人们开始关注计算机类技术发展历程的记录及展示之初,没有现成的资源可用,因此计算机类展品首先是被收藏在科技类博物馆中,往往在以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展览中拥有一席之地,但这些展品通常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在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的二楼就有很多历史藏品,包括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力、电子类古老的电器元件。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制造现代世界”展区则横跨1750年至2000年,分为启蒙运动与测量(1750—1820年)、机器制造(1800—1860年)等九个区域,在1870—1914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区域,展示了电动机、打字机、滚筒式计算机等(见图4)。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1750—2000年)”展台,陈列着克雷1号超级计算机,并将之视为影响人类科技发展进程的重要发明。在伦敦科学博物馆的二楼还有计算展厅,展示了结绳计数、算盘、算筹、加法器、差分机、分析机等不同时期的计算器具。
图4 伦敦科学博物馆中的计算机类藏品(图片来自伦敦科学博物馆官网)
在中国,也有一些科技类博物馆收藏了与计算机有关的藏品,或者举办了专门的临时展览。比如位于陕西榆林的中国算盘博物馆收藏了9999个算盘,算是对计算机类藏品的“启蒙”;位于江苏南通的中国审计博物馆展示了我国不同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工具,其中有部分计算机类的藏品;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华夏之光”展厅中“中国古代的科学探索”部分展示了筹算与珠算相关藏品,“科技与生活”展厅的“信息之桥”部分则以“认识世界、沟通彼此、改变未来——无所不在的信息科学”为主题,通过大量展品展示信息科学的原理与应用等内容,包含数量众多的计算机类展品。
除了在综合性科技类博物馆内配合相关主题收藏、展示计算机类藏品之外,也有一些以计算机为主题的小型专门展览。比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就围绕计算机之父查尔斯·巴贝奇的人生经历及主要成就,筹办了“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含“运筹”“机巧”“掣电”三个单元,展示了80件在东西方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计算器具,展品涵盖古代简单的手动计算工具、近代复杂的机械计算装置以及现代的电子计算设备,系统呈现了人类计算观念的演进以及相应的人类生活模式和世界图景的变迁,为中国计算机博物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的高校计算机博物馆
除了综合性科技馆内的计算机类展品或者专门的临时展览之外,也有与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高校计算机博物馆,为我国专门的计算机博物馆的建设与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电子科技博物馆,它呈现了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科技产业重地中作为科研前沿的重要发展历程,也在电子科技领域科普一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
电子科技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201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以教学科研特长为依托、以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为主线的专业性高校博物馆,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平台。电子科技博物馆常设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常设展览分为通信、雷达、广播电视、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元器件、计算机6大主题,展出藏品1200余件(见图5),收藏藏品达10000余件。
图5 电子科技博物馆中的部分藏品(图片来自电子科技博物馆官网)(a)长岛牌彩色高分辨率显示器;(b)亚伟中文速录机A型机;(c)苹果针式打印机;(d)联想 386计算机;(e)胶片投影仪;(f)飞鱼牌手摇计算机
电子科技博物馆,既是大学教学科研成果和历史的积淀,也是大学开展教育、深化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理解、支撑学生追求更高远的学术理想的平台,同时还记录着成都作为一座电子信息工业城市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
勾勒计算机历史的专业博物馆
无论是在综合科技类博物馆中收藏展示计算机类藏品,还是举办专门展、临时展,抑或是在具有传统学科优势的高校中建设高校博物馆,都存在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即视野相对较窄、展览内容不够丰富。这些展览往往是从特定角度出发,围绕特定主题设计策划,虽然能够清晰凝练地说明一些问题,但相对而言缺乏对整个计算机历史的宏观呈现。这种对计算机历史整体图景的缺失,往往会影响观众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伦理与道德等问题的深入理解。因此,建设专门的、能够整体勾勒计算机历史的专业博物馆势在必行。当前,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Computer History Museum)是一个成功范例(见图6)。
图6 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图片来自@禾儿的万水千山)
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位于加州硅谷山景城,成立于1996年,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致力于通过收集、研究、展示计算机领域的关键实物与资料,展示数字技术时代对于人类数字文明的重要意义,以此启发人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该博物馆展厅面积超过25000平方英尺,已经收藏了超过3500件电子计算机领域的实物藏品,以及胶卷、录像带、照片等超过10万份资料。其永久展览以“变革:计算机的首个2000年”为主题,分为20个部分,系统展示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人类原始计算意识的萌芽与计算工具的产生到现代计算机发明的全过程。同时,该博物馆还设有软件展厅、PC展厅等,展示计算机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成果,展品包括重要的软件包装、产品插图及广告画等。在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计算机或元器件,如早期的算盘、美国人1869年设计出的圆形计算器、手摇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的组件、1969年仙童公司制造的容量仅256比特的内存等。
该博物馆具有鲜明的特色,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建馆理念。首先,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美国乃至全世界计算机相关技术及电子信息工业的发源地与制高点,在记录与展示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同时,既能够帮助观众快速沉浸其中,也更加具有权威性与说服力。其次,博物馆目前拥有的超过10万件藏品,是世界上与计算机相关的藏品最多、最重要的集合,涵盖了计算机技术的各个发展阶段,可谓“可见的计算机的历史”。最后,博物馆不仅展示计算机硬件,还注重展示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例如其展览中包括编程语言、数字逻辑、人工智能等内容,展示了计算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有助于观众全面系统地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回溯计算机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博物馆对计算机历史相关的实物及相关藏品的收集与保存作用毋庸置疑,同时还对计算机历史的挖掘、研究与展示,计算机文化的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弘扬等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历史背景下,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们回答推动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什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提供很好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技术与产业、科学技术与权力、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聚焦当下,展望未来,期待计算机博物馆能够在以下方面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
第一,建设成为集资源收集、文物收藏、历史研究、科学教育、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平台。发挥场地、藏品、人员优势,围绕实物展品与文献资源,展开多元研究,开展多样活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通过建设国家级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城市化进程联系起来,推动社会公众科学观与认识论的转变,进而形成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毫无疑问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这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变革,充分认识并厘清这种变革是我们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深层关系、启发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
第三,为开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提供资源与平台,进而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切实支撑。围绕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与期许,博物馆的运营与日常工作应该与学校、社区、家庭等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公民科学传播等活动中去。
焦郑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青年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科学博物馆史、科学传播史与科学教育史、科技政策与科学技术史。 jiaozhengshan@ihns.ac.cn
CCF推荐
【精品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