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世界打开了大门,在汽车制造领域,合资模式是开启现代化进程的一把钥匙。作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汽大众成立至今已经40周年,在这关键时间点,上汽与大众决定将合资协议提前延长2040年,这展示了大众在中国市场深耕的决心和信心,也展示了上汽大众的实力。在历史上,双方在1984年签署合营合同,并在2002年续约至2030年。而此次提前续约完成之后,上汽大众合资历史将达到55年,直接跨越半个世纪。
从1984年起步,上汽大众的成立具有多重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汽车现代化的开端。上汽大众是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纪元。同时,上汽大众引入了完整的轿车供应链、制造、研发、测试标准等,可以说直接带动了中国乘用车的发展。德国大众的高管马丁·波斯特《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大众如何在当时落后的工业条件下,与合作伙伴打造出一条现代产业链并在实现零部件本土化的过程。
1988年,“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动员全国各方面力量,以整车为龙头、零部件企业利益为纽带、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产学研结合的共同体。可以说,如果没有桑塔纳共同体与零部件产业链共生,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将会成无根之源。一个小故事是,当时上汽大众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抽出2.8万元利润,组建了累计金额几十亿元的“桑塔纳基金”,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当然,上汽大众成立带来的促进作用还不仅仅在于汽车行业,其直接促进中国成功引进德国的专利法,并由此诞生合资法,形成了“合作必须有法可依,专利必须有法可依,质量需要有标准”的全新局面。
由此,上汽大众建立第一家国内现代化大型汽车公司。其规范操作成为全行业学习模仿的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标杆,不需要加前缀的那种。
正是通过上汽大众,中国现代汽车工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建立起全新的认知,并在德系标准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建立自身的汽车制造、质量、标准体系,开始了汽车现代化的过程。而此后40年时间中,上汽大众的发展值得浓墨重彩的描述。比如早在90年代初上汽大众就开始自主研发更适合本土化的全新车型,其中有国内加长车型的桑塔纳2000以及A级家轿朗逸。后者是上汽大众自研的里程碑产品,实现了技术和市场的双重突破。
凭借着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以及品质优势,上汽大众在过去40年一直是引领市场的标杆企业。而现在整个汽车行业进入大变革阶段,面向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新一轮调整期,上汽大众也再一次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凡为过往,皆为序章。在过去两年时间中,上汽大众进行了密集而迅速的调整,调整企业战略,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而现在,也是上汽大众重新出发的一年。
续约背后:全面转型,重新出发
上汽大众已明确了 “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这九字方针。在打法上,油车以途观L pro 、帕萨特pro、途昂pro形成Pro三部曲,同时这三者组建了三大产品矩阵,提升智能化。其次是在新能源汽车上找准锚点,以ID.3为切口提升智能化。在2024年,上汽大众推出了ID.3聪明版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上汽大众已经确定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两款纯电车型,预计自2026年起,并跨越2030年,合作开发的多款插电混动车型、纯电车型将陆续推向市场。而在奥迪方面,动作也非常多。在2024年5月,上汽集团与奥迪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 11月奥迪正式发布的新品牌AUDI,将基于该平台打造多款豪华智能电动新车,并将于2025年年中起陆续推出市场。
而在未来的产品布局上,上汽与大众将集合各自优势资源,持续打造更懂中国市场的好产品。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在产品背后则是上汽大众在研发和制造、供应链等方面的全体系调整。在研发上,上汽大众“in China for China”,进行了四个方面改变:提升研发速度,强化自主研发权、降低成本、多方合力汇集优势资源。比如上汽也会将自身的优势技术,比如插混技术、智能技术投入到合资公司中。上汽大众高层说,新合资就是要把股东最好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用更开放的心态和模式来造车,这是一个“技术共创”的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2.0全新阶段。
在这种强强联合之下,上汽大众希望旗下的产品不是拼价格,而是大大降低用户的拥车成本,不断以最新的技术增强用户粘性,以品质感塑造在新赛道上的品牌认同。当然要做到这一切,在制造、供应链、服务等体系上,也要随之进行改变。比如,随着智能化电动化车型的到来,对生产的升级已经是必然要求。上汽大众的布局也很早就已经在进行。早在2015年起便开始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率先推进转型。2020年,上汽大众安亭汽车一厂已于2020年完成转型为MEB工厂,简称新E厂。
此外,上汽大众还投资约80亿元人民币,在长沙工厂建成新能源汽车电池车间,并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在上海本地,则对安亭进行了新定位,其将成为上汽大众的“电动化生产中心、研发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中心”。这“三个中心”的确立,划定了上汽大众未来的研发制造新格局。
当然,对供应链和经销商的转型升级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今年9月,上汽大众在嘉定区人民政府与安亭镇、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签署汽车产业新生态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约上汽大众得到了一条更具有竞争力和效率的产业链。这为后续上汽大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基础。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都是竞争的关键,通过打造更强健的供应链生态,上汽大众能够有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优势。
而在此基础上,上汽大众也在同步进行对经销商体系的升级。上汽大众高层将之形容为“坚持正规军的打法、体系性的打法,绝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
品质是40年的不变灵魂
不管是40年前从零开始打造上汽大众,还是如今重新出发打造一个新能源时代的上汽大众,对这家中德合资公司而言,在企业DNA中最核心的一个词从未改变过——这就是品质。
1988年,当上汽大众成立住,这家公司专门从德国大众聘请了几十位退休工程师,对零部件生产进行培训、指导,并严格遵守德方的“六道关口”——即入门关、首件样品关、工装样品关、质量保证体系关、批量供货关和正式供货关。在这样的顶层设计指导下,上汽大众在后续的生产中,无论是国产化的零部件,还是装配线上的工艺要求,都始终遵循着最高的标准,打造最为结实耐造的产品。由此,当时上汽大众生产的桑塔纳成为了质量可靠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用户口碑还为人所熟知。
除此之外,上汽大众从供应链端也建立了完整的标准,实现了中国与全球标准的接轨。上汽大众成立之后,为了保证质量始终如一,于是牵头引进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6.3(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的流程制度,帮助配套厂建立质量标准。而后又找来德国莱茵河区的检测中心用VDA6.3培训相关所有配套厂,只有通过考核,才可以给上汽大众供货。可以说,上汽大众的标准就是最高标准,就是质量的代名词。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这一点依然没有改变。尽管人们对汽车需求在不断丰富,但质量依然是“第一性”。汽车不是电子产品,它承载了驾乘者的生命安全之重任,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这一点更为重要。上汽大众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上,对质量的坚守没有一丝松懈。比如在ID.系列上,这些产品以过硬的品质让电动车回归“汽车”本质,为消费者带来实现了传承的品质体验。
当然要使得新能源汽车安全,需要整套体系的赋能。上汽大众建立了完善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策略、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各个阶段。比如在电池系统安全方面,上汽大众就采用多种防高温、防腐蚀、耐高温及密封绝缘工艺,赋予电池包“多重武装”。同时,每个电池包将经历涵盖机械、电气、环境、安全、功能、寿命领域的338项严苛测试,远高于53项的国家标准,使其安全性、使用寿命、极端环境适应能力都得到全面考验。
在提升品质,保障质量安全上,上汽大众也使用很多黑科技技术。比如虚拟现实中心、增强现实中心、沉浸式虚拟系统、虚拟座舱等前沿设备,能够以更高的开发效率投身各尖端技术领域,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加完善的产品。
站在新起点上,上汽大众正以全新的面貌向未来进军。随着一系列布局展开,上汽大众也将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展现自己真正的实力,一个新上汽大众正在走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