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蓝字 免费订阅大棚信息!
15-32℃是大多数蔬菜适宜的生长温度,而超过35℃的高温和低于12℃的低温则对于保护地蔬菜来说是逆境,那么,在冬季提高地温有哪些措施?怎样才能拉大昼夜温差呢?
提升地温的措施
地温保持在20-22℃是适宜根系生长的温度。在夏季无地膜覆盖时地温一般不会太高,但在高温季节,如果覆盖了黑色地膜且贴地覆盖,地温往往容易超过35℃,并且地膜贴地覆盖影响了土壤透气性,很容易导致蔬菜出现生长不良的情况。夏季通过遮光、增加土壤含水量等措施可降低土壤的温度。
地温的高低与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白天气温比地温高3-5℃,夜间地温比气温高2-3℃。也就是说,在冬季白天适当提高气温,可促进地温的提升与夜间地温的保持,当然,这是在保证蔬菜适宜生长的温度条件下来说的。
除了通过控制气温来稳定地温外,冬季还可以采取其它的一些方式来提高地温,如秸秆生物反应堆、地膜覆盖等。不少菜农在越冬一大茬蔬菜种植之前,埋设秸秆生物反应堆,在冬季可提升土壤温度2-3℃,原理是埋设的秸秆或牛羊粪便等在微生物活动下,不断释放热量。而地膜覆盖,不能贴地覆盖,须起拱覆盖,这样的覆盖方式就如同加设了一个小拱棚,有利于地温的提升。有不少菜农会使用地膜起拱覆盖+秸秆覆盖的方式,既能够保持地温,又降低了空气湿度,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等好处。
拉大昼夜温差的措施
昼夜温差是光合产物积累的先决条件,昼夜温差过小,则呼吸消耗较多的光合产物,会导致植株长势细弱、果实膨大慢等,在保护地蔬菜栽培中,保持10-12℃的合理温差,可以获得蔬菜更好的长势和更高的产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