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的物理空间上,主要就是海陆空天四个,那么和美国的对比如何呢?
1.造船业是美国拉胯的最快的,是海陆空天四项里面中国第一个超过美国的,也是中国目前优势最大的。
造船业在军事上对美国有两大意义。
其一是军舰的补充,美国为什么很强调要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因为现代军舰造舰周期很长,美国的航母一旦被击沉是短时间内无法补充的。
美国的航母的服役速度已经从当年的三年多一条下降到了现在的大约十年一条了,我们即使考虑美国战时提高效率,但也很难做到一年补充一条航母。
其二是后勤物资的运输,现代战争对物资的需求量是天量的,没有后勤美军必败,需要商船进行运输,海湾战争时期就是由商用大量负责了美军物资的运送,局座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美国先后共征用、租用民用商船约282艘,其中美国或美国控制的货船25艘、油船47艘,挂外国国旗的货船187艘、油船23艘。
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就是靠日本提供后勤,给了日本大量战争订货,拉动了日本经济发展。
多说几句,美军在海湾战争才打了几十天,我查了下资料物资消耗都至少有几百万吨,还有资料甚至说上千万吨,如果是和我国发生军事冲突,需求量肯定远不止这个数量了。
美军的后勤如果全部是从本土运输过来,是支撑不了这么高的消耗的,它必须依靠日本韩国这些盟友提供后勤帮助,那这样日韩就事实上参战了。
造船业是海陆空天四项里面中国第一个成为世界第一的。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完工量)、74.7%(新接订单量)和61.4%(手持订单量),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早在2010年就已经三大指标的每一个都是全球第一了,但是是超过的韩国成为第一,相对美国早就超过了。
现在中国是唯一一个能造造船业三大明珠的国家(大型邮轮,LNG船,航空母舰)。
大型邮轮目前只有欧洲企业和中国有订单,美国现在已经失去建造邮轮的能力;LNG运输船则是被中国和韩国瓜分,而航空母舰则是中国和欧美俄能造。
就航母而言,中国的辽宁舰是2010年出坞的。
自从2010年以来到现在中国连同辽宁舰总共下水了三艘航母,服役了两艘,而美国则是下水了两艘航母(福特号2013年11月下水,2017年7月服役;另外肯尼迪号2019年10月下水,至今没有服役),服役了一艘。
也就是说,造船业三大明珠,美国目前只能造一个,中国三个都能造。
而且这唯一的航母,美国人的速度也太慢了,现在唯一在建的航母肯尼迪号,2011年2月开工,2019年12月才下水,到现在都2025年1月了,还没有交付美国海军。
对比下中国的速度,山东舰2013年11月开建,2017年4月下水,2019年12月交付海军。
晚了几年开工的福建舰也在2022年6月下水了。
总的来说, 中国建造航母的时间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考虑到中国是技术跃升式的造航母,这个速度就更惊人了。
速度的缓慢也影响到了美国航母舰队的更新,美国现役的11艘航母,只有三艘是在2000年以后服役的,除此之外的八艘最年轻的一条也是1998年服役的,到现在都27年了。
我们从每个10年的服役航母数量也可以看出来:
八十年代美国新服役了三艘航母;
九十年代美国新服役了三艘航母;
2000年后的第一个十年美国新服役航母数量下降到了2艘;
而2010-2019年的第二个十年的航母服役数量下降到了1艘。
而现在已经2025年了,已经是21世纪以来的第三个10年过了一半了,美国都还没有新的航母服役。
我很好奇美国的危机意识如何,因为中国下一艘航母如果是电磁弹射+核动力,再加上五代机和固定翼预警机上舰,那中国和美国的航母技术就完全拉齐了,而复制量产能力中国远比美国强。
想一下,福建舰下水的时间比山东舰晚了五年,而福建舰是2022年下水的,中国下一艘航母下水的时间估计就是未来两三年了。
2.汽车工业是中国第二个超过美国的
2023年的汽车产量,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超过3000万辆的,达到了3016万辆,而美国只有1061万辆,中国已经几乎是美国的三倍了。
中国的汽车产量是2008年超过美国的,并且在2009年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一,美国一旦被中国超过,就追赶不上来了。
而且车的性能水平,中国也已经赶上来了。
小米作为一个智能手机公司,居然也能跨界造车,而且造出来的还是有竞争力的车型,总共时间才两年多,这就显示了中国综合汽车工业水平的进步。
小米的雷军在2021年3月30日宣布造车,当年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才注册成立,2024年3月28日发布会小米第一款车SU7就上市了,到2024年4月29日第一万辆车就下线了;
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已经是全球第一梯队,问界M9作为一款50万人民币的车型,在2024年居然大定20万辆,占了中国市场价格50万以上车型一半的份额,这个市场以前一直都是BBA之类的天下;
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产量2023年已经是世界第一,发布了续航超过2000公里的混动车型秦L,就说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汽车能把油耗做到百公里2.9升啊。
2024年5月2日上市后,秦L7月-11月连续每个月销量过3万辆,是中国市场最畅销轿车之一。
美国的通用和福特已经在电动车时代落后了,根据环球网的报道:
福特CEO Jim Farley在2024年10月21日播出的一档播客节目中,说:“我不太喜欢谈论竞争,但我开的是小米。”
“我们从上海往芝加哥空运了一辆,我现在已经开了六个月了,而且我不想放弃它。”
老实说,最开始看到报道是在自媒体上,因此我专门去看了视频,他确实是这么说的。
除去老牌车企,美国的新势力只有一个特斯拉,而中国的汽车新势力就太多了,还各有特点。
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2023年184.5985万辆的产量中,上海工厂为95.7691万辆,占比高达51.9%,比特斯拉其余的美国弗里蒙特,得州,德国柏林三个工厂产量加起来还高。
想一下,如果特斯拉突然失去了一半的汽车产量,是什么后果。
汽车制造技术对中国而言,是已经可以向美国输出的东西。
我这里只说了汽车,至于高铁技术就更不用提了,美国现在就没有高铁技术。
3.航空工业是正在向美国进攻的产业
1)无人机已经超过美国了,这个就不说了,珠海航展展出来的反潜无人机,无人机母机等多种类型用途。
就说下面这个东西吧,是2024年10月江苏常州一家叫做“白鲸航线”的公司搞的无人运输机,载重5吨,最大航程2600公里,我说这个意思的是,你都没听过这家公司对吧?这就对了,大量没有听过的中国公司都在搞无人机,而且搞出来并不难。
2)六代机也在美国之前出来了,这个是有很大震撼的东西,因为过去一百多年的战争证明了空中优势的巨大,高维打低维有压倒优势。
当年我国出兵朝鲜,就向苏联请求空军掩护,而斯大林也以空军尚未准备好还需要几个月时间为借口,实际是不想我国出兵,认为不提供空中掩护就可能阻止中国出兵,可见空中力量的重要性。
我们就说有人驾驶的飞机,老实说我本来以为这个产业耗费的时间会非常长,而且现在产量还是在世界上没法比,但是最近看到的一个数据让我觉得有些意外。
我看到《航空知识》在11月份珠海航展时报道,说业内人士讲我国的喷气式支线客机C909(原名ARJ21)的交付量已经达到全球的六成。
这个数字让我很惊讶,于是我查了下,巴西航空工业的喷气式客机有四款,分别是E170,E175,E190-E2和E195-E2,其中这个E170和E175是和C909一样的百座以下的喷气式客机。
C909最多97个座位,E170最多80个座位,E175最多90个座位。
而巴航工业其余两款是百座以上,E190-E2最多是114座,E195-E2最多是146座,比我国C919的座位数少(座级158-192座)。
也就是和C909同级的飞机就是E170和E175。
巴西航空工业2024年前三季度总共交付了42架喷气式民航客机,我国中国商飞全年交付了47架,因此全年交付数量巴航工业预计还是高于中国商飞。
但具体到和C909同级的E170和E175。
巴航工业2024年前三季度没有交付E170,总共交付了15架E175(第一季度3架,第二季度8架,第三季度4架),而C909全年交付了高达35架,预计全年E175交付达不到这个数字。
目前全球只有中国商飞和巴航工业在生产百座以下喷气式民航客机。
加拿大庞巴迪已经在2020年退出并专注于公务机市场了,具体来说全球2024年还在生产交付的百座级以下喷气式民航客机就是C909和E175。
目前的交付看,2024年C909的份额的确占到百座以下同级飞机一半以上。
而C909的历史交付记录如下:
累计157架。
不仅如此,C919的历史交付记录也在越来越快,而且明显超过了C909(ARJ21)同期的速度,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航空工业的进步:
累计16架。
中国商飞2024年47架的交付跟空客和波音比如何?
空客2023年交付了735架,波音交付了528架,单这样看,拿中国商飞2024年的交付量和波音空客前一年的交付量比较的话,还不到波音空客的10%。
据“简单飞行”网站1月1日报道:
2024年1-11月,波音仅交付318架飞机,而2023年同期的交付量为461架,下降幅度很大。
相比之下,空客在同一时间段内已交付643架飞机,也就是说2024年波音交付量居然不到空客同期的二分之一了。
很明显,中国商飞2024年交付量已经肯定超过波音的10%了,中国商飞这个速度是不是还挺快的,当然这跟波音出现各种问题有关系。
4:航天方面中国也在追赶,预计将是海陆空天里面我国最后一个赶上美国的
我国目前还没有重型火箭服役,下图来自环球网:
图中火箭示意图由左到右依次为苏联“能源”号、美国“猎鹰重型”、俄罗斯“叶尼塞”、中国长征九号、美国SLS、苏联N1、美国“土星五号”、美国SLS改进型、美国“星舰”。
这九款火箭里面,现役的只有两款,美国的SLS(现役全球最大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95吨)和猎鹰重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3.8吨)。
另外美国的星舰2023年4月已经首飞,号称最终要做到不回收状态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0吨以上,不过当前并未做到此能力,还在不断飞行测试中,到2024年11月19日已经进行了六次飞行,如果最终成功了,那么星舰就是全球最大。
这张图2022年就有了,实际上美国的重型火箭在2024年初又亮相了一款“新格伦”,是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研发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45吨,差不多就在这几天就要首飞了。
我国的长征九号还没有出来,还在研发中,根据新华网的报道,长征九号将有三个构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吨至140吨,赶上美国现役的SLS的95吨的水平。
另外我国为了载人登月在研发长征十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70吨,长征十号预计会在长征九号之前出来,毕竟2030年之前要完成载人登月。
火箭运载能力决定了进入太空的能力,我国要在重型火箭方面赶上美国还需要时间,另外深空探测(美国已经有飞行器旅行者1号和2号飞出太阳系了),小行星探测,行星探测等方面也落后美国。
比如行星探测,美国对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都专门发射过探测器,我国目前只对火星进行过探测。
目前航天领域,观察中美竞赛,我就是比较简单的看两个:
一是载人登月的速度,美国在试图重新载人登月,我国在计划首次载人登月,看谁能抢先。
感觉美国的能力在退化,从载人登月就可以看出来。
2019年5月14日,时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汀宣布登月计划以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的孪生妹妹、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命名。
该计划是通过阿尔忒弥斯1号(2021年,无人在轨飞行测试)。
阿尔忒弥斯2号(2023年,有人在轨飞行测试)。
阿尔忒弥斯3号(2024年)三次任务。
并最终在阿尔忒弥斯3号实现载人登月,当时制定的时间是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
但阿尔忒弥斯1号的猎户座飞船经历几次推迟后,在美国时间2022年12月11日上午才顺利完成无人绕月飞行任务,并安全降落于加利福尼亚西部的太平洋海面。
这个2022年底的时间已经比起事先计划的2021年晚了。
因为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推迟,因此NASA早在2021年11月就已经宣布载人登月将推迟到2025年完成,不再是2024年了。
而在2024年1月9日,由于进度不理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再次推迟其载人登月任务,宣布“阿尔忒弥斯2号”和“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将分别推迟至2025年9月和2026年9月。
而在2024年10月17日,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发布报告说,由于探索地面系统目前进展缓慢,因此可能导致载人绕月和登月的时间再次推迟。
这个探索地面系统是指支持SLS重型火箭发射的地面设施,包括ML-1和ML-2移动发射架。
ML-1正在进行翻新和测试,但进展缓慢。
另外,将把美国航天员送往月球的猎户座载人飞船,在执行阿尔忒弥斯1号无人绕月任务后,隔热罩的部分结构意外剥离,留下坑洞,而不是按设计发生可控地烧蚀。
NASA认为这存在潜在风险,正在评估要不要更换隔热罩材料,这也可能导致计划延迟。
另外一个就是重型火箭的研发速度。
我国现在一款重型火箭也没有,但是未来几年将会有长征十号和长征九号,而美国星舰的进度也值得关注,因为我国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百吨级的(最大140吨)。
如果等长征九号服役后,星舰真的能进化到250吨以上,那确实厉害,不过当前星舰还在飞行测试中,等最终定型了再说。
小行星探测,我国以前没有搞过,但快了。
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计划于2025年5月发射,还会取样返回,这个技术其实我们已经有了。而行星探测,在天问一号2021年5月在火星着陆后,其实也不是难事了。
实际上我国针对小行星已经搞很高端的计划,那就是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在2023年10月22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未来15年的计划。
该计划包括首次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
“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极小概率、极大危害事件,我们将对一颗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
我有一种感觉,几年后载人登月中国会抢在美国之前完成,极大的打击美国的士气,而到那时候,重型火箭方面的领先将会成为美国航天高科技相对中国为数不多的骄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