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家烟火 民族文化】蒙藏文化融合的民族风情画卷

旅行   2024-11-06 22:06   青海  

今天,提及河曲草原,一般是指地处河曲草原中心地带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河南,谁都知道这是中国中原大地上一个声名显赫的省份,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会与草原、蒙古族、河曲马……这样的一些词汇有关,但事实的确如此:一个叫河南的蒙古族自治县,静静地仰卧在青藏高原腹地。

明末清初,青海藏族部落“遂役于厄鲁特(卫拉特),纳租错牧,惟知有蒙古 ”,而当时的蒙古族,在人口数量上远远少于作为当地土著的藏族。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他们的先祖主动融入到藏族生活和传统文化中。

可以说,河南蒙旗的历史,是一部民族的交融史,河南县则是青海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历史的共荣地,河南蒙旗也成为青海民族文化和美共荣、相互尊重、互动交流、团结发展、共同繁荣的“微缩景观 ”。

河南县蒙古族婚俗是流行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传统民俗,至今保留着多元性婚俗的仪式程序,婚俗集河南县蒙古族传统的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社交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独特的蒙古族风格、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热烈的歌舞形式和隆重的场面而著称。

由于历史、宗教等原因,河南县蒙古族与周围藏族通婚上不受禁约,历代亲王、郡王福晋中就有 3 人为藏族,枝蔓相连,蒙藏通婚也是促进蒙藏文化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

蒙古族婚俗要经过媒人说亲、相亲、订婚、送聘礼、迎亲、送嫁、行礼、结婚等较为繁复的程序。这些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

蒙古族以参加婚礼为人生最大的喜悦和最高的荣誉,婚礼便成为草原最热烈、最隆重的盛会,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规模大,参与人数也很多,是民间节庆里群众性最为集中的一项民俗文化形式。
河南县蒙古族婚俗是蒙藏文化的综合呈现,它集民族礼仪、风情、服饰、饮食、音乐、文学于一体,既是服饰文化的展现、又是饮食文化的展现;既是民族文化的乐园,又是语言艺术的盛会,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草原文化奇观。

河南县蒙古族长期与当地藏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团结共存、蒙藏通婚现象突出,具有蒙藏文化融合性特征。河南县蒙古族牧民群众女嫁男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赘婿不受社会、女家歧视,女性出嫁时可以带走自己一定的牲畜财产,男性入赘,也可以带走应得的一份。

蒙古族婚俗中,有婚礼宴歌、婚礼娱乐歌和婚礼仪式歌,还有祝赞词,都是河南县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一种传统体裁,产生于古代韵文,是礼仪文化之最,婚俗文化之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河南县蒙古族婚俗历史悠久,是民族团结进步和蒙藏历史关系与当代现状的最集中体现。蒙古族传统婚俗有严密完整的民俗形式、礼仪程序、媒妁制度、结婚、离婚与再娶再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择婚标准和婚姻观念,这种婚礼习俗文化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适应。

如果说,婚仪是传统婚俗中的有形部分,那么责任则是婚俗中无形的婚仪内涵,它是具体的、可见可感的;而婚仪则是抽象的,传统婚仪教育青年人要有同甘共苦的担当、孝亲敬亲的传统,恪守伦理道德,二者相互依存、相伴相生,同构出婚俗的整体意义。

作者/龙仁青、张卫平、孟克

总监制/吕金生

监制、审稿/尕藏卓玛

编辑/马玉玲


美丽河南
让河曲大草原走出青海 走出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