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佳的能源化工公司”——浅谈石油企业的发展愿景

文摘   文化   2024-09-01 06:42   河南  

“做最佳的能源化工公司”

——浅谈石油企业的发展愿景

赵建平 卢清阳 卢东 赵煜

近年来,关注与探讨石油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逐渐成为员工热议的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国人青睐,人们喜欢绿色出行,特别喜欢它的每公里仅6分钱的低廉能耗。新能源车发展势头如此强劲,燃油车眼看着被陆续置换,汽油销量逐渐减少,炼厂将会面临关门或转产,石油企业未来的路在何方?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了,石油勘探开发装备相继更新换代,“机器吃人”的现象正在显现,如何安置大量的富余人员?他们可是为企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有功之士,企业绝不会“卸磨杀驴”的啊!如何安置?嗨,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可敬可佩!这两个话题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之大事,确实值得关注和思考。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成就辉煌却面临新的挑战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人们通常按照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毫无疑问,石油是化石类能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工业基础薄弱,探明石油储量少,年产14.36万吨(1952年)的玉门油田竟然成为中国的油都。石油工业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第一口探井喜喷油流,给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曙光。从1960年开始,大庆油田展开石油会战,短短几年就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加上青海、新疆、四川、胜利、江汉、长庆、河南、辽河、吉林、江苏、中原油田的勘探开发,我国彻底摘掉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结束了贫油国的历史。

改革开放为我国石油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石油部一分为三,裂变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国有特大型集团公司,号称“三桶油”。重组后的“三桶油”,大手笔地并购地方石油公司、收购社会加油站,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专业化公司;大力度地拓展海外业务,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国际服务与合作经验;油气工业技术全面提升,勘探开发陆续推广了智能化钻井等新工艺,逐步取代了人工操作,能够打出万米超深井,国内外勘探开发捷报频传;石油储量稳中有升,天然气储量增幅较大;石油化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有关数据,2022年中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6.6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6.7万亿立方米;原油年产量2.04亿吨,是解放初期20万吨年产量的1000倍;天然气年产量2200亿立方米,连续6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石油和中石化多次名列前茅(见2017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在最具价值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总共有16个品牌跻身前100,中石化排32位,中石油排33位。

中海油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业务遍及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提升。公司在 2019 年《财富》杂志世界 500 强企业中排名第 63 位;在 2018 年《石油情报周刊》杂志世界最大 50 家石油公司中位列 32 位。

可以说,三桶油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充足的工业血液,增添了巨大的发展活力。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和民用对石油的需求极其旺盛。1990年的石油消费量为233万桶/天,2000年的石油消费量469万桶/天,2010年的石油消费量增加到918万桶/天,每10年翻一番。2021年的石油消费量为1527万桶/天;202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到1556万桶/天;2023年的石油消费量达到1605万桶/天。我国尽管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但产量远低于消费量。近些年,我国为了弥补缺口、满足消费,从国外进口原油一直稳定在5亿吨以上,最高峰是2020年的5.4亿吨,2022年进口原油5.08亿吨,进口成品油2645万吨,进口天然气总量1.09亿吨(其中进口LNG量6344.2万吨),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位居全球第一,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46%;年加工原油6.759亿吨,每年的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6—17%,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

在“三桶油”一路高歌、迅猛前进的时候,也隐隐出现了“人过中年日过晌”的衰老迹象。伴随着“电动车、氢燃料车逐步取代燃油车”,能源消费的拐点开始显现。“三桶油”属下的众多加油站,销售成品油的价格没有下降,但销量逐渐减少,企业的总体效益开始下滑,潜藏着生存危机(见下表)。

伴随着科技进步、大批现代化石油勘探开发装备的陆续投用,“机器吃人”的现象开始显现。面对生产一线日渐增多的富余人员,企业既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养闲人,又要以人为本,重情重义,不能“卸磨杀驴”,一推了之,而要和员工报团取暖,让员工有事可做,在新的岗位上施展才智,为企业再做贡献。

石油工业面临绿色革命、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

“三桶油”面临如此重大的挑战,不是自身原因、而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造成的。

绿色革命、节能减排是人类新的工业革命

石油和煤碳同属化石能源,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煤炭被尊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被尊称为工业的血液。石油和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美中不足的是给人类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全球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氟利昂排放量急剧增加,出现了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冰山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空气中含氧量降低,热带雨林逐渐消失,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280ppm,按目前增长速度计算,2100年二氧化碳含量将增加到550ppm,几乎增加一倍,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大幅增高,威胁着经济建设和人类的生命安全,温室效应已成为人类的公害。据测算,“气温每升高2.5摄氏度,欧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2.83%,美国则下降2.38%。

严酷的现实印证了一句当代名言:“人类战胜了大自然,大自然也惩罚了人类”。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与大自然的关系,反思重发展轻环保、重开发轻治理的传统做法,确立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新理念,纷纷调整能源开发思路,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开发低碳和清洁能源,抑制环境污染。这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为了创造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讨论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此后,世界每年都要召开环境大会,还诞生了《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并且正在拟定《环境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环保组织还建立了减排约束机制,决定从2023年起,每5年对各国减排行动的效果进行一次评估。石油企业应该服从于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的大局,顺应时代潮流,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经营模式,优化产品结构,为保护环境、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尽职尽责、积极贡献。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新兴工业大国,也是汽车第一销售大国,控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较美欧有一定的差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英国气候、能源和政策组织Carbon Brief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41亿吨,是美国的近2.5倍,超过了世界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2022年的两会期间,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抛出了一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空气质量的排名显示,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海口,在1100多个国际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倒数273名。可见,我国的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绿色革命、节能减排,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今年,国务院颁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这一举措为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标志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今年6月2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公告指出,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北京市明文规定:“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出北京市注册登记在本人名下1年以上的乘用车,并在北京市汽车销售企业新购新能源小客车,可获得8000元或10000元补贴。

上海市的优惠政策是,购买新能源车免费上牌!

今年8月3日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官网发布《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明确提出了多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全球汽车“含深量”显著提升,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充电桩保有量达到60万个,超充站300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0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70%;加快构建以“买全球、卖全球”为特色的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到2025年,年出口量超60万辆。此外,计划提出了总体要求,10项重点任务和5条保障措施。

随着绿色革命、节能减排运动的开展,加上政策扶持和经济实惠,新能源汽车一经面市,就颇受国人欢迎,销量连年递增。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我国没有一家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达到上榜标准,而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有9家中国汽车企业跻身全球最大汽车企业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在这9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实现新能源车技术创新与突破,出现了两匹黑马。比亚迪以其新能源技术优势,销售收入达到630亿美元,从上年度排行榜第436位跃升到第212位,是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国公司。而宁德时代以其48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就达到第292位。

我国还通过与各大汽车公司协商,明确了燃油车辆停售的时间:继2022年3月比亚迪宣布停售燃油车后,北京汽车、长安汽车将在2025年停售燃油车;丰田汽车、奔驰汽车将在2030年停售燃油车;宝马汽车、大众汽车、起亚汽车、本田汽车都有停售燃油车的计划。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速度已经达到10辆/分钟,年产量530万辆。去年,燃油车清库存之战引发国内燃油车的降价潮,实质上是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之争,有人说是给燃油车唱起了挽歌。市场竞争将促成汽车生产企业的大洗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必将提速。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18%。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439.7万辆,同比增长39.41%,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35.41%,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燃油车全部禁售后,若按每台车耗油1.6吨/年测算,每年减少成品油5亿吨;若按每台车耗油1吨/年测算,每年减少成品油3.07亿吨。不难想象,新能源汽车逐步取代燃油汽车,对于石油企业的冲击是相当大的,那么多的炼厂、那么大的炼油能力如何消化?而且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审时度势,确立发展愿景,做最佳的能源化工公司

何谓愿景?顾名思义,愿景是愿望的景象,是想要追求和创造的景象。企业愿景是企业的战略定位,也就是想要创造什么样的未来。愿景比理想现实,比目标宏观,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图像性、可行性、激励性、凝聚性和相对稳定性。企业愿景不同,发展战略迥异,未来必然不同。

中国石油企业如何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愿景,制定企业战略,做自己的产品定位?是走老路、专一从事化石能源的勘探开发,做“最佳石油公司”?还是走新路,实行多元开发,做“最佳能源化工公司”?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决定着企业是辉煌不再、黯然失色,还是辉煌依旧、基业长青。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设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石油在短期内仍然是能源的“中流砥柱”,但从全球和中国绿色革命、节能减排的大势来看,石油在能源中地位将逐步下降,唯有天然气是中长期重点发展的化石能源。石油企业必须审时度势,确立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愿景,规划企业未来,做好战略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多元开发,积极稳妥地向低碳和清洁能源领域延伸,实现油气产业与新能源业务的协同发展,做“最佳的能源化工公司”。

一、眼睛向内,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低碳能源的生产力度

石油企业是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公司,既有勘探开发的优势,也有化工研发生产的优势。要眼睛向内,善于利用自身优势,一方面加大科研力度,集中科研精兵强将,打好将燃料转化成材料的攻坚战,推进石化产品的创新,把石油化工的深加工做到极致,生产更多更新更好的无污染、低污染化工原料和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拓展勘探开发领域,大力开发页岩气、可燃冰等低碳能源和地热、氢能源,为节能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1.继续加大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

页岩气藏属于非常规油气藏,存在于岩石的裂缝和基质孔隙中,本质上还是天然气。目前,页岩气的开发技术以美国最为成熟。大量页岩油气的生产,让美国从石油进口国变成出口国。我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正在逐渐形成规模,从已经探明的资源来看,页岩气在四川盆地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能够以稳定的速率长期产气供气。2020年,我国页岩气查明资源储量为4026.2亿立方米,分布在重庆市与四川省。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13%,增速为世界第一。除了四川盆地,塔里木、准噶尔和松辽等含油气构造的盆地,也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埋深4500米以浅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22万亿立方米,可用200年。石油企业需要开展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进一步摸清家底;开展科技攻关,掌握适用于我国页岩气开发的关键技术;建设页岩气重点勘探开发区,力求储量产量的不断突破,让页岩气成为天然气的增产动力。

2.加大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力度。

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存在于深海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中,分布广泛,埋藏较浅,能量密度高,储藏量巨大,是未来的主要替代能源。有科学家分析,全球“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碳、石油和天燃气总和的2倍以上,可以供人类使用500年。资源储量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密切关注可燃冰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很多国家都在提升可燃冰的勘探开发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韩国、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都制订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计划,涌现出一大批天然气水合物热点研究区域。我国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的搭建,拉开了我国可燃冰开采的序幕,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一是开采深度在1000多米以下;二是日产气量2.87万立方米,年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三是开采成本下降了一个维度。我国可燃冰开发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且率先获得开采权。对于中国石油企业而言,开发可燃冰资源是天时地利人和,只要加大投入,加强研究,不断完善开采技术,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一定会大放异彩。

3.进入氢能源市场。

作为零碳的氢能是一种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二次能源,具有储量丰富、重量最轻、导热性最好、点燃快、耗损少、利用率高、运输方便、利用形式多样的优点,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燃料电池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用氢能作为汽车燃料无疑是最佳选择。

我国在氢能领域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被国际公认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产业化的国家。石油企业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与有关方面积极合作,针对制氢成本、氢气转运储存、氢燃料电池安全性等难题开展研究和攻关,确保中国在关键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要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大对氢燃料电池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国产化、批量化生产的投入,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延伸,加快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构建“氢社会”的基础,促进氢能汽车成为朝阳产业。

4. 开发地热能。

地热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按温度分为三个梯级,温度高于150℃是高温地热,温度 90 ~ 150 ℃是中温地热,温度低于 90℃是低温地热;按储存形式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熔岩型、干热岩型。我国主要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地热资源用途广泛,在2 0 ~ 5 0 ℃条件下,可以用于沐浴养生、水产养殖、饲养牲畜、土壤加温和脱水加工;在5 0~100 ℃条件下,可以用于供暖、家用热水和工业干燥;在100~200 ℃条件下,可以用于双循环发电、制冷、工业热加工;在200~400 ℃条件下,可以直接发电。地热能的优点:可再生、分布广泛、蕴藏量丰富、单位成本低、建厂时间短且容易。

石油企业拥有先进的勘探开发装备,开发地热资源无疑是强项。与开发油气一样,开发地热能需探明储量,优选区块,获得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地热资源,特别是注重开发高温和中温地热,大搞综合利用,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经营规模大型化、经营时间长期化、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眼睛向外,发展可再生能源,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伴随着能源结构由高碳向低碳、零碳演变,中国油气企业需要眼睛向外,在零碳领域大做文章,积极探索风能、光能、氢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不断寻求能源开发结构性的突破,实现能源生产的多元化。

1.开发利用潮汐能

潮汐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由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效应形成的。海水在涨潮和落潮时产生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潮汐能。潮汐能相对稳定,很少受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存在丰、枯水年和丰、枯水期,是一种蕴藏量极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开采和运输、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潮汐发电是一项潜力巨大的产业。我国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加上5000多个岛屿的14000多公里海岸线,3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潮汐能蕴藏量为1.9亿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约3850万千瓦,年发电量870亿千瓦时,相当于40多个新安江水电站,发电成本仅是煤电成本的1/8。

发展潮汐发电面临诸多的机遇:一是在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大背景下,发展潮汐发电顺应社会趋势;二是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潮汐能被列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开发"蓝色能源"的重点;三是海洋能资源区划完成,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电站坝址为424个;四是我国在潮汐电站建设和运行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但尚未大规模开发,进入的可能性很大。石油企业在由单一的生产化石能源向多元化清洁能源转型之际,面向更加辽阔的大海,不失为上佳的选择,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一定会大有作为。

2.开发利用风能。

风能是没有公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之一。我国幅员辽阔,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绝大多数地区的平均风速都在每秒3米以上,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以上的时间近4000h左右,一些地区每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风天气,年平均风速可达6~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风能的最大利用价值是风力发电,风电比水电储量大,比火电环保,比核电安全。上世纪80年代,德国等欧洲国家的风力发电具备了一定规模,而我国却刚起步。经过30多年的技术合作与自我创新,如今的中国成为风电行业翘楚,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2022年,风电占全国电源总装机量的13%、发电量占全社会的7.5%,风电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正在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风电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举世瞩目,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体系。我国风电机组产量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市场份额,是全球最大风机制造国。我国还将诞生世界上第1个10兆瓦风电场,比目前世界最大的美国德克萨斯州风力发电厂大12倍。更可喜的是中国正在建造7个同等规模的发电厂。石油企业所在的区域风能资源比较丰富,若能加入风电行列,对于改变我国及全球环境的意义特别重大。

3.开发利用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光伏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用于空间技术,而后逐步普及为民用。近年来,我国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继为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四川、内蒙的偏远村民解决了用电问题,一些城市街道与河边的路灯也开始使用太阳能照明。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我国的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助力沙特打造一座绿色红海新城。绿色红海新城项目共有18个EPC分包商,中国企业综合评分排名第一,展现了中企的良好形象。

我国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都有光能资源,尤其是青藏高原,那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大气层薄而又清洁,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且地广人稀,适宜发展太阳能。石油企业参与光能的开发建设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进入青藏高原发展,也可以在油田及周边发展。在农业区,每个井场都可以综合利用,地下采油采气,地面太阳能发电,地上风能发电,形成可观的立体效应;在人烟稀少、没有农田的油区,如柴达木、塔里木等油田,可以大面积推广光能发电,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效应。

4. 慎重进入水能、核能、生物质能领域

水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水电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地貌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加上中南部地域降水量大,落差大,流速快,重力势能大,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约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核电站的安全性极高,现在运行的反应堆不会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不产生常规电站的粉尘、温室气体。在经济效益方面,其他能源无法匹敌。

由于水能与核能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早就确定专门的国有部门经营,并且取得辉煌成就。名花有主,石油企业要涉足水电核电领域,如同其他部门涉足石油领域一样的困难。但是,倘若天赐良缘,那就果断结缘,莫失良机。

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总量丰富的优点;缺点是产量小,利用率低。进入生物能领域多是零打碎敲、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私人个体企业进入比较合适,石油企业还是不进入为好。

时下,企业发展存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之争论。石油企业在适度地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积极地进入清洁能源领域,从大的行业划分来看,没有脱离能源行业,仍然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能源行业内部的细分来看,是进入新的领域、搞多元化,“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这种多元化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落实国际社会和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政策的需要,也是石油企业谋求发展、实现基业长青的需要,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企的大好事。石油企业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用大视野、大思路、大格局、大手笔做好“大能源”这篇大文章;要摒弃“坐而论道”、“等等再说”的思维,善于寻找机遇,发现机遇,抢抓机遇,“趁虚而入”,形成商业化,避免出现无奈地“挤公交车”现象;要善于用好用足用活新能源政策,敢想敢干敢试,政策规定可以干的要放开手脚大胆地干,政策没有禁止的可以解放思想大胆地尝试,时不我待,胆子要大些再大些,步子要快些再快些,运作宜早不宜迟、宜紧不宜松。

进入新的领域,形成思路难,运作起来也难,资源、人才、技术、市场、经验等难题会接踵而至,有的在预料之中,有的在预料之外,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电能入网和储存问题。这就需要在进入之前认真细致地做好可行性研究,在开展充分的政策和市场调研、技术论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既抢抓机遇,又稳妥进入,千万不要盲目地“拍脑袋”,造成“不进等死、进了找死”的悲剧。在运行中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夯实基础,提质增效。特别是要开展对标学习,以选定的业内标杆企业为榜样,精准对标,查找差距,补齐短板,完善各项流程和制度;要完善营销策略,加强客户管理,建立相得无间、密不可分的客户关系;还要不断地总结教训,在总结中改进,在总结中强化,在总结中提升,确保中国的石油企业辉煌依旧、基业长青。








卉声卉色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