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镇石下村位于龙门县东南部,草木灵秀,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是茶树的绝佳种植地。近年来,石下村依托资源优势,以茶为媒,打造农旅融合新名片,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充实村民“钱袋子”。
昔日知青茶园焕生机
茶园产值超百多万元
眼下,正是秋茶采摘的黄金季节。在龙门县龙江镇石下村公大坑的景升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园内,翠绿的茶树连绵不绝,枝叶上长满了肥硕的嫩叶。在现场,茶农在茶树间来回穿梭,忙碌地采摘着秋茶,不一会儿,嫩嫩的茶青就装满了茶篓。
△茶农正在采摘山茶。
“相比于其他季节的茶,秋茶别具特色,经过夏天一整季的涵养,不仅高香、耐泡,而且形成的茶多酚等物质含量也比较高。我们抓紧采摘秋茶后,将组织管护人员对茶园进行冬季管护工作。”龙门景升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柏光说。
据介绍,石下村公大坑茶园由上世纪70年代初下放到该村插队的知青种下的茶树,曾在龙门小有名气。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茶园成了锁在深山里的“金宝宝”,日渐凋零。看着这么好的茶叶资源浪费掉,刘柏光心里很不是滋味,2013年,他把村里的知青茶园承包了下来,还将自己原有的果园改种为茶园。
△初冬时节,龙门县龙江镇石下村层层叠叠的生态茶园郁郁葱葱。
好山好水出好茶,石下村生态环境独具优势,空气、气候、土壤、水质、地形等都非常利于茶树生长和品质提升。在刘柏光的精心打理下,茶园产茶量逐步提升。2018年,他注册了“公大坑知青牌”茶叶商标,走上了品牌化发展道路。为了提升制茶技艺,刘柏光还参加在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举行的惠州市农村“双带”青年创业培训班等,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2019年,他还成立了“惠州市龙门县景升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的另外6名社员发展山茶种植销售。
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茶园种植面积达68亩,每年茶叶产量达4000多斤,配置了全套制茶设备,可实现绿茶、红茶加工炒制,每年茶园产值达100多万元。
△龙门县龙江镇石下村公大坑的景升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园基地负责人刘柏光在制茶。
山茶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不仅让石下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每年茶园需要采茶,都叫我们附近的村民来帮忙,大家多了一份收入。”当地村民陈海香高兴地说,如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同时,她也学习种茶制茶,想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增加家庭收入。
△茶农正在采摘山茶。
除了给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工作,如何让茶园的茶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同时,把村民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大山”,也是刘柏光一直考虑的问题。对此,刘柏光想到融合创新。
“石硖龙眼是我们龙江王牌农产品,而公大坑山茶也很有名气,何不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深加工,开发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桂圆红茶’,通过两种拳头产品的强强联合,打造龙江独一无二的特色产品。”有了想法,刘柏光说干就干。经过多番尝试,2021年,他推出了桂圆养生红茶,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进一步带动了村里的茶叶销售。
△龙门县龙江镇石下村公大坑的景升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园基地负责人刘柏光(右)与高校老师交流种茶技术。
然而,刘柏光并不满足于此。去年,他带领景升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当地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延伸“茶叶经济”,把游客引进茶园,助力茶农增收的同时,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
“每到周末,珠三角城市不少游客都会来茶园参观、体验茶叶采摘、加工等互动式体验,让游客亲身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龙江镇石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剑华表示,景升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当地起到一个比较好的带头效果。下一步,石下村将深耕茶旅产业,深挖研学经济,把生态旅游和茶文化相结合起来,打造集研学、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形成“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