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大神”接棒,永昌制陶非遗有了年轻的传承人

时事   2024-11-18 07:01   甘肃  




打铁花和漆扇的火爆出圈

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股热潮也让人们感受到

传统非遗的无限魅力


永昌制陶

作为金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同样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90后小伙赵继林

作为永昌制陶的传承人

也是金昌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01


千年古艺  源远流长

永昌县的红山窑镇,以“窑”为名,红山窑的“窑”,承载着数千年来的烟火气息和深远悠长的历史故事。红山窑的制陶业历史悠久,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明、清两代更是迎来了技艺的辉煌时期。民国时期更是形成了五座著名的陶瓷窑,分别是李家窑、马家窑、柴家窑、王家窑以及福顺禧(商号)窑。这些窑口主要烧制缸、盆、罐、坛等粗陶产品,同时也制作一些如“白碗”之类的精细陶器。因陶瓷生产与商业活动的繁荣,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红山窑地方小,三座铺子五座窑”。


红山窑镇的人巧妙地利用红山地区独有的陶土,精心塑造出缸、盆、坛、罐等日常所需的生活器具。由于陶器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它成为了当时广大民众的首选,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红山窑的陶窑数量多达五十余座,年产量高达十余万件,不仅充分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更远销至邻近的山丹、民乐、张掖、武威等地,影响力可见非同一般。

02


市级非遗  文化瑰宝

永昌制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制作流程严谨而富有匠心,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六道工序,从选择原料开始,整个过程需要历经胚胎的精雕细琢、色彩的精心选取、巧妙的装窑方式、精准控制烧窑温度直至最终的烧制成型,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2010年,金昌市人民政府将永昌制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对这项古老技艺的高度认可与保护。

03


匠心独运  创新传承

与众多非遗文化一样,永昌制陶也曾面临失传的危机。但90后小伙赵继林的出现,为这项技艺带来了新的生机。作为永昌县红山窑镇的本地人,赵继林自幼便对制陶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在井冈山大学读书期间创立了陶艺社团,并连续多年担任理事长,积极推广陶艺文化。此后,他更是远赴江西吉州窑、江苏宜兴等地求学,不断精进自己的制陶技艺。 



赵继林于2019年至2022年间师承永昌制陶大师,深入学习了陶艺制作的精髓。2022年6月,他成立了个人陶艺制作工坊,将自己的创意与技艺融入作品中,为永昌制陶这项传统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3年7月,赵继林受甘肃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开始在冶金学院教授陶艺课。迄今为止,已有80%的学生来上过陶艺课,不仅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学习陶艺的平台,也为永昌制陶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今,赵继林已成为永昌制陶的非遗传承人,也是金昌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谈及回乡创业的初衷,赵继林坦言:“除了热爱,别无他求。我从未想过要从事其他行业。”他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不仅让他在陶艺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为永昌制陶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04


新生力量  创意无限

大一新生任娟在接触陶艺课后表示:“这门课让我感到内心平静了许多。”学校工作人员也表示:“创建非遗工作室就是为了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赵继林表示,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以前做的大多是缸、盆、坛、罐等较为实用的物品,而现在的学生们在创作时,更加注重个人想法的表达与创新,这无疑为永昌制陶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永昌红山窑的陶艺不仅是一项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现,是创新与传统的和谐共生,是连接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纽带。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照亮着这片土地,温暖着每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灵。


作为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赵继林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永昌制陶

让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金昌文旅


编辑:赵佳怡

责编:田红娟 

审核:马丰友


看金昌
金昌市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我们在这里第一时间为您带来关于金昌的社会民生、文化生活最新资讯,并为您提供视频直播和图文直播服务,用心用情书写属于金昌的精彩故事。“有用、有趣、有爱”是我们的口号,期待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