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赋能 共谱文物保护新篇章

文摘   2024-12-19 20:35   北京  


【专家视点】 


文物承载历史、连接未来,是国家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化的根基。各地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共同编织起一张守护文化遗产的坚实网络,开创了新时代新征程文物保护事业守正创新的崭新局面。


如何使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答案在于实现“多元”协同赋能。


政策支持赋能文物保护系统推进。文物保护的基础保障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有法可依。持续的财政支持为文物保护项目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要统筹各级政府文物保护的强制性预算,国家级项目资金应向县级及以下文保部门倾斜,同时要注重政策的长期性和常态化,确保文物保护取得持久而深远的效益。要积极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相关政策,支持文物资源丰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持续提升文物保护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使文物保护工作不断迈向更高层次、覆盖更广领域。


科技创新赋能文物保护技术突破。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推动文物保护事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各领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也在持续推进,跨学科合作促进了文物保护技术的不断精进。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修复、展览和数字化存储提供了全新可能,让文物焕发“新生”。可主动引入这些先进技术,结合区域特色,探索创新应用模式,从而提升文物保护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文保技术迭代升级的主力军,可以同地方政府特别是文保部门开展“问题导向”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文物保护一线落地生根,解决文保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文化传承赋能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文化传承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热情的动力源泉。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加强传播和展示力度,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创新手段,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热情。可通过媒体平台和线上展览,扩大文化受众面,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接触和了解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动文旅融合,因地制宜积极策划文物主题旅游线路和文化活动,增强旅游吸引力。加强区域间文物保护与文化交流,推动文物资源共享,持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促进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赋能文物保护高质量发展。随着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保护事业,凝聚起守护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政府与文化、文物保护单位联合,激发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企业通过资金赞助与技术支持助力文物保护,推动市场化运作和创新模式,提升保护工作现代化水平。民间文物保护团体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提升收藏者的专业素养和保护能力;搭建民间收藏与官方机构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


当前,文物保护事业正步入多元协同、创新赋能的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和支持下,通过优化政策保障、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和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将更全面地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物资源。文物保护将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让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更多生机活力。

·
·

作者:《云冈研究》主编,山西大同大学党委书记 赵水民

来源:《光明日报》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信息平台

·
·
·
·

·
·
·

·

·

·

·

·

·

·

·


延伸阅读



倾听您的心声——香山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观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赶考“金句” | 第十一期


藏品征集和捐赠启事

香山革命纪念馆
香山革命纪念馆是集中展示香山革命历史的重要场馆、传承弘扬首都红色文化的重要抓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