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弦歌一脉承

时事   2025-01-10 12:01   内蒙古  


  游目骋怀,文脉寻踪。


  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于大黑河畔探寻古老遗迹,在丰州故城感悟历史沧桑,去看星火闪耀的白塔火车站,去听丝路乐器的合奏共鸣……


  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土地上的人们,在悠悠岁月中,始终吟唱着和美歌谣,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


莹莹白塔 弥弥黑水

  “晴空高显寺中塔”!


  700多年前,当元代名臣、“北京中轴线”创始人刘秉忠路经丰州时,也应是个晴空万里的天气,一座雄伟的白塔高耸云间,塔身224面铜镜折射出的太阳光,璀璨耀眼。


  这是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位于赛罕区白塔村辽代丰州故城遗址内。


  历经风霜雪雨,白塔洗尽铅华岿然屹立。


  楼阁式的佛塔,塔身涂了白垩土,通体洁白,八角七层,高55.6米,造型稳健、古朴典雅。耳畔有千年前的风吹过,塔檐风铃叮当,清脆澄澈。


  “遥听风铃语,兴亡话六朝。”跟随赛罕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平走进丰州故城博物馆,恍然入梦。


  丰州故城始建于辽神册五年(920年),辽金元三代沿用,自建城至废弃,长达450年之久,书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篇章。


  展厅数字化的设计,可使参观者“置身”契丹使朝聘的场景;可“穿行”染巷,刚刚印染过的布匹,在微风中飒飒飘动;可从白塔飘香的墨书题记看到繁华如梦的丰州城。


  万部华严经塔内墙壁上保存了金代以来的汉文、契丹小字、女真文、回鹘体蒙古文、八思巴文、古叙利亚文和古波斯文题记以及金代石碑六块等珍贵的文字资料200余条。


  遥想当年,登上白塔的刘秉忠一定看到了丰州故城内外弥弥河水、离离禾黍,车水马龙、人声喧阗。


  离开丰州故城,登上大黑河畔的观景平台,来了一场穿梭历史与现代之旅。身形环顾间,将城市的现代、工业的硬朗、河水的绵柔尽收眼底。


  赛罕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59处,几乎全部分布在大黑河两岸。起自新石器时代,层层叠叠、连续不断的文化遗存书写着赛罕大地悠久的历史,镌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拥有的智慧与才华。


  “大黑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汉代称荒干水,北魏名芒干水,隋唐称金河、紫河……仅从大黑河的名称更迭就可看出,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过。”青年文化学者赵子阳说。


  人与河,在悠悠岁月中共生共长,谱写了一曲曲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交响乐章。


  近年来,赛罕区在大黑河沿线共实施了花海之约、湖湾林舍等11个项目,构建了一个融合自然生态、游憩休闲、文化旅游等多元素的湿地公园。人们在大黑河两岸可以“傍碧海而憩、穿花海而游、踏青草而依”。


  “将来,我们会再增加可视化、可体验的人文景观,充分利用、展示大黑河这条生命之河、文化之河的历史底蕴。”赛罕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海波说。



星星之火 铮铮铁骨

  “京张”二字,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分量。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负责修建这条铁路的,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在京张铁路延伸线上,今赛罕区巴彦街道罗家营村西南方有一座白塔火车站旧址,是京绥(平绥)铁路沿线现存极少且保存较完整的三级小站,于1921年建成通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白塔火车站让归绥地区与内地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也让先进思想从北京进入北疆地区。”李平说。


  走进这座小站,似乎能听到詹天佑百年前的疾呼,“莽莽神州,岂长贫弱?”“应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可两个发现让记者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一是青砖灰瓦的站房,檐下却有一圈绿色木柱的回廊;二是站房旁边筑有两座碉堡。这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印记。


  1937年10月,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沦陷后,白塔火车站成为了日伪军的军事要地,但当时的抗日武装力量从未放弃过对这一战略要塞的争夺。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这里也成为地下党组织西进归绥、北进大青山,传递消息和开展抗日工作的节点位置。


  距离白塔火车站1公里处的名言小学,于1936年诞生了归绥东郊第一个党支部,成为刘洪雄、杨植霖、王建功、高凤英等共产党员秘密活动的总部。


  在名言革命史馆前,伫立着刘洪雄烈士雕像,永远定格了他33岁的模样,年轻的他坚毅而深情地望着这片热土。


  “当时刘洪雄把学校作为基地,播撒革命的火种,培养出王之德、刘璧、张德魁等16名共产党员,他们日后成为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敌占区地下工作的中坚力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志》副主编武忠贵说。


  白塔火车站、京张铁路见证了民族荣辱,也见证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家国情怀。


  不远处,京包客运专线上,一列复兴号动车组疾驰而过。仿佛在向无数先辈致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袅袅乐音 洋洋大观

  这是人间的烟火,这是生活的滋味。


  铁匠铺、油坊、烧麦馆,炕围画、高跷秧歌、二人台戏服……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一楼非遗民俗馆搭建出温暖踏实的北疆生活场景,勾勒出一幅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共融的和美画卷。


  “我们在这里多点多形式地嵌入式集合了赛罕区260件非遗项目的实物展示和项目简介。”赛罕区文化馆馆长孙慧平说。


  2024年以来,赛罕区依托丰富的博物馆与文物资源,以市场化思维,谋划打造了约9600平方米的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集地方历史、音乐文化、电影艺术于一体,成为展示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


  徜徉其中,能清晰感受到文脉的流淌。


  展陈中泥塑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像,让记者不禁联想到一组赛罕区出土的北魏时期的舞乐陶俑。处在中间位置的舞者,双臂抬高如同鸟翼,华服下摆张开,配合长袖翩翩起舞,其他乐者做出吹、拉、弹、打击等动作。


  遗憾的是,这组陶俑没有乐器的形象。


  “也许在二楼,能够找到他们表演使用的乐器。”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莫日根其木格说。


  笙、管、竹笛、琵琶、四胡、箜篌……馆内展出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打击乐器等约3200件精选藏品,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在中国的“礼乐”传统之中,“乐”有“和”“同”的文化功用,而且实现这种“和”“同”的空间规模,可以衍扩至于“四海之内”。


  丝绸之路横跨60余国,穿越多元民族与文化的广阔疆域。“这些乐器展现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它们以独一无二的音色相互交织,弹奏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谐共处、文明交流互鉴的美丽乐章。”莫日根其木格说,“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将展陈从‘无声’变‘有声’,让游客能听到乐器发出的美妙乐音。”


  这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创新。


  在中华民族文明长河里,中华先民始终保持主动创新的精神魄力。如今的赛罕区,牢固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工作理念,正在奋力架梯搭台,让更多创新主体“唱好戏”!




往期阅读


青山文脉起长卷
古道驼铃越关山

崇文玉泉正青春


总策划:王笑铁 刘婧
总监制:刘晓冬
执行策划:周秀芳 孙一帆 刘春
监制:许晓岚 韩继旺 于涛 哈丹宝力格
记者:李倩
栏花设计:苏昊
视频文案:李卓 李倩
摄影摄像:马骏驰 王智华
新媒体呈现:李珍
鸣谢:赛罕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安杰艺 董文喆

校对:李彦萱

内蒙古日报
静水流深,感谢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