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您可以先选择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每天的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抱团养老,一个国内没怎么听说过,但在国外却很很流行的方式。
等我们老了,就搬到一个地方住在一起,一起喝茶,养花,散步,旅行。
美国德州四对夫妇“抱团养老”的故事,启迪着全球的老人:
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来自美国的这四对夫妻,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
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他们寄身荒野,儿女缺席,却丝毫没觉得晚景凄凉,反而活得比谁都潇洒自在。
白天去附近的湖泊钓钓鱼,晚上回来来个篝火晚会,年轻人爱玩的那一套,逃离城市、改装房子......
他们通通来了一个遍。
一开始他们想着建一所大房子,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
考虑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他们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四处相连的独立房间。
每座小屋花费4万美元,结构简易,容易建造,空间使用率很高,整个建筑相当低碳环保,有雨水收集器,还有太阳能板供电。
小屋的内部精心设计,结构和工艺将美学发挥到极致,主人们可以安心在这里工作或是看书。
而墙壁则主要以原木为主,设计师还特意保留了木头的纹路,一片温馨自然的气息,森林的味道让人特别安心,有种回归最初的感觉。
同时不乏生活情趣,用的杯子都是一样的。
看完之后你是不是心生羡慕,十分向往?
看完美国人的“抱团”养老再来看看德国人的“同居式养老”:
德国姑父前年去世,只留下姑妈一个人,守着一间大房子过生活。
姑妈虽有个儿子,但在德国,子女结婚后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一天早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推门走了进来,一进门就大声说:“施密特,我们‘同居’吧?”
姑妈高兴地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
之后,他们又高兴地说了一会儿话。
后来才知道,原来,姑妈口中的“同居”乃是现今德国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种养老模式——“搭伴养老”。
姑妈告诉我,他们是在老年大学里学油画时认识的,他就住在姑妈家附近,两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来,于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
德国人60岁后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但很多老人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
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
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同居”外,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
德国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贵得吓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难”。
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
比如,陪老人聊一会儿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等。
如今,“让我们同居吧”,已经成了德国老人最热衷的行为。
老人之间或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即使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救护。
所以这里老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德国已成为目前欧洲最“老”的国家,大概与此有关系。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在中国是不太可能的,但在我国,“抱团养老”已经成为了现实。
浙江余杭的王阿姨老两口,住着200多平的三层农家小别墅,子女们工作忙,平时感觉很冷清。
今年5月,她看到媒体对“抱团养老”的报道,也想亲自试一试。
经过交流、面试和相互选择,目前王阿姨的农家小别墅里,一共住着7户人家,大家互助互爱,生活和谐。
农家小别墅有三层楼高,屋前小院别有洞天,大门口绿意盎然,中间有巨石作为照壁,院子里的停车场能停四辆车。
阳光和煦,一个大伯在专心看报纸,屋子很安静,只有一只小狗在汪汪叫。
几位大伯在院子里打香泡
房子很大,每一户房间都带有卫生间,各人隐私得以保障。
每个房间都有空调、网线、电脑,设施齐全,生活便利。
屋内设施齐全
来入住的人,向房东王阿姨交了房租,签署了《结伴养老协议书》。
住户的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
协议书对卫生绿化、不打听个人隐私、房屋租金、伙食费、值日等做了规定,一共11条,所有参与抱团养老的人都有签字。
下午两位阿姨在三楼露台收被子
他们用房租雇了3个工人,分别负责做饭、种菜和修剪打扫院子、保洁,平时吃饭也在一桌,其乐融融。
本子上面记录每个人用餐金额
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打麻将,下棋,打拳,在这里,他们不再孤单。
同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大家相互帮助,互相陪伴,其乐融融。
养老,是一个人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空巢现象很普遍,养老靠子女成为一种奢求,搭伙互助养老成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大家可以择邻而居,与亲密伙伴,志同道合之人,生活在一起。
面朝草坪,背依水流,能够呼吸新鲜空气,逛莓园、挑野菜,游农场,这都是极好的。
想到以后身边的若干好友在一起,一道晒太阳、散步、聊八卦、寄养孙子孙女……
想想都会笑起来,是不是突然间觉得,“老”也不是那么可怕了?
等我们老了,就搬到一个地方住在一起,一起喝茶,养花,散步,旅行。
美国德州四对夫妇“抱团养老”的故事,启迪着全球的老人:
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来自美国的这四对夫妻,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
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他们寄身荒野,儿女缺席,却丝毫没觉得晚景凄凉,反而活得比谁都潇洒自在。
白天去附近的湖泊钓钓鱼,晚上回来来个篝火晚会,年轻人爱玩的那一套,逃离城市、改装房子......
他们通通来了一个遍。
一开始他们想着建一所大房子,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
考虑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他们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四处相连的独立房间。
每座小屋花费4万美元,结构简易,容易建造,空间使用率很高,整个建筑相当低碳环保,有雨水收集器,还有太阳能板供电。
小屋的内部精心设计,结构和工艺将美学发挥到极致,主人们可以安心在这里工作或是看书。
而墙壁则主要以原木为主,设计师还特意保留了木头的纹路,一片温馨自然的气息,森林的味道让人特别安心,有种回归最初的感觉。
同时不乏生活情趣,用的杯子都是一样的。
看完之后你是不是心生羡慕,十分向往?
看完美国人的“抱团”养老再来看看德国人的“同居式养老”:
德国姑父前年去世,只留下姑妈一个人,守着一间大房子过生活。
姑妈虽有个儿子,但在德国,子女结婚后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一天早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推门走了进来,一进门就大声说:“施密特,我们‘同居’吧?”
姑妈高兴地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
之后,他们又高兴地说了一会儿话。
后来才知道,原来,姑妈口中的“同居”乃是现今德国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种养老模式——“搭伴养老”。
姑妈告诉我,他们是在老年大学里学油画时认识的,他就住在姑妈家附近,两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来,于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
德国人60岁后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但很多老人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
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
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同居”外,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
德国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贵得吓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难”。
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
比如,陪老人聊一会儿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等。
如今,“让我们同居吧”,已经成了德国老人最热衷的行为。
老人之间或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即使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救护。
所以这里老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德国已成为目前欧洲最“老”的国家,大概与此有关系。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在中国是不太可能的,但在我国,“抱团养老”已经成为了现实。
浙江余杭的王阿姨老两口,住着200多平的三层农家小别墅,子女们工作忙,平时感觉很冷清。
今年5月,她看到媒体对“抱团养老”的报道,也想亲自试一试。
经过交流、面试和相互选择,目前王阿姨的农家小别墅里,一共住着7户人家,大家互助互爱,生活和谐。
农家小别墅有三层楼高,屋前小院别有洞天,大门口绿意盎然,中间有巨石作为照壁,院子里的停车场能停四辆车。
阳光和煦,一个大伯在专心看报纸,屋子很安静,只有一只小狗在汪汪叫。
几位大伯在院子里打香泡
房子很大,每一户房间都带有卫生间,各人隐私得以保障。
每个房间都有空调、网线、电脑,设施齐全,生活便利。
屋内设施齐全
来入住的人,向房东王阿姨交了房租,签署了《结伴养老协议书》。
住户的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
协议书对卫生绿化、不打听个人隐私、房屋租金、伙食费、值日等做了规定,一共11条,所有参与抱团养老的人都有签字。
下午两位阿姨在三楼露台收被子
他们用房租雇了3个工人,分别负责做饭、种菜和修剪打扫院子、保洁,平时吃饭也在一桌,其乐融融。
本子上面记录每个人用餐金额
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打麻将,下棋,打拳,在这里,他们不再孤单。
同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大家相互帮助,互相陪伴,其乐融融。
养老,是一个人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空巢现象很普遍,养老靠子女成为一种奢求,搭伙互助养老成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大家可以择邻而居,与亲密伙伴,志同道合之人,生活在一起。
面朝草坪,背依水流,能够呼吸新鲜空气,逛莓园、挑野菜,游农场,这都是极好的。
想到以后身边的若干好友在一起,一道晒太阳、散步、聊八卦、寄养孙子孙女……
想想都会笑起来,是不是突然间觉得,“老”也不是那么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