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陈振孙(1179-1262),字伯玉,号直斋,斋号陈氏山房。自署永嘉、吴兴人,亦称安吉州人。历任溧水县教谕、绍兴府学教授、鄞县学官、建昌军南城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俗称南城令)、通判兴化军事、军器监主簿、通判处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知台州兼浙东提举常平盐茶事、嘉兴知府、浙西提举、国子监司业、吏部侍郎等职,最后以通奉大夫、宝章阁待制致仕。关于陈振孙研究,前人几乎已备述矣。然而《太平吕氏宗谱》的发现,特别是九篇陈氏佚文的发现,不但可以弥补《全宋文》之阙,而且也是数百年来陈振孙研究的重大突破,弥补了许多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陈振孙妻族考——兼及新发现陈氏佚文九篇》一文,从陈振孙妻族太平吕氏的家族、家业和道学渊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首次将陈振孙的九篇佚文公布于世(王水照、朱刚主编:《新宋学》第十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17-339页)。以此为切入口,笔者通过《陈振孙籍贯再考》对陈振孙的籍贯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利用方志和家谱做了一些探索,基本厘清陈振孙籍贯安吉的背后原因。《陈振孙生平诸事辑考》一文,结合《太平吕氏宗谱》中其他相关信息,重新梳理了陈振孙的仕履、儿子和朋友圈等相关问题。《故宫本〈十咏图〉相关问题考辨》一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张先(990-1078)《十咏图》卷末陈振孙题跋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一件陈振孙摹本,同时还就南园、南园六老和《十咏图》背后所隐含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元真子渔歌碑传集录〉成书始末考》一文,从内容、成书原因和陈振孙对吴兴地区的地方文献收集、整理三方面来探讨这部佚书,从而感受陈氏对地方文献的热爱和用功。《陈振孙研究二题》是对新发现的一首陈氏佚诗和其子陈造(?-1256)的一件题名石刻进行研究,发现他与新昌石氏联姻,这也是一个新发现。
两宋时期,党争现象极其严重。在政治上,陈振孙倾向于以史弥远(1164-1233)、郑清之(1176-1251)为首的“四明党”。在学术上,他继承永嘉学派学脉,对道学持反对态度,热衷于典籍的藏弆和研究,这是永嘉学派讲求经世致用,注重实证的传统。很有意思的是,陈振孙的表伯李结(1124-约1197)在政治上倾向于以周必大(1126-1204)为首的“周党”,同时和以赵雄(1129-1194)为首的“蜀党”也引以为同调,对道学持同情和支持态度。笔者发现,对陈振孙进行弹劾和攻击者,以“蜀党”阵营中人为多,如高斯得(1200-?)等。陈振孙是开禧元年(1205)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后世与之相关的史料却严重缺失,除了宋元之际战争破坏之外,还很有可能和党争有关。
陈振孙出身寒门,从“未冠时,无书可观,虽二史亦从他人借”之云,可知其早年并不具备藏书基础,但是在妻族永康吕氏家族支持下,特别是岳父吕源(1161-1213)的理财、赞助下,陈振孙的藏书事业风生云起,成为南宋时期最大的私人藏书家,名垂青史。与陈振孙的三个儿子陈远(约1206-?)、陈造、陈过(生卒年不详)联姻的分别是永康吕氏、新昌石氏和永嘉项氏,都是实力不容小觑的名门望族。这些都是陈振孙研究的最新切入点,具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和价值。本项个案研究主要得益于《太平吕氏宗谱》《东庄陈氏宗谱》等家谱的发现。家谱档案是研究地方文化、名人文化重要文献,希望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利用馆藏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跋
对陈振孙关注,是因为地方文献中将其作为名人来记载和宣传。对陈振孙进行研究则纯属意外,原因是十几年前偶然看到了一部《太平吕氏宗谱》,发现其中九篇陈氏佚文,可以弥补陈振孙研究中的相关空白。由于历代家谱中攀附名人情况非常突出,所以笔者开始对这部家谱也是持怀疑态度,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笔者发现这部家谱不但自宋以来的递修情况非常清晰,而且主修者的文化素养和水平都很高,没有编造、攀附的痕迹,而且佚文中陈振孙相关信息,与其他史料相互吻合,说明这部家谱是真实可靠。
由于笔者既非科班出身,对宋代的历史又素无研究,但正是这一点小小的因缘,促使笔者下决心进行学习,并草成一些粗浅的文章,疏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hzlhyms@163.com)。感谢陈文苞先生、潘继斌先生、朱刚先生、姚金芝先生赐下家谱、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感谢家人的辛苦付出,感谢本书责编、校对细致认真的审校,最后感谢安吉县档案馆将本书纳入安吉县档案馆丛书,付梓刊印,以广流布。
岁次癸卯秋月,故鄣梅松于小曼陀罗馆
本书新发现的陈振孙佚文九篇,是陈振孙研究的重大发现,弥补了很多空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可读性不强,谬误之处也甚多,因此就不一一寄赠各位师友了。如果有感兴趣者,可以通过微信或后台联系,赠阅、交换均可。不妥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