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吴若秋,1927年生,贵州清镇人,著名外科专家。1952年贵阳医学院毕业,先后任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名誉院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等。在省内率先开展脑搭桥手术,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等。教授外科学、基本外科及外科手术学、神经外科学等5门课程,著有《脑血管搭桥》等专著,发表了《缺血性卒中的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治疗》、《严重缺血性脑卒中278例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治疗》等30余篇论文。完成“人工栓塞研究”课题,获1984年贵州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研究”及“地克病人脑诱发电位研究”均获贵州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78年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贵州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获贵州省科技成果四等奖等。
1957年,吴若秋独立施行“三叉神经痛颅内半月节后纤维部份切断术”获得成功,为当时的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作了良好的开端,对颅脑外伤、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病、立体定向、功能性神经外科、癫痫外科、神经组织移植等项目都取得了硕果。1985年,吴若秋去日本京都大学留学一年,学习神经外科技术回国后,在国内首先进行横突孔内椎动脉搭桥术,填补了我国这项手术的空白。1991年,他又开始脑移植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和痴呆症。吴若秋为贵州地方病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发表的地方性克汀病患者的耳聋机制不在脑内而在耳蜗的论文,被选送美国举行的国际“脑与碘”会议,列为大会宣读。1987年至1990年,吴若秋任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期间,吴若秋主抓医疗质量和医疗作风,他主办的“脑外科进修班”为省内外培养大批脑外科专业医师。
我家里祖籍是江西的,祖辈不知什么原因迁到贵州来了,但是我是在贵阳出生、长大的。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我进入湘鄂中学,暨湖南湖北的联合中学,读到高一时(1944年),侵华日军从广西一直打到贵州独山一带,史称“黔南事变”。当时引发了贵阳的混乱,学校停办,我也就辍学了。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我就考虑到贵阳医学院(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什么想学医呢?两个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家里弟弟死了,另外,看到他们教会在做一些慈善事业:免费医疗,也有所感动。学校规定报到那天,不知道什么事情,我耽误了一天,但也因为此事,我深刻体会了贵阳医学院的严谨。我晚报到那天,就遇到我们教务长王季午老师,说应该5号报到我6号才报道,他很严肃地说你就不要读了,你不遵守时间。讲是这样讲,最后还是让我报到,但是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严格。
解放前,我们医学院都是全英语教学,除了昆明医学院是法文教学以外,几乎中国的绝大部分医学院都是英文教学。这个学校的教学特点,跟现在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是老师在黑板上讲,有讲义或者有教科书,你在下边听就行了。当时我们有一些课程就不是这么教的,比如说病理,病理有这么厚的一本书,都是英文书,吴若秋你就负责哪一页到哪一页,某某人你就负责哪一页哪一页,到上课那一天你去当老师,你上去讲,讲完最后5分钟,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总结一下,那时候是这种教学方法。轮到我们这些学生给大家上课的时候,你得准备,准备到晚上三四点钟,因为要把英文搞懂,意思搞懂,怎么来表达,到上面(讲课)才能完成。当时的这个教学方法对我终身有影响,这种方法促进我们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抗日战争结束后,学院发生很大的变化,协和毕业的专家或者协和的老师,他们纷纷地离开我们贵阳医学院,回到北京恢复协和医学院。从1949年解放(至今),留在贵医的真正的协和的老师只有一个人,就是朱懋根院长,他是学外科的,贵州省的第一例阑尾手术就是朱院长做的。以前的教室很小,我们一个学校里边有三个年级同学,一个年级十几个人,我们一年级入校的时候是三四十个人,但是毕业是16个人,因为当时的学制是采取淘汰制、学分制。什么叫学分制呢?你有10门课、8门课,总共(应该)有多少学分,考试的时候,(如果)你2/3学分不及格,英文叫Dismiss,就淘汰,你就要离开医学院了,不能在这继续读了,留级也不行,1/3学分不及格是留级。
▲贵阳医学院1952届毕业同学合影,三排中为吴若秋
大学1952年毕业,毕业以后就留校任教了。那个时候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只有大外科、大内科、妇产科、皮肤科、眼耳鼻喉科、小儿科、妇产科,就这么多科室。到了1958年至1960年左右,医院为了建设,就派出一些人去学习,学院也派出一些人,到北京、上海学习。他们回来以后,就分科了,不是按苏联模式,按医学的模式来分科,就要分皮肤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科、脑外科这几个科,还有个整形外科,外科就分这6个。1957年,我还是主治医生时候,我就做了贵州省的第一个外科手术,而且是复杂的手术。我们附属医院院长、口腔专家张舒鳞院长,他碰到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是三叉神经痛,我看杂志就知道这个三叉神经手术可以做,脑外科的这个病可以用手术来解决。当时最先进的手术,就是开颅把脑打开,当时我没做过,也没看过。这里就要提到我们杨洁泉院长了,他是我们外科主任,他就教导我们,任何手术必须通过动物实验,要先在动物身上做了,有机会、有把握,你才能在(人)身上动手术。搞清楚以后,某一天我就给这个病人做手术,后来顺利地把手术做完了,手术以后效果非常好,60多岁老太太,很感激(我们)。因为有了这个病人(成功治疗的案例),所以1961年,成立了神经外科,我就愿意到神经外科去。
我跟于世英教授,两个人成立一个神经外科。当时,困扰我们人类的一个大问题不是脑淤血,而是血管不通引起偏瘫,所谓的脑卒中,即脑血管病。那么为了开展这个手术,我就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用兔子耳朵很细的血管,显微镜下搭桥成功以后,我再给病人做手术。第一例手术成功是1978年,在科学大会闭幕那一天,我就给病人做成功了。先在动物身上做(手术),也是一种协和精神,给病人做好了,是贵州医务界的一个大事。卫生厅给我们一个特殊奖,还有电视台、报纸也报道了,影响到全国,很多病人就纷纷来要求(治疗)了。(当时)贵州还没有拍电影的经验,就请辽宁科教电影制片厂,派了个人叫李红军同志,专程到贵阳来拍这个电影。而且我写出了我们国家(关于该手术的)第一篇报告,发表在中国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这个报告在1981年,亚洲脑血管搭桥第六次国际会议上,我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做脑血管搭桥的报告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报告,这样,为我们医院(赢得了)最大的名声。1984年,我们国家科委请我到日本当访问学者,而且日本学术振兴会申请了一笔经费,资助我到那边去专门研究脑血管病。我们(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立神经外科以后,我们学科的建设等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也担任贵州省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的主任委员。同时,我们开创了贵州省显微镜下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时代。所以全省各个医院能够在显微镜下做脑外科手术的,基本上是发源于我们这个地方。我们秉承了协和的严谨的精神,秉承学习钻研的精神,而且不怕困难,想方设法苦干、实干。我们当医生的,就是要千方百计解决病人的问题,用你的学识,大胆地创新,解决病人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吴若秋教授在全省率先开展脑搭桥手术
▲吴若秋教授为病人做手术
我参加了三次巡回医疗,一次是在1967年,我们医院派队去贞丰,去了大概两三个月吧,一个防疫的医疗队,是(治疗)内科的疾病。在罗甸是1978年,罗甸有个公社叫罗悃公社,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我们就住在公社里面,医院派的几个医疗队都到罗甸。第三次就是修湘黔铁路,1980年,我们现在从怀化到贵阳叫作湘黔嘛,从贵州省内的这段,就是凯里过去来修贵阳这段。(当时修铁路的)民工团不是铁路工人,他(们)没有专业技术(容易受伤),得有医疗保障。后来(地方病防治)就要我们医学院派一个医疗队,医疗队大概有五六个人,我们就住在指挥部,在凯里做地方病调查。一种是人患氟骨病,小孩就是黑牙齿,一种是牛患氟骨病,牛就不能耕田了。第二个就是克汀病,时钟孚大夫是研究克汀病的,我参加了克汀病的调研,做了一些工作,这个工作还有点贡献。克汀病在教科书上,历年都认为耳聋病人,克汀病的病人矮小、智力发育差、听不到,就是这几个缺点。我就通过记录两个人,记录耳朵的诱发电位,就发现克汀病的病人,耳朵没有电位,所以,教科书上历年所说耳聋机制在脑内,我就推翻了这个结论,就写了第一篇报告。这篇报告,(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吴若秋教授部分获奖证书
▲1996年9月,吴若秋教授访问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巴洛神经研究所
(20世纪)80年代,我从日本回来以后,(省委、省政府)经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确定我来担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可以说那几年(做了一些工作),我觉得比较安慰的。一是我们增添了设备,千方百计增添一些设备。比如说,妇产科以前就没有B超,那时候就给妇产科买了B超。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没有实验室的设备,没有诊断设备,没有诱发电位设施,就买了诱发电位设施。设备就是个工具,(但)医生有知识、没有工具,不能发挥他的特长,不能治好病的,就要千方百计资助,有前途、有潜力的科室,要资助他们。此外,我还当了10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贵州省委员会)副主席,我分管的是科技,负责全省的科技工作。
▲2002年,贵医举行吴若秋教授从医从教50周年座谈会
▲吴若秋教授(前排左六)参加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
▲吴若秋教授获终身成就奖奖牌
我们贵医人,应该牢牢记住贵医创办学院的院训。院训的字不多,但是意义很深刻。那个院训一直指导我们老一辈人,能够为人民服务,能不畏艰苦(地)开展新的工作,(并)做出一点贡献。那几个字就是: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你们生活在更幸福的时代。所以,希望青年学子,不要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好的环境,不要辜负自己一生的追求,好好地做个医生,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