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下)
何占豪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著名作曲家 音乐家 指挥家 音乐教育家
我有两个感动,一个就是整个戏的情景,第二个是川剧大踏步地改革。我觉得川剧改革比其他各个剧种要晚,比如说黄梅戏、越剧、京剧都有流传唱段,川剧现在还没有群众中的广泛流传唱段,这是事实,所以我就改革成功的几点和不足的几点,提出我的一些感受。
第一,我感到这次川剧的帮腔起了质的变化,有独唱,有合唱,而且最重要的是帮腔对人物的内心的展现,还有对剧情的烘托非常及时,非常到位,而且非常感人。这就是现代的合唱艺术在戏曲的发展中现代化的一种表现,我非常感动。有一点要提出来的是,帮腔中间有好几个地方是女声独唱,我分不清到底是台上演员唱的还是台后唱的。我有个建议,帮腔,譬如说你前面是女声,后面是男女声混合,这样就能区别出来,不是你的声音,是和声。
第二,说明书里面有一个唱腔打击设计,我觉得很新奇,因为所有的剧种都没有打击设计的。但整个演出过程中间,我觉得打击乐很有创新的精神,它既符合剧情的需要,同时也很动听。我觉得川剧的打击乐大概是另外剧种不可能比到的。我一边听一边想着京剧、越剧也是这样,但是川剧的打击非常美,而且它非常符合剧情,又动听,这是一个特点。
第三,合唱主题曲有气氛,继承了原来歌剧的这种气氛。但是我有个建议,你们的作曲保持了原来的节奏,改变了音调。我觉得要大胆改掉它,节奏性改掉,可以用四川民歌或者我们传统的音调,有自己的主题歌。
第四,前面的演唱,她的音色非常美,感情非常 真挚,很感人。它的特点是中高音特别能够发挥高音区的高潮,但旋律要有起伏,经常往高音去跑,对塑造人物的感情可能有一定的损害,难以表达悲伤,同时也会影响旋律的起伏。川剧是不是也可以学习其他 剧种,以各种调式的变化来弥补?
陈霖苍
江苏省京剧院原院长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一级演员 导演
《江姐》看了以后,我想到目前有一种现象,各大院团就是特别倾向于原创,只要是原创,就像自己亲生的孩子,他们就各个方面给出一些优厚的待遇。至于改编和移植,好像就会被另眼看待。可是,我们回头来看一看,铁梅的《金子》《李亚仙》《江姐》推出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它的价值也就是今天我们要研讨的价值,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往上攀爬,它有多少是我们可以汲取的营养,它有多少是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创作空间。一个好的演员,如果在这个里面去自由捕捉,去自由航行,我想那真是如鱼得水。《金子》我看完了以后,我感觉铁梅最难得的是没有那种暴躁,那种作状,那种拔高。刚才一些老师专家都谈到了。铁梅几十年一路走来,她的艰辛,她的不易,她的成长,她的成绩已到了现在辉煌的地步。她自己也说了,她是京剧的闺女,川剧的女儿。我还要说你是我们戏曲的掌上明珠,这颗明珠要抓住不放,要爱护。再有就是一方水土养就了你们这样一批川剧人。从《江姐》就能看出,你们全都是行家里手,志同道合、共同手拉手进行打造的结果。我看到了导演,第一个是任庭芳,就是《变脸》的主演,后来是欧阳明。一个好戏,需要导演、演员不断地像排球一样扣过去掂过来,不让它落地,好戏就出来了。演现代戏太难了,裘先生有句话,我这一身的本事用一根绳子给我绑住了,就推出了《杜鹃山》这样的一个孤独的角色。他说我有力使不出怎么办?他还是非常智慧、聪明,就创作了“大火熊熊”这段唱,到今天还在传承,这就是艺术家的伟大之处。我说铁梅你就大步往前走,戏曲太缺乏你这样的好角儿了。
川剧《江姐》剧照
王长安
安徽省剧协原主席 研究员 一级编剧
中华传统非常丰富,红色传统是历史传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而这个分支是我们中国当代人精神和灵魂塑造很重要的构建材料。《江姐》所体现出来的红色传统的当代价值,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江姐》这部戏到今天已经五六十年了,常演不衰,是被戏曲剧种移植最多的作品。中国民族歌剧当中如此广泛地被地方移植还是非常少见的。黄梅戏也有《江姐》,这个红色经典堪称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久。我认为,我们写红色作品真的要回过头来好好地研究一下前辈们的这些作品,它们虽然也是在歌颂英雄、歌颂我们的信仰,但是它们没有一句标语和口号,大量的都是在人物的情感上、人物的心理上和戏曲表演、精彩戏剧性上做文章、下功夫,所以使得观众对它们百看不厌,使得各个剧种都竞相移植,它的当代价值不容低估。
川剧《江姐》属于高腔系统,整个舞台表现比较激越,有大江东去的感觉,我觉得用它来塑造我们的革命人物,实现了我们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性。另外沈铁梅表演的时候,处处表现的都是人物的心理。比如见到老彭的首级时,她一开始愣了一下,慢慢地把牙关咬住,声音颤抖,一点一点地往前推,最后一个迸发,那个雨伞和她的情绪迸发同时展开。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精彩,就是把人物心理的这样一种爆发感,通过雨伞的突然张开外化。不是多年的舞台磨砺是找不到这样的感觉的。
再就是唱,唱到非常悲痛的时候,铁梅老师用鼻音在演唱,而且很长,有很多个小节,我当时立马就感觉到有点像我们的古埙演奏。我们看战争片的时候,特别是古代战争片,一场激战过去尸横遍野,到处都是插在地上的枪刺,画面是空的,没有人,还有淡淡的狼烟飘起,埙起来了,它就是那种惨烈、那种悲痛、那种刻骨铭心感。我就想怎么找得这么准,这种语言,这种表达,真的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传统手段的现代化的处理。戏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举不胜举,太精彩了,传统文化在一个现代戏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再创造。
《江姐》这样一个戏,不光是增加了一个演出剧目,它使我们很多传统的表演手段有了载体,并在这个载体上得到了提升,得到了运用,它新的意义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开发出来了。
沈铁梅昨天还运用了一些新的表演,比如以前绣红旗就是真的绣红旗,昨天改成用长的黄绸子舞蹈把 它抽象化了,这个非常好。把国旗虚化,用黄绸最后织出一个五星,突出了我们党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这段编排得非常简洁,也符合戏曲的勾画手段,我觉得比原来的绣红旗实景展示更有独特之处。
红色经典当代话“狱中八条”的提出非常精彩。这部戏,如果站在原来的历史上看,我们讴歌革命先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狱中八条”,人物升华了,他不仅仅是要为大众牺牲,他有一个大格局,关注到未来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的党如何永葆青春,如何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这个八条意见,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复兴,这使得这部剧、人物的境界得到了非常好的升华,也使得这个戏从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时候到现在,接通了当下人民的情感和社会需求。
蒋建国
安徽演艺集团原副总经理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原院长 一级演员
梅花奖获得者
现实题材、革命题材、红色题材现在往往演的是一个概念,主题更多拘泥于文本创作方面,忽略了戏曲的本体,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表演艺术的价值。我想戏曲,无论是川剧也好,黄梅戏也好,真正让观众能 够感动的,能够让这个作品演得久、立得住的还是表演艺术。
《江姐》已经演出了180多场。在今天这个戏曲 仍然属于低谷、不是十分景气的环境下,足以证明了我们的实力、能力和魅力,当然这个和我们沈铁梅主席是分不开的。
沈铁梅主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几点,一是她的演唱,她不仅仅是唱得好,也不仅仅是嗓子好,她的唱是以情带声。从第一场一直到第七场结束,点点滴滴,中间的这些行腔、运腔、咬字、吐字各方面都在人物当中,这个最难能可贵。为什么会让人记忆犹新呢?就是沈铁梅完全是以心理体验为根本、塑造人物为核心。真正的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我们最高的境界就是刻画人物。
今天我们说传承与创新,刚才沈铁梅主席说了,戏曲是讲究程式的。昨天我们看到的是有程式,但是不演程式。把程式化为人物的行动,这就让人看着感到非常地高级,这是非常难的一种拿捏。戏曲,特别是地方戏,特别是演现代戏,搞得不好就是话剧+唱,戏曲的程式一概没有了那就麻烦了。如你把马鞭、趟马都弄上去了,也不做任何的和人物、剧情的融合,那也失去了我们运用它的价值。
川剧《江姐》剧照
李龙斌
安徽省徽京剧院原副院长 一级演员 非遗传承人
梅花奖获得者 导演
我先说重庆市川剧院《江姐》剧组的演职人员,我觉得这是一支能够战斗的部队,是野战军,不是文职干部。昨天的演出,台上干净、整齐,利利索索的,没有任何瑕疵。这不仅仅是沈铁梅主席领导得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川剧院,我们《江姐》剧组对艺术的一种崇高的敬仰和敬畏,所以我以个人的名义对《江姐》剧组的所有的演职员工表示我崇高的敬意!一个剧种,一出戏,要想成功的话,需要一拨人、一帮人,四梁四柱,全梁上坝,才能够把这出戏唱好。
在当今地方戏中,川剧的音乐非常有特点。说音乐是剧种的灵魂,在现代戏当中运用了传统川剧的一些锣鼓、帮腔,包括沈铁梅老师的演唱,都极具特色,富有浓郁的四川味道,这是成功之处。剧种特色是演出的生命。
戏曲以表演为中心,以角色为中心。他们的表演和身段有时候都变形,就应该这样,才有强烈感。沈铁梅老师表演的脚步,小错步、单步,有深厚的功力、舞台经验,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用表演让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个戏把咱们戏曲的好东西,保留得好,革新得好。
再说绣红旗,舞美设计、灯光是天花板级的,细节决定成败。舞美设计,如版画,太漂亮了。它是一种升华,一种大写意,五角星和舞台组合的红旗,这一点创意太高了,不管是导演也好,编排者也好,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感受。
(重庆市文联《重庆文艺》编辑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