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第2790条推送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必须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强化学科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学科引领计划,统筹推进学科特色发展与内涵建设,全面营造文理协调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形成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农医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新格局,支撑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
学校党委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龙头”,科学谋划学校学科布局和未来学科发展方向。
2018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特色发展”战略,明确了充分发挥“两翼”在凸显办学特色中的强大牵引力,带动特色学科群和优势学科群的形成。
2021年,学校“十四五”规划确立“学科引领计划”,加快推动建设形成一批区域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学科,努力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
2023年,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大会,正式出台《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实施方案》,部署了新阶段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建设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学校党委经年累月、一以贯之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民族学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实现国家A类学科零的突破;2023年工程学、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
兽医学学科进入软科2023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我校民族学、畜牧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化学、草学、法学、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建筑学学科入选四川“双一流”贡嘎计划建设(培育)学科行列,标志着我校进入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行列。
注重学科建院,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贯彻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级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为核心,学校确立了“学科建院”的理念,2020年、2024年,先后两次对学科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新组建12个学院,更名6个学院,独立设置2个学院,进一步优化学科的学院布局,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增强学科发展内生动能,扎实推进学位授权点培育建设,形成学科发展集群效应,学科学位授权点数量进一步提升,学位点布局持续优化。
新增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学校理工农医类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新增社会学、城乡规划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商务、社会工作、体育 、新闻与传播、文物、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应用统计、中药、风景园林、能源动力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目前,我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2个本科招生专业,形成了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理工农医教育类学科专业数量和在校生占比整体接近50%。
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战略转变的关键实招。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学校各领域工作的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是学校彻底摆脱传统民族高等教育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关键一招。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通过改革增强学科的牵引力。
综合考虑学科分布、学生容量,特别是理工科发展所需要的实验室条件等因素,加快优化多校区资源配置,将7个学院布局在武侯校区、18个学院布局在航空港校区,“一学院一校区”的办学格局已经构建起来。
推动学科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按照“融”的导向,撤销11个有关二级学科,增设中华民族学、人类学与世界民族2个二级学科,严格落实新版目录要求规范设置民族学3个二级学科和12个研究方向,系统推进民族学学科的瘦身、重构工作;遵循交叉学科建设规律,按照学院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五位一体”建设思路,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新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零起点本科班。
着力构建高峰凸显、交叉带动、梯次发展的学科格局,引导各学科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发展。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调整优化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推动人文类学科融入学科建设主流;按照突出应用导向发展理工农医教育类学科专业,强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功能。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项目”“本科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和“质量保障项目”,深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修订《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实施细则》,从制度上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贡献度作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以评价改革牵引,聚焦分类激励创新人才评价,注重成果质量改革科研评价,有组织强化人才、平台、项目、团队等对学科的关键支撑。
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良好社会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科的美誉度。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主动对接四川省和西南民族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学科专业结构与四川省、西南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以学科之所能、所长服务区域发展之所需。
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搭建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平台,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汉藏羌彝走廊文化交融、区域社会治理”等四个维度,协同推进学校人文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与四川大学共建“涉藏研究学术共同体”,围绕涉藏地区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源流、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共同推进学科建设,着力打造以落实“铸牢”主线要求的“汉藏羌彝走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高地”。
往期精彩回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 | 赵慧娜 李虹莹
资料来源|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责编 | 王茜婷
审核 | 庄勤早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B站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