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经典:问友

文摘   2024-12-20 05:29   山东  
点击上方蓝色「书香人生」可快速关注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唐]白居易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沈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白居易曾写过《答友问》、《谕友》、《赠友》诸篇,其“友”所指不一。这首诗“友”指何人,不详。但据作者《赠元稹》诗中“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唯元九,乃知定交难。”再结合《问友》的内容,所指可能是元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准备作过多的考证。这首诗是惑于兰艾混杂而向友人请教的。兰美而不能溉,艾恶而不能除,怎能不令诗人感到深深的忧虑呢?而兰艾混杂是指什么现象呢?《宋书·礼志》记载:“晋殷茂上言:‘臣闻旧制国子生皆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者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白居易是不是也是有感于这种现象呢?在唐代,崔、卢、王、郑四大豪族势力非常强大,几盖皇族李氏。不仅崔、卢、李、郑、王家女,不入寻常百姓家,其政治势力的强大也是骇人听闻的。尽管从唐太宗起就压抑四大豪族,然而直到中唐,世族谱系观念却一直没有改变。在政治上,他们仍然享有特权。光是宰相,唐代共有三百六十九个,崔氏十房即占去三十二人之多。有时他们居然连皇家都不放在眼里,文宗就曾碰过钉子。而其中之人,自然是兰艾混杂了,同时真正的人才也会因之而不得重用。

诗的前四句写香兰与臭艾不仅盘根错节,杂然而生,而且臭艾还因依附于香兰而生长得枝繁叶茂。这四句,既说明了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不相一致,也指出了这种现象存在的社会基础。但是,目睹“香兰与臭叶,日夜俱长大”这种现状,作者的焦虑也与日俱增。总有一天,臭叶是会把香茎淹没的,那时将更是积重难返啊!

以下四句通过怜兰不能溉,恶艾不能除的遗憾暗寓了后果的严重性,滋溉兰草吧,艾草要因之受益;除去艾草吧,兰草要受到伤害。结果是香兰不能很好地生长,臭艾却得以昌盛。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而作者又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好“沈吟意不决”,向友人请教了:请问该(合)怎么办呢?“沈吟不决”实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因为象这样的问题,凭作者之力、友人之力是不可能解决的。诗人把一个并不复杂的二难推理摆在友人面前,要想回答得尽如人意,也是不容易的。

读了这首诗,还可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联想。在大千世界中,兰艾混杂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忠贞之士与卑劣之徒,精忠报国的君子与唯利是图的小人……正如兰艾相交长一样,不唯短时间内难以分清,即使是已经分清,也很难想出护兰除艾的两全之策。

从“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两句,我们还可以悟到“祸福相倚”的道理。艾草因与兰草相依附而不会被除;兰草因与艾草相交而得不到滋养。自然,这里的“祸福相倚”不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不同条件下的互相转化,而是说矛盾的双方是相互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艾和兰既是对立的,相互之间又有依存性,正由于艾对于兰的依存性,才得以生存。

书香人生
淡淡书香,片片情,每一天一点香墨共享人生的喜怒哀愁,分享优秀的小说片段、书摘及诗词,感受文字的魅力,带你畅游人生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