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解构的文象是钓鱼城,要读取的诗文是邹智的《钓鱼城志后跋》。钓鱼城坚守36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罕见奇迹。钓鱼城保卫战直接改写了中国历史,间接改写了世界历史,其英勇顽强的精神四海传扬。然而,此城却因南宋的腐朽灭亡而最终不得不开门投降。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或许是人们感到无奈而又“愤不平”的原因。要是蒙哥汗不被战死,世界会是怎样?要是南宋王朝能励精图治,历史会怎样?对于这样的假设,人们总是津津乐道。虽然历史从来没有假设,可人们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总结却从未断过。就让我们来读读前人的思考吧,一起来假设假设。△钓鱼城远眺
02 作者简介
邹智(详见第50期“作者简介”部分)
△钓鱼城南一字城墙遗址 刘智/摄于2009
03 诗文推送
余尝观天下之大势矣,立国于北者恃黄河之险,立国于南者恃长江之险。而蜀,实江之上游也。敌人有蜀,则舟师可以自蜀沿江而下,而长江之险敌人与我共之矣。由此言之,守江尤在于守蜀也。元南侵必自蜀始,岂非有鉴于此欤!冉氏弟兄受知余玠,而首划钓鱼城之策,王坚、张珏且战且守,至死不渝,岂非有鉴于此欤!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呜呼,当兹城之成也,宋无西顾之忧,元无东下之路。使贾似道能用汪立信之策,陈宜中能用文天祥之策,下流与上流齐备,内郡与外郡并力,天下事未可知也。天时不齐,人事好乖,令人有千古不平之愤。我曾对天下大势有过观察:凡在北方立国的王朝多依赖黄河天险,凡在南方立国的王朝多仰仗长江天险,而蜀地四川,属长江上游,敌人一旦占有蜀地,就可以自西向东、沿江而下,使长江天险之地利为敌我双方所共有。由此而言,守长江的关键在于守蜀地。蒙(元)侵宋从攻蜀开始,是这样一个考量;余玠采纳冉氏兄弟之策筑钓鱼城,是这样一个考量;王坚、张珏且战且守、至死不渝,还是这样一个考量。假使钓鱼城失守,很快蜀地便会失守;而蜀地一旦失去,整个江南也就会很快失去。这样一来,南宋的江山社稷也就等不到二十年后(崖山败亡时)了。钓鱼城建成之时,南宋已无西顾之忧,蒙(元)已无东下之路。这时,假如贾似道能采用汪立信之策,陈宜中能采用文天祥之策,朝廷上下能心往一处想,江南内外能劲往一处使,那当时的天下格局则很难预料了。叹只叹钓鱼城(保卫战)带来的战略机遇转瞬即逝,叹只叹南宋王朝的自取灭亡。每每想到钓鱼城的这段历史,不得不令人心生不平之愤啊!△范家堰衙署遗址 朱美忠/摄
04 鉴赏提要
作为一种文体,跋文多写在书籍、文章等的后面,一般由作者或相关人士撰写。作为作者的自述,多用于说明作品的背景、创作的意图、心情、过程等。作为他人的记述,多用于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或是对作者的肯定与赞许。本文以“立国于北者恃黄河之险,立国于南者恃长江之险”立论,肯定了钓鱼城之于蜀、蜀之于南宋的利害关系,得出了“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的结论。这一结论非常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然而,上述立论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中的地利,固不足以成为南宋王朝不被灭亡的根本原因。说到天时,只可惜“钓鱼城保卫战”带来的“宋无西顾之忧,元无东下之路”的重大机遇,却被南宋朝廷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给白白地浪费掉了。为此,作者一笔带过,不想赘述。最后,作者以“人和”作设,“(假)使贾似道能用汪立信之策,陈宜中能用文天祥之策,下流与上流齐备,内郡与外郡并力,天下事未可知也”,表达了对南宋君臣的失望和对南宋灭国的不平之愤。全文不仅立论客观、说理深刻、逻辑严密,而且还饱含深情,表现出了一个合州人说合州事的那份真诚与直率。△钓鱼城水军码头遗址
05 漫读拾遗
邹智幼年秉性聪颖,刻苦用功。居龙泉庵(今合川区云门街道下街歇马庙)读书时,因家贫无钱买灯油,靠焚落叶借光读书三年。十五岁考取州学生员。二十岁以乡试第一名中举。面对乡人的争相祝贺,邹智赋诗言道:“龙泉庵内苦书生,偶捷三巴第一名。世上多少难了事,乡人何用太相惊?”表达了自己不图功名富贵、要对社会作更大贡献的胸怀。作为庶吉士,邹智本只是翰林院内一个学习、办事的小人物,须待3年考试合格后才能被授以官职,因此他并无参政言事的责任。可就在这三年中,他却连连上书明宪宗、明孝宗,敢于不畏权贵,冒死进言时政弊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邹智高风亮节,以直谏而遭贬致死。同时代的进士张吉把他比作汉代的贾谊、陈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智疏劾权奸,直声动天下,於君国之间,缠绵笃挚,至死不忘。”,“与……沽名者,相去万万”。从明天启年间在瑞应山下建忠节祠纪念他起,以后合州人修建祠或亭纪念他更是历代不绝。民国年间,云门镇邹智读书岩前曾建有邹公亭,亭前有对联曰:“五百年汉水西来,问万里江山有几辈孤亭千古?八千里燕京北上,爱大明君国独先生抗疏万年”。由此可见,合川人民对邹智的怀念之深。• 本发布作品系作者根据个人读书笔记整理、编著而成,为原创作品,若要转载须经许可并注明来源。
• 为便于阅读,发布时未一一标注作者所参考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名称,特作说明并向原作者致谢,其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 本发布所使用图片和摄影照片,除说明外,主要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本发布为严肃的公益学习交流活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留言讨论。
点击下方合集
“何以合川 | 合川十大历史文象诗文选读”
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