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合川?文象示之。何以文象?诗文颂之。
本期要解构的文象是钓鱼城,要读取的诗文是陈在宽的《钓鱼城怀古》。
△钓鱼城薄刀岭 陈刚/摄
02 作者简介
陈在宽(1802—1882年),字敬敷,号裕斋,清代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咸丰元年(1851年)贡生。其诗文功力深厚,与胞兄陈在德同著有《众星堂余草》2卷。
陈在宽一生中,曾三次主讲瑞山书院,为合川的教育作出积极贡献。我们知道,瑞山书院是合州最有名的两所书院之一,著名爱国企业家卢作孚便毕业于此。当然,这是后来的事了。清同治七年(1868年),他第三次主讲瑞山书院时,已双目失明,不能阅览学生课业,便让其子陈炳煊读而听之,有当修改之处,立即口授其词,由其子炳煊代书,诸生获益匪浅。
△钓鱼城观嘉陵云海 袁万林/摄
03 诗文推送
“陟(zhì)”,即攀登的意思;“指点残碑姓字香”,即指因从残碑上读到英雄的姓名而生发出的崇敬、感伤;“平芜”,系指杂草繁茂的原野。全诗大意如是——
我信步登上高高的钓鱼城山冈,尽情来把钓鱼城的英雄们凭吊。残碑上还能读到他们的名字,那是多么地令人崇敬与感伤。城下的流水啊,或许已不记得这里发生过的往事;远处的山峦啊,依旧沐浴着西斜的太阳。想象中,那金戈铁马的战场,芳草萋萋、平坦空旷,而如今却是树木稀落、壁垒荒凉。历史的流光见证了多少人世兴衰啊,而所有的一切又都被满城的烟雨所笼罩。
△钓鱼城护国寺 刘勇/摄
04 鉴赏提要
陈在宽的这首《钓鱼城怀古》有着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往事——叹兴亡。其风格含蓄沉郁又不失雄浑壮阔。
“我来凭吊陟高冈,指点残碑姓字香。”作者由高冈残碑,联想到了钓鱼城保卫战,联想到王坚、张珏等一众英雄,由此有了一个抒怀的情感触发点。
“流水不堪思往事,寒山依旧爱斜阳。”作者选择“物是人非”的对比模式,将穿越时空依然存在的寒山斜阳与历史的流水往事进行比较,抒发出时空更替的流变之感。
“干戈想象平芜远,草木萧疏故垒荒。”作者由钓鱼城现实的衰败联想到它当年的伟岸雄姿,进一步抒发了盛衰变迁的沧桑之感。
“回首兴亡多少憾,鱼城烟雨暮苍苍。”在诗的最后,作者落脚到历史的兴亡,落脚到人世的无常,一股难抑的忧国伤世、孤寂失意之情瞬间迸发,让人的思绪久久停留在暮色苍茫的鱼城烟雨中。
的确,从怀古的角度来说,鱼城烟雨真真是钓鱼城最好的表述。
△江上钓鱼山
05 漫读拾遗
有关钓鱼城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怀古诗。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和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功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强烈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的敬仰慨叹,抒发对物是人非的悲悯伤感。其情感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有以下三类:
一是悲叹怀才不遇。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借此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二是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的是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无限感慨。
三是揭露当政者的昏庸腐朽。如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现的便是南宋统治者的不思进取,自甘堕落。
此外,还有哀叹、同情底层人民生活的。如张养浩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关这些诗词,大家可以自行找来读读。
• 本发布作品系作者根据个人读书笔记整理、编著而成,为原创作品,若要转载须经许可并注明来源。
• 为便于阅读,发布时未一一标注作者所参考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名称,特作说明并向原作者致谢,其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 本发布所使用图片和摄影照片,除说明外,主要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本发布为严肃的公益学习交流活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留言讨论。
点击下方合集
“何以合川 | 合川十大历史文象诗文选读”
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