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根基

政务   其他   2024-11-01 16:01   陕西  

点击上方“陕西政协”,订阅官方微信号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根基

省政协“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范,

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10月31日,省政协召开“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范,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专题协商会。会上,7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作重点发言。


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
全方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宋杨

省政协常委、民建陕西省委会秘书长
代表省民建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一、多方联动推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一是建立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省市之间的对口合作机制,开展人才交流计划和专业培训项目,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二是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践,积极推动与相关省份或地区建立针对生态保护治理的成本收益评估机制,科学制定横向补偿标准。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生态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发行绿色债券或设立专项信托基金。三是积极争取在榆林、西安等地建立沿黄九省(区)的碳排放、水权等权益交易平台,促进生态保护成果交易。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一是依托省内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研究和科技攻关,主动融入国家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关中地区科创中心向黄河沿线经济带延伸、拓展,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加大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引培力度,提升科创平台能级,鼓励前沿绿色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三是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打造更多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的示范项目,引导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统一。四是扩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分区施策、分类管理,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三、完善黄河文化的保护与输出机制。一是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机制。深入挖掘省内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推动省内外、城市间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实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措施和方案的协同联动,提高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质量。二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科技元素。充分利用VR、AR、5G及大数据技术,以“科技+”“互联网+”为重要手段,以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现代化为方向,加快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三是打造黄河风情旅游带和文化体验廊道。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精品和品牌,共同打造大黄河文化带,推动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关于加强人工智能技术
违法犯罪治理工作的建议

何瑛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常委
代表省致公党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近年来,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与挑战:一是生成和传播虚假信息。这可能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进而误导公众、降低信息可信度,甚至导致社会混乱、扰乱公共秩序。二是网络电诈手段再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声音复制”和“换脸”等功能被犯罪分子非法使用在人脸识别、身份识别等领域,为欺诈、骗局等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三是严重危害公共网络安全。为此建议:

(一)完善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法规及监管体系。建议我省网信部门加强人工智能数据和算法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出台人工智能技术滥用与欺诈的相关处罚规则,进一步制定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和价值引导政策,通过案例等指引,建立人工智能侵权纠纷法律框架、诉讼程序和赔偿标准等,构筑将道德标准和伦理规则嵌入人工智能底层算法技术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二)构筑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应用规则。建议我省工信部门在人工智能领域,如模型、算法、数据和应用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公平性、验证、推荐系统、决策和评估、结果分析及样本选择等方面,加大力度制定技术安全、管理、平台运行、安全评价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标准。

(三)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全过程监管。建议我省网络信息部门尽快完善开发者的承诺备案制度,并将这些信息公开在网络平台之上,确保开发者负起法律责任。新推出的应用必须加入清晰的投诉功能,以便及时处理有关数据滥用、隐私侵犯等问题,并将其通知给网信部门。网络平台需要在应用推出时重新确认其备案承诺,并与之签订责任协议,建立健全用户注册、算法机制机理审核、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以确保用户反馈被及时处理并报告。同时,提高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技术判断力,对于有争议的投诉和处理结果,由网信部门指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评定。


多措并举
助力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李瑛

省工商联副主席
代表省工商联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一、民营企业应自觉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企业谨慎举债是防止信用风险、促进债券市场稳健发展的第一道防线。民营企业应立足自身、苦练内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主动去杠杆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坚持做好做强主业,及时处置非主业资产,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保住核心资产,降低负债率和经营风险。举债企业应对自身负债能力和未来前景有充分评估,合理规划公司资金需求量,寻求最佳融资方案。同时,在企业内部应准确定位,加大创新力度,尤其是当前外部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升级,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突出自身优势和产品竞争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满足市场需求,提高销售“输血”能力,主动缓解债务压力,增强融资和抗风险能力。

二、健全穿透式金融监管机制。民营企业内部应设立融资监管牵头部门和具体责任部门,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定期会商研究企业融资、债务风险形势,制定防范化解风险措施。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应健全完善对民营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政府、金融机构、商(协)会组织等应加强协同共治,全方位了解掌握民营企业融资和债务情况,特别是对短期内债券到期的大型民营企业,加强监测、实时掌握、落实预案。

三、建立民营企业舆情应对机制。切实加强舆情管控,探索建立针对企业的舆情管控体系,对涉及大型民营企业的舆情动态开展监督,不断加强正向宣传引导,逐步拓展,坚决打击恶意炒作民营企业负面信息的违法行为。建立民营经济舆情应急机制,当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受到网络恶意中伤时,及时公布事实真相,以正视听,维护公平正义。

四、切实保护优质民营企业。处置企业债务风险,应避免“误伤”。对主业经营良好、总体发展健康的企业,要尽可能帮扶,助其渡过难关。特别是要防止一有风吹草动,金融机构就“靶向攻击”、集中抽贷;建立民营企业债券基金,将财政出资作为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重点购买优质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助力全省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赵文山

铜川市政协副主席
代表铜川市政协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一、探索激励机制,推动全链条优化,充分激发粮食生产活力。选育和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引导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通过科学播种、施肥和管理方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落实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充分利用种粮补贴、利益补偿和增产奖励等惠农政策,确保农民享受政策红利,激发种粮积极性。发挥农业保险作用,健全农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保险机制,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二、支持规模经营,强化龙头带动,实现全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资金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以“订单农业”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积极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粮食加工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灵活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创投基金等方式,帮助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三、突出硬核保障,抓好耕地保护,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紧密结合,建立多层级、多部门、多主体共同提升耕地质量机制。增加资金投入,重点加大对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节水灌溉、智慧农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耕管收全过程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能。

四、坚持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点燃粮食生产强劲引擎。健全科技支撑体系,组织集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等为一体的专家团队,开展粮食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技术指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承接公益性技术项目、农业高新技术项目推广。支持“铜麦系列”品种研发推广,推动旱作种业发展,助推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定期组织一线农技人员、农村乡土人才、技术管理骨干到农业高新示范区学习,不断提升推广智能农机、农艺、农技运用能力和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李继武

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副主席
代表商洛市政协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一、加强领导,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应急部门指导、镇(街道)主办、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解决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进一步明确基层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与地位。制定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责任清单,合力推进基层应急建设任务有效落实。

二、强化统筹,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改革。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解决各级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上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落实不力等问题。推进成立各级应急委办公室,理顺应急委办公室和应急局的职能职责,有效提升协调能力和指导水平。基层党委、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把更强力量和更多投入向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工作倾斜,逐步形成组织指挥协同高效、救援力量一专多能、综合预防科学高效、应急处置及时有序、应急保障规范有力的新格局。

三、强化保障,深化基层应急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快基层应急避难场所、物资储备库、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抗灾能力。建立事故处置和灾害救助资金预备机制,提升应急救援和灾害救助保障能力。建立应急管理人才保障机制,稳定应急管理队伍;多途径吸纳专业人员,提升应急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建立健全辖区单位参与应急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应急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创新,探索基层应急管理新路径。坚持和鼓励改革创新,推广应用各地基层应急的好经验好做法,如商洛市防汛救灾人盯人防抢撤机制和“双2+5”模式,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网格化等社会治理新理念和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破解基层应急管理在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等方面的难点痛点。加强综合减灾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探索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守住多能互补安全底线
推动新旧能源融合发展

柴建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一、减缓煤炭对新能源的挤出效应,破解项目融资约束,巩固新能源发展的资金底线。我省能源生产结构以煤为主,煤炭产业的高度集中和资源占用使得清洁能源项目在政策支持、融资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受到限制,这种挤出效应使得我省清洁能源项目发展面临融资支持不足和项目吸引力不够等掣肘,致使我省仍不具备承接高耗能产业的新能源基础。推动陕西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需要解决融资难和转型难的问题,解决的关键之处在于资金托底。陕西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和分散风险的作用,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提供融资、投资、信息共享等多元化服务,着力解决新能源企业建设资金、技术研发和改造资金需求。

二、避免新能源搭收益便车,杜绝新旧能源同台竞争,筑牢新旧能源多能互补的价格底线。陕西能源承担保供、增效的双重压力,“减煤”速度过快、力度过大,将削弱煤炭对保障全国能源体系安全运转的“托底保供”作用。因此,平衡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关键是要推动新旧能源融合发展。然而,新旧能源的融合发展会带来新能源搭收益便车和电力现货价格扭曲问题。因此,陕西要在积极谋求能源转型的同时,探索传统能源与间歇性能源分场竞价机制,新能源交易品种应从电力市场解耦,建立独立出清的交易市场,以发现新能源的差异化价值、引导灵活性能源投资、激励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交易品种,以正常反馈新能源价值并提供有效价格信号。

三、探索基础设施多元化盈利模式,突破技术瓶颈,夯实新能源大规模长期利用的发展底线。新能源基础设施是决定需求上限最为关键的中长期约束。一方面,光伏电站、充电桩运营等重资产行业,要多措并举鼓励行业探索私桩共享等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同时,在盈利模式上从传统的单一收取电费模式逐步拓展至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以提升充电桩运营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实施专项科技创新计划,同时加强与国外新能源技术研究计划的合作,有效推动新能源并网接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提升基层执法能力
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陈波

省政协立法协商专家组成员
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所长、研究员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一、树立现代执法理念,全力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一是坚持依法治理,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二是坚持执法必严,确保安全生产红线不被破。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严格依法执法,严厉打击触犯安全生产红线的违法行为。三是坚持执法与服务并举,营造有助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营商环境。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安全生产执法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创新执法方式,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质效。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切实提高执法效能。以智能化、信息化推动应急监管执法工作力量向底层延伸,大力推动网上执法等新型执法模式,提升精准监管执法能力。二是规范委托执法,推动安全生产基层执法提质增效。三是探索柔性执法方式,兼顾企业安全生产与高质量发展。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者涉及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情形外,可设置执法“观察期”,在观察期内优先采取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柔性执法措施。

三、聚焦重点领域执法,坚决防范重大安全生产风险。一是完善传统领域的常态化执法检查机制。常态化开展交通、建设施工、危化品、燃气、消防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加强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防治,坚决防控重大风险。二是推进新兴生产领域安全风险隐患防范处置。加强对特种设备目录外危险性较高的新行业、新业态的安全生产执法监管,建立新兴行业安全生产执法联防联控机制,推进新兴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全流程、全方位覆盖。

四、完善执法保障,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一是强化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编制向基层一线倾斜,加强基层应急执法能力的要素资源支撑。二是加大执法培训力度。加强综合执法队伍人员培训,明确全省执法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执法装备保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执法任务量的差异,研究制定执法制式车辆配置办法。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逐步解决执法装备配备不均衡的问题。

来源:各界导报
摄影:记者 杜静波



END

监制:刘小龙

审核:刘菁

责编:李旌

编辑:马娜

陕西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官方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