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陕西政协”,订阅官方微信号
省政协“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革创新
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11月19日,省政协召开“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革创新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协商会。会上,7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作重点发言。
打造科创强引擎
推动我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宋杨
省政协常委、民建陕西省委会秘书长
代表省民建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
一、优化科创转化机制,积蓄高能级产业优势。一是加强开发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市场化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多种模式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为产品创新搭建从“实验线”到“生产线”的桥梁。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开发区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公司等,构建新型研发产业体系。三是推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在升级改造有色、能源等传统产业和壮大高端装备等产业中的深度应用,鼓励园区大企业、领军企业面向中小企业搭建数字化交易平台,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四是实施白名单制度,激发园区民营企业参与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培植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二、建强人才队伍,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一是用好省市人才计划,构建开发区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二是建立科技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育引进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工程师队伍。三是加快构建“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换应用,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四是实施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国家级技能人才示范区,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五是优化开发区创新生态环境,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建设等国家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
在开发区改革创新中的作用
王文斌
省工商联副主席
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代表省工商联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
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高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试验田”、引领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平台,也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聚集区,还存在运行体制机制差异较大、“新官不理旧账”、不按时兑现承诺、“重招轻留”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传统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市场运作机制,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坚持“新官理旧账”,严格兑现政府承诺,对政务失信典型案例开展挂牌督办,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机制、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和信用体系建设。
二是提升涉企服务水平。规范涉企行政审批程序,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优化跨层级、跨系统、跨区域、跨部门业务流程和办事流程,争取企业办事“零跑腿”“跑一次”。规范兑现招商引资承诺,制定招商引资政策要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统筹兼顾外来企业和本地企业,实行惠企政策一致、市场机会均等;实行招商引资“一条龙”服务责任制,完善全流程闭环服务机制。
三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如科技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器等,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政策,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完善服务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
打造新质生产力特区
邢欣
西安市政协副主席
代表西安市政协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
西安市自1991年设立开发区以来,坚持把开发区带动作为重大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支持和推动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核心增长极。高新区先后获批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功能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经开区先后获评国家西安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是2015年商务部重启综评以来西部地区唯一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国家级经开区。
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体制机制趋于行政化。对经济特区和创新试验区定位不精准,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创新不够。二是未来发展空间有限。由于城市空间受限,难以满足开发区高速发展的需要。三是社会事务负担较重,减弱了创新产业发展的能力。四是项目接续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对未来产业谋划不充分,招商不足。
聚焦开发区改革创新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房晓飞
省政协常委、咸阳市政协副主席
代表咸阳市政协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坚持“政企分离、管运分开”原则,推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轮驱动。在管理体制上追求高效能,深化“大部制、扁平化”改革,推进行政决策、规划落实、营商环境等职能向上集中于管委会;在开发运营机制上力求市场化、专业化,推进双招双引、项目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能下沉到平台公司。
二、锚定主导产业定位,打造发展新优势。围绕全省35个重点产业方向,明确开发区功能定位、产业规划、发展方向,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将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逐步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推进开发区招商公司实体化、专业化运作,实施靶向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专业性、成功率。鲜明树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实行差别化的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三、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在省级层面加快实施咸阳经开区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深化西安咸阳产业一体化合作,推进新兴产业、物流贸易和品牌服务联动。加强西安咸阳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和联合实验室,促进科研人员合作交流、科研成果共享转化。注重招大引强和终端延伸,培育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开发区从“原材料初始加工产品生产地”到“终端产品输出地”的战略跃升。
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助力开发区创新发展
鱼向东
省政协委员
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
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高地,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资本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独特功能,能够对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快开发区体制改革,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目前,省内各级开发区数量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西咸新区下设五个新城,同时面临内外部竞争,在开发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不甚清晰的情况下,容易引发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建议加强统筹、省市县联动,通过“主园区+飞地”模式等进一步加快资源整合,减少管理层级和决策链条,推动开发区提升效能、做大做强。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培育具备新质生产力特征的企业。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要求,积极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根据不同开发区功能打造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培育更多硬科技、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并引导企业借助陕股交、新三板及沪深北交易所等平台挂牌融资,加快发展步伐。
三是加快要素资源集聚,更好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产业+科技+金融+软环境生态要素集聚,最经典的模式就是创设基金小镇。建议以秦创原总窗口、西安高新区等为重点,依托区位、政策、产业、规模、环境、科技等核心优势,吸引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冲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相关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辅助支持机构入驻园区,围绕政策支持、信息共享、配套设施和产融对接服务等搭建金融孵化平台,加快推动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科技型头部企业
是引领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关键
省政协委员
延长石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
开发区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打造科技型头部企业是开发区建设的当务之急。这是因为在“双循环”和“统一大市场”格局下,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资本链、价值链都是围绕头部企业,特别是围绕科技型头部企业进行配置的。
科技型头部企业能够解决开发区建设中的以下问题:首先,运用其科研投入和技术积累,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第二,发挥其集聚能力,吸引创新资源和要素,促进开发区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的构建;第三,形成链式发展、闭环运作,获得创新发展的高收益。第四,科技型头部企业能够探索并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建议运用“六个一”工程,培育和打造我省科技型头部企业,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建设。具体举措如下:
1.设立先导产业研究院集群,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支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先导产业研究院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打造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生力军”。
2.构建共性及关键技术实验室集群,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底层技术支撑。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共性关键技术实验室集群,以充足的科技力量应对未来变革,为企业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3.创设覆盖产业全周期的股权基金集群,为开发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撑。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不同投资阶段基金之间的协同作用,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撑,助力企业发展。
4.创建科技投行,承担转化人职责,为科创体系全方位赋能。通过科技投行“价值发现、价值培育、价值实现”专业运作,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并为科创体系系统赋能。
5.建设以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园中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产业生态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建设。
构建开发区(工业园区)高质量产业生态
提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省政协委员
中核集团(陕晋)市场开发部主任季开平
▼ 向上滑动阅览内容 ▼
开发区(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
一、整合优化,着力解决开发区数量偏少、规模不大的问题。积极扶持西安、杨凌、宝鸡等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规模,优化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实力。支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毗邻园区的整合,扶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鼓励扶持县域工业集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壮大一批后备力量。
二、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开发区。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确定区域布局、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有序推进开发区布局优化。灵活运用“一区多园”“园中园”等模式,推动高质量规划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充分结合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从大而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特色开发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三、聚焦开发区产业特色,持续完善开发区产业发展链条。围绕陕西省3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招引全产业链核心、关键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引育并重,围绕开发区特色提升产业集中度,逐步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发展、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鼓励开发区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重大创新成果产业项目落地。
来源:各界导报
摄影:记者 杜静波
—END—
监制:刘小龙
审核:刘菁
责编:李旌
编辑: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