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爱国为什么两次到重庆抗战?

文化   2024-10-10 20:22   重庆  



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说过:





“或许我也热爱自己的国家,但我小心翼翼地不让人知道。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披着一件爱国主义的外衣,衣衫褴褛,招摇过市,不仅在中国,而且还到国外去炫耀自己。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众,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

林语堂或许某些原因早些年成了争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钱锁桥先生通过多年的研究整理了林语堂的书信,还原了历史。

当今中国人看到"幽默"二字,莫不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若对人冠以"幽默"二字,更是一大恭维,"幽默"一词存在于中文世界不过八十年,源自英文单字humour的译音,首先将humour转化为"幽默"二字带进中国的,即为有"幽默大师"美誉的文学家林语堂,1924年创造"幽默"一词时,不过三十岁。用现在的话说,他是高级的内涵段子手。
林语堂是很爱国的。他一个人的抗战史非常有趣。他的战场主要不在中国;他用的武器不是弹药,而是一支笔,一支写英文的笔,痛斥欧美的旁观,批评美国的中立,让世界知道中国正遭受侵略,战时陪都重庆遭受日军无差别惨无人道的轰炸。林语堂看来,这是他的参战。他希望回到重庆,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抗战做出贡献。
林语堂想回中国,但是得有人邀请他回来。而请得动林语堂回来的人是宋美龄。
林语堂与次女太乙、三女相如、长女如斯在纽约(1937年前后)
七七事变后,身在美国的林语堂在《时代周刊》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强调具有高度士气与团结一致的国家,绝不会被外来势力所征服;并以他的知名度,应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邀请,以西方知名作家身分,到华盛顿为中国演说,驳斥欧美对中国苦难的忽视,为故国争取权益与国际舆论支持。随战火波及上海,林语堂家中保留的五十二册辞典创作手稿,毁于日军炮火。但也就是在国家遍地烽火之际,林语堂在美以英文写成《京华烟云》钜作,才子佳人的包装,字里行间藏着林语堂对国家的热爱。
林语堂除了以笔当枪的抗战宣传外,还有直接经济支持,是捐赠4320法郎,承担了抚养4男2女6个中国孤儿的义务。捐款之后,林语堂对家里人说“金钱藏在我们自己的口袋里,而不是去帮助别人,那钱又有什么用处呢?金钱必须要用得有价值,又能帮助人。”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钱锁桥先生撰写出版的《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一书给林语堂的抗战角色给了非常形象的描述。
第一,林语堂是个“记者”,给《纽约时报》等美国报刊撰写时事报道,第一时间通报中国情况,阐述中国的“民间声音”。
第二,林语堂在美国的成功在于推介中国文化,被誉为“中国哲学家”。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运用其文化资本,用艺术手法(小说创作)呈现中国人的抗战形象,同时着重阐释一个“现代中国”。
1940年,位于重庆郊区的北碚相对比较安全,被称为“陪都的陪都”。而且因为北碚被定为迁建区,大量的国家机关、团体、大专院校和工矿企业拥入可谓名人荟萃。这样的优越环境与独特地理位置,怎不少入渝机构和社会名流一见钟情。于右任、梁漱溟、翁文灏、翦伯赞、顾颉刚、谢无量、梁实秋、傅抱石、老舍、吴宓等社会名流也寓居于此。
2012年的时候,重庆青年报曾到有着文人墨客的北碚金刚碑采访,到处残檐断壁,青苔铺石板路,墙上的标语:“愈炸愈强”,依然清晰。   可以想象北碚民国盛极一时的情景。
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林语堂作为中国人,不顾赛珍珠等人的对安全的担忧毅然从美国到香港飞重庆。
宋美龄、林语堂私交不错,两人自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通信来往,这与两人的经历、理念有一些关系。林语堂第一次从美国回到重庆的第二天就去拜见了蒋介石与宋美龄,1940年,林语堂欲回美国征求宋美龄的意见,宋美龄给他办了一个官员签证,在离开重庆之前蒋介石与宋美龄再次宴请林语堂。
不仅林语堂与宋美龄本人关系不错,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也几次写信给宋美龄,可见,林家与最风光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关系非同一般。
那一年45岁的林语堂第一次在重庆见到了53岁的蒋介石。当时的林语堂已经是国际知名的作家了,他的《吾国吾民》与《生活的艺术》在海外出版后,让他在当时等同于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他在美国发表过不少支援中国抗战的文字,林语堂和蒋的关系一直维持到1975年,蒋在台湾病逝。
为了让家人过安稳的日子,林语堂在北碚蔡锷路24号(现在改为天生新村63号附32号)买了一栋西式别墅,到达重庆后就举家入住。
林语堂也经常宴请,廖翠凤做得一手好菜,鲁迅、胡适、赛珍珠都曾是座上宾。
那是一栋砖木混合结构的小楼,坐东朝西,青瓦覆顶,墙面青砖勾缝。建筑主体呈矩形,入口开在上层西侧正中,入口前设扶梯通往底层。
只是没想到,到北碚第三天就遇上了日军飞机轰炸北碚。这也是林语堂在回国后,第一次目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感到愤怒至极,从此也过上了战时生活,几乎每天都要跑警报,都要进防空洞。
林语堂(右起第三位)一行在重庆躲避日机空袭,1941年。左起第三位是林语堂长女林如斯。台北林语堂故居藏。
如果遇到某天没有警报,或者这天警报解除得早,或者这天警报来得迟,只要一有机会,林语堂就带着全家人参观游览,游嘉陵江,游北温泉,游缙云山,游览北碚的风景名胜。
1942年,林语堂离开北碚全家移居美国后,把房子留给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代管,这里就成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员的一个据点,许多到北碚来的作家在此暂住。他再次出国时,毅然将该住房捐献给正处在困难中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留下了一份洋溢着爱国热情的信。

林语堂不仅仅对重庆熟悉,四川文化名人蒋蓝先生曾写了一篇文章 《林语堂在重庆》叙述了当时成都的《新民报》记者记载了在成都的光景:

1944年某天,《西风》杂志主编、幽默大师林语堂来成都访友。为求清闲,他竭力躲避记者采访。我从华西坝教授们的一个学术会上得到消息,就作为这个学术会的一员,参与了一系列的接待,也作了一系列的采访,既得到独家新闻,又团结了大后方的文化人。林语堂先生于下午搭邮车到成都的消息传来后,当天《新民报》地方新闻版就刊出加框短消息:“邮车寄到林语之堂”。张友鸾以林语堂乃幽默大师,特用诙谐标题,更加突出了新闻的吸引力。林语堂先生在华西坝上,和大学同行与学生有短期的交谊和学术活动。《新民报》先后又有“林语堂九转回肠”(坝上学者款待林语堂先生品尝成都名小吃,有一道菜是豌豆烧猪肠);“中国林语堂作英文讲演”(他应邀在华西坝为大学生讲文学创作与抗战等问题时,是用英语讲的)等。林先生看见《新民报》的报导,莞尔不语,但他还是高兴的。(《成都<新民报>追忆》,刊《四川政协报》2015年3月31日)

鸣谢重庆老街、何仁勇先生、蒋蓝先生、钱锁桥先生、中国新闻周刊等贡献。


最近外星人劫持疯狂,建议没看的文章赶紧抄录珍藏。之前未能互动,重见光明,望理解,通往人性的道路本就很曲折。有网友反应,留言不见了,我们尊重每条言论,平台有过滤功能,如果留言未看到,那一定是你太美太帅,外星人劫持了,留言有风险,回复需谨慎,婉转内涵,幽默有喜感,不触碰红线。

精选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一个帝国的崩溃,导火索竟是因为找不到一个烟灰缸

重庆团地委第一任书记,重庆著名的新闻人

这个罪行不可饶恕:这个国人人渣...李云迪过生

陈行甲:那些被XX过的女干部怎么处理?

省委秘书长饭局的秘密  

2024年“国庆招待会”上中国著名的百岁诗人 —— 贺敬之

重庆小伙大战黑人,精彩!体制内的活也不好干啊

什么叫名记者?出彩的稿件,不会被埋没

霉霉:音乐界的咏史诗女王 吊带裙勾勒迷人“事业线”,

风情又美艳  霉霉经典歌曲合集40首

天才美少女诗人霉霉 歌声里有我们全部的青春

贾浅浅的诗|| 我转过胸脯你就闻到初潮的气味

傅晓田的神秘背景! 是新闻还是幽默?

大明朝高压扫黄,为何越扫越黄?

重庆男孩在饭店发现,一位女子长得像妈妈,走过去说:我妈妈去世了,能抱一下我吗

他背负着哥哥的灵魂,走遍了106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李思思为何不再被重用?

对话记者李东:六年前我是如何找到翟欣欣父亲的

纯情 ‖极品!村超的“足球宝贝”你顶不住

央视主播欧阳夏丹神秘“消失”的180天!

戛纳电影节:一场艺术与美的盛宴 (附第1-76届戛纳电影节海报(全集))

台军美女林佳璇们惊艳照  “林妹妹”陈晓旭诗选

落马官员的职业情人:美女卢嘉丽

中国文字好玩!上联:南京重庆成都.....   花式开黄腔,又骚又高级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记者出生名门 

人物 | 为什么人人佩服卢作孚?

一首诗要了一位天才诗人的命!

他曾主政重庆,官至正部级,如今怎么样?

61年之后,这部影片终于算是平反了吧

解密 |《白鹿原》获奖后,作协书记翟泰丰气得直拍桌子

上海是如何脱离江苏成为直辖市的?

原重庆市长蒲海清揭秘重庆直辖内幕(曾经不能说的秘密)

校园民谣开局人沈庆北京车祸身亡,那拨歌手中有人已是财政部副部长


本公号所推送的文章非商业行为,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监制出品:蒲雪剑

投稿邮箱:562275875@qq.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平台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


青萍鹿鸣
闻说世间苍生苦,许骑青鹿从行无。 世相和故事为主调,好看丰富偶尔深度有趣。同道和共情为价值,和而不同,多元表达内涵有温度(人物、故事、财经、地理、城事、幽默、教育、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