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在网易财经与北大国发院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经济》论坛上,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分享了其对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
他表示,2025年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关键节点,理解本轮增量政策需从更长的周期视角出发。中国经济2025年走势大概率呈现“N型”或“倒V型”。
一、经济格局变迁:以2022年为关键节点
赵伟认为,自2022年前后起,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新阶段,经济运行逻辑经历重大转变,资本市场亦同步受到深刻影响。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驱动因素是长期人口结构问题与短期经济困境交织。
从人口结构看,建国后的第二波婴儿潮(1962年-1973年)于2022年前后集中步入退休阶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加速显现,“慢变量”对经济影响明显变“快”。第三波婴儿潮在1980年前后启动,于1987 年达到高点后持续下滑。1987年出生人口在2022年前后已35岁左右,意味着截至2022年前后改善性刚需集中释放的阶段也在进入尾声。
2022年前后开始至2024年间,长短期逻辑共振加强,进而引发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市场定价逻辑、经济供需结构等诸多领域受到影响。“新”变化包括且不限于,地产调整速度加快与地方政府收支平衡压力增大同在,企业“内卷式投资”与居民“预防式储蓄”同在,货币“笼中虎”规模上升与有效资产供给不足同在等;地方政府、企业与居民行为螺旋式共振加强,传统政策操作的有效性下降。
二、政策转型:适应新经济现实
面对全新的经济格局,政策调整势在必行。赵伟强调,2024年9月底以来的政策转向意义重大,需置于更长周期视野下理解;表象上看更加注重资本市场、资产价格,底层逻辑或已涉及到对近些年政策思路全面优化的启动。一揽子增量政策直指“要害”,有三大特点:更加兼顾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平衡(金融视角)、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平衡(实体产业视角)、短期与长期的平衡(操作细节)。切莫以“走老路”式的习惯视角理解本轮政策框架优化,对一揽子政策的全面推进选择性忽视,或低估了政策优化推进的持续性。
首先,更注重资产端与负债端平衡。政策将目光更多投向影响居民与企业资产端表现的核心要素,资本市场与资产价格成为政策重点关注对象,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重围绕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的内容颇多,旨在通过稳定资产端,激发经济活力。
其次,更注重需求端与供给端协同优化。表现为需求端政策的力度有所增大、聚焦于重地方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报表修复,矫正容易导致“通缩倾向”的产业政策等。地方政府方面,启动新一轮大规模隐债置换,有效缓解隐债化解及“三保”支出压力。居民端,降存量房贷利率、降息,稳定资本市场及房地产价格。企业端,推动解决企业拖欠款项问题相关制度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延续等或可助力企业现金流修复。同时,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产业发展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畅通低效产能退出机制”,或指向产业政策思路亦有优化。
再者,更注重短期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表现为扩内需政策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增长政策与部分经济领域的改革推进相结合。针对部分专家提议的激进式“直升机撒钱”扩内需策略,赵伟认为这不符合中国发展阶段。取而代之的是,政策选择对弱势群体精准补贴,将短期扩内需与长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相连,兼顾当下经济提振与未来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稳健的政策平衡之路。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并非对原有政策框架推倒重来,其核心目标仍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只是在策略实施与资源配置方式上更加精细、灵活,为未来政策空间的逐步拓展奠定基础。
三、外部挑战:特朗普任期与全球经贸变局
谈及外部形势,赵伟认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焦点。赵伟提出,不可简单类比2018年前后情形,当下国内外经济背景已截然不同。
地方政府角度,2018年土地财政规模达6.5万亿,增速30%-40%,此后一路攀升至2021年见顶,如今降至约4.5万亿且增速为-20%左右。企业与居民端同样面临“堵点”,其资产负债表压力较2018年攀升。
不过,中国亦手握应对“底牌”。一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持续上扬,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为出口增长筑牢缓冲带;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优势产品集中于竞争实力突出领域,可凭借成本、技术优势缓冲外部压力。
四、经济展望:“N型”或“倒V型”波动
综合研判,赵伟认为中国经济2025年走势大概率呈现“N型”或“倒V型”波动。产业领域受人口结构、政策调整、外部冲击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将持续分化、动态调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政策调整与内外应对策略将持续优化,以穿越周期、迈向新的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