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4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成果发布会在福建泉州晋江成功举办。该成果发布会作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品牌活动,已连续在晋江成功举办八届,在促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成了40余项科技成果现场签约,对于纺织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与示范效应。
作为此次活动的重头戏,经过征集与遴选,共10个项目脱颖而出,江苏新视界(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的“耐久型绿色多功能阻燃涤纶长丝直纺技术”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成果。
此外,江苏新视界(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的“国产系列化非织造布用纤维界面处理剂的研究及应用”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入围成果称号,共有10个项目入选。
在峰会的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工程技术总监汪丽霞分享了《耐久型绿色多功能阻燃涤纶长丝直纺技术》的研究成果。她表示,项目开发了阻燃共聚酯绿色要素的设计与制备技术、耐久性阻燃多功能聚酯的设计与连续稳定聚合技术、提低粘度降高品质耐久性功能聚酯熔体输送与直纺技术,相应的技术已在股东单位和联盟单位进行了应用推广。
如何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新型阻燃单体,在保证优异阻燃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耐久性等综合性能,解决传统化学纤维生产加工、应用与回收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一直是纺织行业的痛点。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环保和阻燃标准的出台,开发环境友好型的聚酯产品已成为行业共识。
《耐久型绿色多功能阻燃涤纶长丝直纺技术》项目解决了聚酯纤维在后道加工及应用中的耐久阻燃难题,研发并生产了一种耐久性多功能聚酯纤维,不含锑系重金属。攻克了三大核心技术,一是阻燃共聚酯专用耐水解低副反应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制备出含有助催化剂及稳定剂的高效稳定复配型催化剂;二是耐久性阻燃多功能聚酯的设计与连续稳定聚合技术,开发出有良好相容性的含磷阻燃剂;三是低粘度提高品质耐久性功能聚酯熔体输送与直纺技术,开发了低粘度降熔体输送工艺,实现了无机功能母粒与熔体的均质混合,赋予纤维抗紫外、防透视等功能。
该产品在后道染色中无需高温高压即可实现阳离子染料的染色。经染色后,纤维制品的磷含量及力学性能保持率显著提升,其阻燃性能达到聚酯标准样条垂直燃烧UL94 VO级,色牢度达到4-5级,水洗50次后阻燃效果无降低,具备优异的耐久性。
通过集成创新,项目实现了耐久型绿色多功能阻燃涤纶长丝万吨级直纺技术突破,节能降耗效果显著,促进了聚酯纤维在家纺、服装等领域的附加值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该项目已申请相关专利11项,申请行业标准2项。相关技术已在江苏新视界10000吨/年产线生产,产品经绍兴祥能化纤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效果良好。
《国产系列化非织造布用纤维界面处理剂的研究及应用》项目针对三大典型非织造布应用需求,一是高强粗旦双组份长丝非织造布用母丝可纺性、分丝性的需求,二是非织造布用增强增韧超短纤维在水中可控分散的需求,三是水刺工艺用低泡界面处理剂、针刺工艺用金属针头高耐磨性及抗静电性短纤维界面处理剂的需求,自主研发出对应界面处理剂,形成定型配方共5个,并建立了非织造布用纤维界面处理剂物理性能及应用性能评价方法。
其中,双组份长丝非织造布界面处理剂已形成两款产品TC-240和TC-241,已在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千吨级产线上使用,成功应用于PA/PET、PP/PET、PP/PP、PET/PET 等高强粗旦双组份长丝非织造布;超短增强增韧纤维界面处理剂 TC-10已在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合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千吨级产线上使用,成功应用于粘胶纤维和聚酯纤维的非织造布;水刺(TC-8113)、针刺(TC-09)非织造布界面处理剂已在安徽同光邦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宝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千吨级产线上使用,成功应用于聚乳酸、聚酯和聚酰亚胺等短纤维水刺、针刺非织造布。
本项目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相关界面处理剂已销售45吨,销售额96.6万元,下游非织造布企业共生产或使用纤维近万吨的非织造布,实现经济效益超百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在签约仪式环节,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国产化大卷装1800高速智能化锦纶POY卷绕机共同开发合作协议”。会议还进行了主题演讲、成果对接、科技成果主题展等系列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以泽带来了《碳纤维复材自动化成型技术与装备及其发展》的主题演讲。他指出,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轻量化、高性能、提升有效载荷的重要途径。低成本自动化制造是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装备是实现快速低成本制造的重要支撑。重点分享了三维编织技术中的大规模锭子相序排布技术、三维编织减摩降阻技术等关键技术。同时分享了未来的三维编织装备发展趋势:超大尺寸曲面体自动化成型装备、超厚高密度曲面体自动化成型装备、常规武器的自主低成本快速制造系统、中小型无人机的全流程智能制造方案。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侯成义分享了《电致发光纤维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应用》。他分享了前沿电子纤维的发展思路,分享了东华大学在电子纤维的加工与织造领域的创新成果与电致发光电子纤维的应用探索。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功能纤维材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邱志成分享的科技成果是《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他表示,项目开发了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建成了全球首台套10万吨/年生产线,提升了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原液着色对传统染色的替代比例、减少纺织印染污染。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戚栋明分享的成果是《车用超纤革反应性聚氨酯涂层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他介绍,项目已建成超纤革涂层小中试及生产线10条,反应性PU涂层及其超纤革具有高物性(如良好触感、回弹和柔软度)、低残留、稳定性好等特点,成功打入新能源车市场,批量用于多个车型。
纺织AI及智能制造成果对接
在纺织AI及智能制造成果对接环节,东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洁以《环锭纺细纱自动接头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其协同系统》为题进行演讲。她指出,纺纱行业已经迈向智能化,并进一步向少人/无人化的智能工厂发展,细纱自动接头是纺纱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智慧着装技术解决了线上服装消费难题,根据用户的着装数据构建用户着装知识图谱,从而为用户精准推荐适合用户的服装,然后将推荐的服装和用户组合在一起,显现穿搭效果,有效提高消费者购买成功率,提升服装电商的销售量,降低服装制造企业的库存。”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在《个性化智慧着装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中分享道。
“化纤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覆盖从业务员与客户沟通到订单交付的产品生产全流程,可提高生产和协同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基础研究所市场总监赵同乐带来了《化纤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的成果分享。
绿色材料及技术成果对接
在绿色材料及技术成果对接环节,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邵亮分享了《聚合物基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在鞋材中的应用研究》,重点介绍了橡胶基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及产业化与超临界流体制备可降解发泡材料的研究。
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刚以《聚酯纤维筒子纱超临界CO2无水染色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为题,重点分享了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指标及成果。他表示,项目染色过程不用水、无污水排放,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传统水染标准,运行成本低于传统水染,具有显著的固碳减碳效益。
“聚乳酸是以富含淀粉的农作物或秸秆纤维素为原料,经生物发酵制取乳酸后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属于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安徽丰原生物纤维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周岿带来了《非粮路线生产聚乳酸,助力纤维行业绿色发展》的专题报告。他表示,聚乳酸纤维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和广泛的用途,可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装饰、卫材和产业等领域。
此次峰会不仅是对纺织科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未来纺织行业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前瞻,为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NAFFIC
官方网站-http://www.naffic.cn
设置星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