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思维向度

文摘   2024-11-26 18:00   重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阔步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逻辑,强化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持续彰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担当。


强化战略思维,突出政治引领


登泰山而小天下,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要以战略眼光“看长远”。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笃信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要求,明晰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哲理道理,推进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要以政治站位“看全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胸怀“党之大计”“国之大者”,增强“以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宽广格局,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切实担负起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使命。


强化历史思维,突出问题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汇聚点,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它要求我们走进历史之河、观照现实之路、筹谋未来之机。


要从历史的深度中汲取滋养。近现代以来在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逐步跃升中,职业教育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历史角色。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推动职业教育治理变革。要纵观人类四次工业革命演替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总结和吸取高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益经验。

要从现实的热度中审视整理当前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历史性重塑,但也面临不少问题。要增进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围绕样板推广案例,围绕问题综合施策。

要从未来的广度中前瞻谋划。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背景下,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承担应有的历史重任,继续回答好“新质生产力:高等职业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


强化系统思维,突出协同联动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工作,而是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以全面的视角、整体的观念、统筹的方法聚人心、聚合力。


在组织管理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质效。要构建党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画出“同心圆”、合奏“交响曲”,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生动局面。


在时空统筹上,加强“点面线体”融通。坚持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以面合体,既要全面兼顾又要抓住重点,既要落实中央精神又要扎根本地实际,一体化谋篇、多层次布局,统筹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蓝图,以市场需求、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持续汇聚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在平台建设上,加强要素支持。集合院校、行业、企业及其他相关力量的要素优势,扎实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系统集成效应。


强化创新思维,突出改革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改革是动力,创新是引擎。如果不能因时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则极有可能陷入被动、错失良机。


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坚持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相统一,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聚焦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指向、历史引向、实践路向进行专题式探究,以独特的话语、知识和学术体系构筑研究图谱,为加强和改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职能履行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扎实推进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人才赋能、技术赋能、文化赋能的新路径新方法,提高专业适配指数、对外开放指数、成果转化指数,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适应度、支撑度、贡献度。

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逐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优化育人机制、投入机制、评价机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新质劳动者、丰富新质劳动资料、拓展新质劳动对象的长效机制,完善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创新驱动新范式新生态,倾力打造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座。




作者:余旭力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韦代周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本文为重庆市沙坪坝区2024年度智库调研课题“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2024SPBKXKT05)的研究成果。

编辑:王曦

审核:杨帆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 > >


世界青年科学家来了!参观考察、技术路演、高端对话……





榜上有名!斩获“全国第一”的科创菁英有何“新声”?

‍‍

分享

点赞

在看

重庆科技发布
传播科技创新最强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