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回响·石头记」巡展是伦敦手工艺周十周年·中国泉州馆的重磅展览,此次广州太古汇的展览也是该巡展的国内首展。满载展品的「宝船」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出发,经伦敦回到广州港。
作为国内首展,「海丝回响·石头记」从广州出发,也将带来根植于广州航运的故事。
历史中的广州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我们也将在此登船,重返广州港的昔日繁华。
展区以绘画、实体帆船模型、照片等形式,从广州港出发,让沿途的风景成为风帆的指引,踏上曾经的航海路径,漫游广州港两千年的前世今生。
在此展区,我们于经纬之间进入「制图者时间」,清晰望见东西方眼中不同海上盛景。
无论是宫殿、宝塔、港口,还是山峰、岛屿、浅滩,海洋与陆地的广袤风景都化作制图者们笔下的墨迹。
相同的景色,图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图文的互照中,我们得以窥见文化差异带来的视线碰撞。
一艘1973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现的宋末沉船复原模型停泊于此,结合影像、摄影与文献资料,千年前「千帆过不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在展区的尽头,一部纪录泉州大陆海岸线沿途乡镇的短片在诉说着人与海的故事,也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一路的风土人情。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22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遗迹遗址中,有17项是由石头构成,它们回应着泉州「市井十洲人」的富足与繁华。
而在以广州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城市,也以「石」为媒,记录了世界来客留下的生活习俗、信仰与艺术。
当我们站在甲板上顺着海风吹拂的方向沿途眺望,一座座石塔、石屋、石像从图片与相片中走出,巍然矗立在我们面前,或许就能听到那些石头所说的古老故事。
要说2024年最火的春夏OOTD是什么,那非泉州簪花莫属。
在簪花爆火之前,鲜少有人知晓那些头佩花饰的渔家女,而这次的展览,让这些女性以最真实的面貌说出她们的故事。
我们得以让两位来自蟳埔村的簪花手艺人现场簪花,并在此后邀请她们一起合影。
在手艺人灿烂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渔家女们身上勇敢、独立与丰沛的生命力。她们凭海而生,大海教会了她们坚韧平和与生活的智慧,让她们开出灿烂的花。
在渔女们的服饰、首饰中,我们能看到她们对美的追寻,而摄影师朱岚清将镜头对准了许许多多和她们一样的女性,为我们展现出了丰富的渔女群像。
照片中的渔女与照片前的簪花女跨越了时空的阻隔,让这片展区成为最温情的地方。
作为一艘「宝船」,最值得期待的活动之一就是「寻宝」,展览中就能找到两样珍贵的泉州非遗宝藏——
「南音」和「泉州木偶」。
活灵活现的泉州木偶头来自手艺传承人王啸波的收藏,由他复原的传统木偶盔帽,精细得让人凑到玻璃前仔细端详。
「牵丝弄巧,形神毕肖」的精彩,在木偶的喜怒哀乐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赏完傀儡戏,掀开白色丝帘,由南音传承人王心心亲自手书的工尺谱《葬花吟》铺成长卷;戴上耳机,又立刻坠入音乐的世界。
南音传承人王心心为古诗词作曲,又以琵琶吟唱,将南音叹咏的「清歌弦管,丝竹相和」娓娓道来。
展区外围的《心经》工尺谱是这个展览最出片的地方之一!
在工整的南音前,一抹影影绰绰的剪影就能轻松拿捏意境氛围感。
泉州是一座由海与石组成的城市,它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石材集散地。石承载了泉州1600年的时光,海又把岁月的故事送往远方。
最后一个展区呼应着「石头记」的主题,让石展现出艺术和实用之美。
多位石雕非遗传人、青年设计师和新锐艺术家的石艺狂想在这里碰撞,两位广州本土的设计师用石的语言传达着广州的思考。
在可持续理念中,一个个充满「赏张力」的作品就此诞生。
石的坚毅刚强是不变的底色,而设计者和雕刻家的巧思则赋予了它变化灵动。
在变与不变之间,这艘满载着过去的大船也将重新起航,继续驶向未来。
除了展陈,「海丝回响·石头记」还准备了一系列限时特别活动,让大家能更深入体验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
逛完展意犹未尽,还可以在现场买精美周边回家。
风扇、T恤、折扇、联名咖啡……实用又精美,让海丝的浪漫回响持续萦绕在生活里。
这艘满载着历史的宝船在广州短暂靠岸,邀请我们在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航行,穿梭于过去与未来。
夏日还长,趁着暑期和周末,一起「上船」,做一场海蓝色的梦。
⬛
CHU | AUTHOR
SANTO | PHOTO
NAN | EDITOR
SHEEP | DESIG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