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它们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生活环境中,不易察觉。
一日,回到乡下的旧屋。本来是期望与父母一同整理旧屋;旧屋虽旧,但却不杂乱,不到半日功夫便打扫完毕。我不禁感到乏味,便取了纸笔,出门寻找写作与绘画灵感,“地毯似”地搜索。
我似乎没有朱自清的文笔,吴昌硕的观察力。带出来的白纸依旧“清白”,同时我的思维也逐渐干枯。
走着,想着,忽然见到几个孩童如同小石头一样,定在路边的草丛旁。
我寻思,孩童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天马行空的,也许能从中发掘些灵感。我走上前,他们并未察觉,埋头研究着某种植物。我仔细地瞧,他们正在用树枝和树叶给一朵淡红色小花搭建雨棚。果真,“人之初,性本善”,孩童们自带悲天悯人的情怀,又伤春、既悲秋。
我询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几个孩子寻声望向我,一个看似稍大一些的孩子回答:“因为这朵花太弱小了,风一吹,雨一淋,太阳再一晒它就生病了!”我笑了,为他的天真善良而笑。
这一笑,令几个孩子疑惑了,他们接二连三地问我何,我立即收敛了一下笑容,说:“小花并不弱小,它只是看起来弱小而已。你看,它的‘小脸’是多么可爱,它‘笑’地多么灿烂。”我蹲下身子,指着小花说“它所做的一切都在表示它特别得好!”其实,我也很感动,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尚有灵长者对其貌不扬的小植物有同情心。
几个孩子信服地点了点头。突然,另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注意到了我手中的纸笔。他说:“大哥哥,你拿着纸和笔,一定是像鲁迅一样的大作家!请你给我们讲一讲小花的故事吧!”
我怔了一下,这么小的孩子竟然知道鲁迅先生!所以我欣喜同意了,给他们讲叙小花从小种子,再到花朵的过程。我涛涛不绝地讲着,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大家都沉浸在故事里,仿佛自己就是那朵小红花,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时间悄悄地溜走了,却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个孩子不时地发笑,笑得灿烂无邪,如同那小红花一样、娇艳又惊艳。故事还是结束了,几个孩子回家了。
我抬手看了看表,下午四点整,便走到了供人休息的石桌边,写下了这次事情——那几个孩子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被人记录在了文章里,和蓝天、白云、远处的山、近处的墙,还有一朵小红花一起记录在了一起,永远保留了可爱的笑脸,保留了令人感到高兴的、快乐的善意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