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人类却只探索了5%,这中间蕴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高中地理课上的遐思让“海洋梦”在周钰心中扎根。高考后,她毅然选择了南信大的海洋技术专业,决定在未来“吃定海洋”。
从海洋科学导论、物理海洋学到海洋遥感、海洋地质学......打牢专业基础成为了周钰学习的重中之重。她认为,“海洋技术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学得杂、多、深,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深知“合则强,孤则弱”这个道理的周钰会时常喊上好友们一起自习,探讨问题。“我非常享受和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觉,分享彼此的课堂笔记,做到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周钰的课堂笔记
学习时的“抱团取暖”,也正是周钰绩点高达4.001的秘籍。三年来,她的专业成绩和综合测评始终双双位列专业第一,并获得了本科生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荣誉。
除了课程的学习,周钰也在积极丰富着自己的科创经历。在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等前辈的帮助下,她实现了从0经验到手握7项国家级授权专利、主持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跨越。
周钰的部分专利证书
但这一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周钰说,“作为一名科研‘小白’,我期待每一次失败的可能性,这让我看到了自己进步的空间。”
周钰首次参与设计的两栖自动投饵船曾在路测中出现爬塘屡屡陷入泥泞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她主动思考、构建了新的履带系统,大大提升了投饵船的通过性,并顺利主持、结题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渔歌——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个体化无人水产养殖系统》。
“周钰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每次都可以‘铆着劲’地高效高质完成任务。”项目导师潘亦鹏这样评价她。
周钰参与设计的投饵船的水动力分析图
周钰参与设计的投饵船在水上作业
如何将海洋领域的科研成果投入双创竞赛,是周钰遇到的又一挑战。对知识波涛般的热情,推动着她在水声楼-教学楼-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向竞赛不断求索。“为了更好地备赛,我寒暑假都在学校和队友一起学习建模、数值模拟等内容,也算是体验到什么叫‘以赛促学’了。”周钰笑着说。
功不唐捐,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周钰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获国家级二等奖;在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她所在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级三等奖;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她带领团队获得省级二等奖。
周钰代表学校参加红旅活动
在杭州亚运会中,周钰跟随导师参与到了帆船比赛区的保障工作当中,为盛大赛事贡献着南信大力量。
“这是我们首次将团队研发的三栖无人机投入实践,也是我国首次将大型两栖无人机在无人艇上起飞、降落于目标海面进行测绘并返回无人船母船,”周钰激动地说,“所有的‘海洋人’都心潮澎湃。”
亚运会现场
周钰在实验室做前期筹备实验
在跟着导师“刷经验值”之外,周钰还曾带领团队于江苏省启东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之前大创科研项目中的两栖自动养殖机器人落地使用。
“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大家都在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她回忆道,“这一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无论是科研还是竞赛,最终的落脚点都应是实践和应用。”
在实验室的周钰喜欢“沉浸式科研”,学得高效。她把这一习惯也带到了生活中,用“沉浸式充电”,玩得尽兴。
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打卡收藏的美食店铺;实验完成后,和搭子约上一场酣畅淋漓的乒乓球......海洋无边际,就像周钰从不给自己设限。在繁忙的课业之余,她以这些方式,在生活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展望未来,周钰说自己的下一个“小目标”是前往南极科考。
“时至今日,我仍旧好奇着覆盖了地球表面71%的海洋还蕴藏着哪些奥秘。去南极,为了心中的那片海!”
沿途纵使千层浪
心中有海,不问路遥
祝你我皆怀划舟破浪的勇气
敢奔赴,去远航!
文字:顾真华 赵嘉赫 胡星丞 王淑静
图片:卢梓瑞 罗钰诚 部分来自受访者
编辑:刘梓卉
责编:杨捷羽
审核:张天意 林雯
图文转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uist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