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杰青园”
关注公众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形式主义在某些地方和部门有所抬头。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基层的负担,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了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推动务实作风,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开展了整治形式主义的专项行动。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联合中央纪委办公厅,对三起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揭示了形式主义的多种表现及其对基层工作的负面影响。这些案例不仅反映了形式主义的顽固性和危害性,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滥用职权加剧基层负担。通报指出,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局违规开展创建示范活动、南关区教育局长期借调教师的案例,生动地揭示了形式主义在某些部门的滥用职权现象。长春市教育局在没有相关权限的情况下,擅自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并将原本“两年一创建”的频次加码为“一年一创建”。这一做法不仅违背了上级指示,还通过层层分解指标,使得基层学校为了应付检查,疲于准备大量评审材料,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据通报,有的申报学校为了应付这些考核,竟然准备了近千项评审材料。这种不切实际的工作要求,不仅让基层学校陷入无休止的应对之中,也使得教育工作的重心从教学质量转移到了形式上的评估与考核。
被通报的南关区教育局长期从中小学校抽调借用教师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基层教师的压力。据媒体报道,该区教育局借调教师的比例一度高达60%以上,有的教师被借调时间甚至超过了20年。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削弱了学校的教学力量,也导致了基层学校师资紧缺、教育质量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形式主义在某些地方已经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规避审批浪费公共资源。通报指出,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以绕道社会组织或国有企业规避审批、摊派费用举办河豚节的案例,揭示了形式主义在某些地方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从2016年到2023年,扬中市未履行报批程序,以扬中市河豚协会或国有企业名义共举办了7届河豚节,实际却是由政府主导,活动方案经过市委、市政府会议研究确定,相关党政机关也参与了主办或协办。这一行为看似合理,实则违反了中央关于严格控制大型活动的规定。通过规避审批程序,扬中市政府不仅绕开了上级监管,还通过摊派费用的方式转嫁成本,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费用强加给所属机关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国有企业等。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公共资源浪费,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7届河豚节共举办6场文艺活动,支出费用8400余万元,其中通过“社会团体会费”、“广告宣传费”等名义向各单位摊派了4200余万元,向民营企业、商业银行等单位及个人拉赞助740余万元,甚至由国有企业垫资3400余万元。这种以规避审批为目的、以摊派费用为手段的形式主义行为,实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占和对基层单位的压榨。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严重破坏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会议繁多削弱工作效率。通报指出,国家管网集团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单位召开会议缺乏统筹安排,导致“开会多陪会多”的现象也反映了形式主义在一些大型国企中的存在。据统计,2022年,国家管网集团总部(含部门单位)要求下属企业参加的会议多达80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3次。而2023年某下属公司在半年内参加的各类会议就达到280余次,几乎每天都有会议。这些会议中,很多是形式大于内容的重复性会议,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和效果,反而挤占了大量的工作时间。
即使在相关方面指出这一问题后,会议数量仍不降反升,进一步反映出该单位在精简会议、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不足。会议本应是解决问题、部署工作的有效工具,但当会议本身成为负担时,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拖累工作进度,削弱工作效率。这种形式主义的会议文化,不仅让干部职工疲于应付,也使得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形式主义不仅仅是工作方式上的偏差,更是对工作实效的严重削弱,其危害远不止于表面的形式化操作,而是深刻影响了工作效率、资源配置和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形式主义的存在,不仅加重了基层的负担,还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这种现象在多个层面都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深刻反思。
形式主义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在长春市教育局的案例中,无端加码的创建活动和频繁的考核任务,迫使基层学校将大量精力用于应付检查,而非教学工作的实际推进。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一些基层单位为了迎合上级的检查和考核,往往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准备各类材料和报告,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
形式主义加剧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在扬中市举办的河豚节中,通过规避审批程序和摊派费用,不仅耗费了巨额资金,还导致了社会资源的错配。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要求,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形式主义往往伴随着资源浪费,因为它追求的是表面上的“政绩”和“成果”,而非实际的社会效益和民生改善。
形式主义削弱了工作效率。国家管网集团的会议管理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在工作流程中的典型表现。过多、过频的会议,特别是内容重复、缺乏实质意义的会议,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分散了干部职工的注意力,使得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处理真正重要的工作。这种现象在各类企业和政府部门中都存在,成为影响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大障碍。
形式主义的存在并非偶然,只有深入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和治理形式主义,推动务实作风的真正落实。
其一,形式主义的产生与政绩观扭曲密切相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政绩往往被简单地与一些表面上的指标和数字挂钩,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形式上的“政绩”,而忽视了实际的社会效益和群众感受。这种扭曲的政绩观使得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形式主义,通过表面的光鲜数据和“政绩工程”来博取上级的认可,而不考虑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
其二,形式主义的蔓延与监督机制的缺失密不可分。在很多情况下,形式主义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且在某些地方愈演愈烈,正是因为监督机制的缺失或不健全。对于一些违反规定、铺张浪费的行为,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和问责,往往会导致这些行为在部门和地方层层蔓延,最终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工作低效。
其三,形式主义还与一些部门的惯性思维有关。一些地方和单位形成了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文化,即便是面对中央明确的指示和要求,仍然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规避和应付。比如,规避审批程序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这种惯性思维导致的形式主义行为,往往在表面上看起来“合规合法”,但实际上却严重背离了中央的初衷和精神。
要彻底整治形式主义,必须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或部门的整体风气。只有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才能带动整个团队向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实际工作成效为导向,不追求形式上的“政绩”,而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真正为基层减负。
要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形式主义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遏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形式主义问题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举报和查处机制,对于发现的形式主义行为,特别是严重侵害基层利益、浪费公共资源的案例,要坚决查处,公开曝光,形成震慑。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防止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走形式、搞花架子的倾向,确保中央政策的落地落实。
要摒弃惯性思维,推动工作作风的转变。各单位要倡导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减少不必要的形式化要求,鼓励干部职工集中精力解决实际问题。要通过组织文化的建设,引导干部职工从“为了考核而工作”转向“为了群众而工作”,推动工作重心从形式转向内容,从数字转向实效。同时,各单位要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切实服务于基层和群众。
作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民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再次要求,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坚定有力的话语,彰显对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如磐石的立场。
整治形式主义不仅是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改善党风政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危害,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杜绝形式主义作风,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为群众服务。通过加强责任意识、健全监督机制、优化组织文化,我们才能有效遏制形式主义的蔓延,推动全社会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
务实作风是推动基层减负的关键,是确保中央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务实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只有摒弃形式主义,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让我们坚决打好形式主义这场攻坚战,推动中国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最后笔者呼吁:
全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减负
坚持务实作风,确保工作实效
推动真抓实干,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杰青园,和我们一起
洞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