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一银|专创融合育英才 我院师生深度参与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获佳绩

教育   2024-10-28 16:25   广东  

近日,在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上,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联合指导、跨学科师生团队共同参与的“离体器官养护”创新项目一举斩获全国金奖,“跨介质飞行器”创新项目获得银奖。两支优秀的创新团队深度挖掘各行业现实需求,以我国面临的国际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导向,通过大胆的创新与实践,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项目策划方案历经校级赛、省级赛、全国赛网评等环节,在国内外5406所学校、514万余个项目、2083.6万人次参赛选手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全国总决赛,最终斩获国赛金奖和银奖。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形式,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也探索出了一条商科与医科、工科等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新路子。


中山大学“离体器官养护”创新项目团队

中山大学“跨介质飞行器”创新项目团队


全程指导两个获奖项目的我院任荣伟教授谈及此次获奖之重要背景与现实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就强调指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随后又在2024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国家举办创新大赛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大赛检验创新驱动战略体系下各大高校育英才的成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给本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并指出‘你们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这很有意义’,他同时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在此重要背景下,中山大学两支创新创业团队在各相关学院以及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能斩获1金1银弥足珍贵,不仅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体现了我校一直倡导‘医—工—管’学科交叉的巨大优势。事实证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坚持高质量人才培育方向,围绕SELM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复合交叉型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探索出了一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商科教育新路径。”


“离体器官养护”创新项目团队黄金波博士生获奖后激动地表示:这次我们学生团队基于中山大学学科优势,组建了医管多学科交叉团队,攻克了离体器官养护核心技术,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在众多优秀的团队中能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金奖实在太不容易了,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山大学在学科交叉、医管融合中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同时也体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管理学院的高水平学科交叉教育之成效,跨界合作最终在高质量医疗创新中取得了独特优势。医疗创新不仅需要临床研究的支持,还依赖高水平的管理流程以及创新创业来加速医疗成果的转化应用。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医科和管理专业的通力融合,培养更多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拔尖、应用型人才,为应对未来的全球健康挑战奠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


“离体器官养护”项目指导老师赵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言道:本次获得国赛金奖的成绩,离不开学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鼓励与政策支持。高松校长强调并大力鼓励发展“新医科”,这次的成绩就是体现了我们团队在多学科和跨院系交叉、医教研产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医—教—研—产—管”良性循环的结果。高松校长对器官医学项目十分关心,多次给予团队指导帮助,是我们进步的强大动力。未来我们团队还将继续深化落实高松校长的指示,充分利用医工商融合的学科优势,开展更多原创性技术研发、临床推广以及成果应用转化,造福广大患者。


“跨介质飞行器”创新项目团队伍思欢博士生感慨表示:本次大赛充分体现了航空航天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巨大优势,在理工与管理深度融合交叉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能通过协作与实践,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种交融不仅促进了技术的持续创新,更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战略视野,使我们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有效结合科学技术与管理,培养出复合型、拔尖型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参加大赛也体会到了此类复合拔尖型人才不仅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工程挑战,还能在未来的产业化落地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确实是我们中山大学今后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大方向。


“跨介质飞行器”项目指导老师张锦绣教授(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感言:参赛队伍充分融合了“工管融合、跨域思维”的理念,由航空航天学院、管理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多学科跨学院的团队组成。工商管理学科的引入为我们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第二视角,使项目团队成员能够从产品市场需求、成本效益、供应链管理等角度全面审视问题,既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又能够做出更具战略全局性和市场化的决策。人工智能的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效率与管理决策的智能化,实现了从技术开发到项目落地运营的无缝衔接,确保创新的可持续性。在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中,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是培养具备全局视野、工管融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快速落地,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生态和创新体系。


国赛金奖项目简介

“器官医学开创者——全球首创离体器官仿生养护技术及系统”项目旨在通过全球首创的离体器官养护技术和原创性器官医学理念,推动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项目团队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离体器官养护核心技术,在黄金波博士生的带领下,实现了多种器官离体后继续长期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这为器官层面开展医学研究与治疗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器官医学”的原创理念。创新团队以离体器官养护核心技术为基础,通过 “生物医+管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在实现一系列原创性技术重大突破,促进数十项世界首创技术落地开展的同时,也立足医疗科技成果商业转化,专业性地策划了从研发流程、团队搭建、商业运营、股权融资到战略运营的一整套商业化体系,这也为项目未来运用于器官移植、器官药筛、器官研究、器官治疗、器官教学等五大领域的产品市场化奠定了可运用转化的基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黄金波、管理学院硕士生严冠祺同学现场项目路演

项目来源学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项目负责人:

黄金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项目指导老师:

赵强、任荣伟、郭志勇、黄镰、邓雯、李冶夫

项目成员:

常文昊(管理学院)、钟灵毓(管理学院)、严冠祺(管理学院)、郭希婕(管理学院)、刘之颖(中山医学院)、家泽华(附属第一医院)、张嘉懿(附属第一院)、姚传捷(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李嘉浩(中山医学院)、覃美婷(中山医学院)、颜雨娉(附属第一院)、王成之(附属第一院)、刘铮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冷梓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


国赛银奖项目简介

 “飞潜智巡——海洋跨介质飞行器智能运维系统首创者”是由航空航天学院、管理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组成的跨学院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项目“飞潜智巡——海洋跨介质飞行器智能运维系统首创者”是一个基于“空中能飞、水面能游、水下能潜”的两栖跨介质无人飞行器,由航空航天学院伍思欢带领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并打造了一种空海一体作业的多场景智能运维系统,基于“工程+管理”的策划,科学地将项目设计在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海底管道的“水下机器蛙人”巡检运维等多个行业的商业化领域,极大的市场价值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培育“海上”新经济,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动能。这次由航空航天学院与管理学院强强联手的创新创业项目,也为两学院通过学科交叉,跨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了基础。


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伍思欢、管理学院博士生钟灵毓同学现场项目路演

项目来源学院: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项目负责人:

伍思欢(航空航天学院)

项目指导老师:

张锦绣教授(航空航天学院)、任荣伟教授(管理学院)、姜大鹏副教授(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谷德峰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吴嘉宁副教授(先进制造学院)

项目成员:

钟灵毓(管理学院)、刘人豪(管理学院)、但依侬(管理学院)、伍思繁(航空航天学院)、邵茂森(航空航天学院)、何智林(航空航天学院)、赵郁文(航空航天学院)、王吉(航空航天学院)、林沁(航空航天学院)、夏曦怡(航空航天学院)、安康(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侯文健(人工智能学院)、贾晋军(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张瑞贤(智能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参赛学生感言


2019级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钟灵毓

作为管理学院的一员,我有幸代表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的巅峰对决。在这次总决赛中,作为团队的核心力量,我亲身体验了商业智慧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无限可能。我们团队精心打造的水陆两栖无人机,不仅攻克了稳定性、载重和介质转换等技术难题,更创新性地设计了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型,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激励和指导下,我们更加坚定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将持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不移地追求创新,以满腔热血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持之以恒地奋进勃发。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愿以青春之名义,倾注所有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心中的火焰,为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让青春的光芒照亮国家的未来!


2023级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常文昊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我感到无比荣幸能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为管理学院和医学领域的融合项目赢得金奖。在团队中,我负责撰写了商业计划书,深入分析了项目的市场前景、商业模式以及实施路径,帮助团队明确了发展战略。这次获奖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在创新与跨学科合作上的认可,更是我们通过管理智慧与医学科技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证明。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的号召,将课堂所学与实验室成果相结合,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中外科技交流贡献力量,推动更多医学与管理的深度融合,为健康产业创造新的价值。


2021级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刘人豪

作为管理学院的一员,同时也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团队的核心成员,我深刻体会到将商科战略思维与工科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我们的项目不仅成功突破了无人机飞行控制、载荷搭载以及在水面与水下切换等复杂技术难题,并创新性地制定了与其水陆两栖特性相匹配的商业策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研发与推广的无缝链接。这种将工科的创新技术与商科的市场洞察力相结合的深度融合,使得我们的项目能够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殊荣。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与期望,如同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灯塔,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青年一代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继续秉持这一精神,不懈努力,用我们的青春力量为社会贡献智慧和活力!


2024级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郭希婕

作为管理学院的博士新生,我很荣幸能在本次国际创新大赛当中获得佳绩,同时对医疗健康与工商管理的交叉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有了重要理解。通过深入参与了财务分析、市场分析等板块,我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积累,协助建构了团队的产品矩阵,对项目器官移植、器官药筛、器官研究、器官治疗、器官教学等五大领域的盈利模式及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设计与完善。在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下,团队的建设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激发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呼吁,使得这份荣誉不仅源于医学院团队在技术研发上的创新突破,更是与管理学科碰撞之下、商业成果转化交叉结合的结晶。这次赛事的优异成绩是对我们一路坚持的最好回报,将激励我们以科学精神武装管理思想,紧跟医学科技创新步伐,继续参与团队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项目的可持续经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2023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严冠祺

获得金奖的背后是团队无数次实验和打磨,作为运营团队的负责人,经历了最初项目团队组建、产品中试、凌晨五点的屠宰场观摩、临床试点合作谈判再到学习专利转化;见证项目从创意萌芽到产业落地,运用在商科的知识帮助团队完成了运营体系搭建,和团队共同完成全流程商业模式构建。历经一年的项目打磨,反复修改,我们管院和医学院团队小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和友谊,双方团队各司其职再到共享资源、共同成长,实现了医学+商科的深度融合。这次大赛只是里程碑,不是终点。团队将以在大赛中收获的宝贵经验为起点,永葆闯的精神,精进创的本领,立足于实干的创新创业理念,撬动创新引擎,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继续推动探索医、工科与工商管理的交叉学科项目产学研落地和转化。


2022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但依侬

作为一名管院的本科生,这次能荣幸加入优秀师兄师姐带领的项目团队并最终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银奖。这份荣誉不仅是整个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管理学院与众多学院进行学科交叉并推动高质量人才的新起点。回顾整个参赛过程,从项目初期的构思与设计,到中期的技术攻关与优化,再到后期的商业模型构建与展示,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我们团队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商业信息的敏锐把握,成功打造出了具有竞争力的项目。在比赛过程中,我们不仅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团队协作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感谢此次大赛提供给我们一个与优秀人才交流切磋并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未来,我们将会以更饱满的热情继续推动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附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简介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为中外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提供平台。2024年的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大赛坚持“我敢闯 我会创”主题,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有为青年人才,共吸引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6所院校、514万个项目、2084万人次报名参赛。历经五个月的层层角逐,全国共有141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现场比赛。


202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指出,你们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这很有意义。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

来源:党政办公室

撰稿:严冠祺、常文昊、刘人豪

编审:任荣伟

责任编辑:罗萍

初审:陈融融

审核:张毅芳

审核发布:张俊生、钟一彪


欢迎投稿

bspr@mail.sysu.edu.cn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1985年,已通过AACSB、EQUIS和AMBA三大国际认证。以“融汇中西管理智慧,培养创业创新精神,践行服务社会责任,作育商界管理精英”为使命。打造国际一流商学院,我们愿与您携手并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