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载,历史上武宣县域内计有神童1人、进士6人(清武进士1人);明清贡生281人、举人60人(明武举1人,清武举13人),另有太平天国武状元1人。
但仍有很多人疑惑,祖上明明留有“进士”牌篇,为什么县志没有记载,难道漏记了?
其实正宗的进士叫殿试进士,由皇帝任命的进士,称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
现在民间留下来的多为“岁进士、恩进士、明经进士”,其实就是贡生,不是正宗的进士,但比秀才强。这些“进士”牌匾有一个小的“岁”或“恩”,不注意没发现。
贡生:是从各地府、州、县学选取优秀生员(秀才中的佼佼者)贡入京师,在国子监肄业,以备国家选用(类似保送入重点大学)。
具体分为五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合称“五贡”。
岁贡,是靠年头熬出来的。秀才进入官学学习后,如果十年还没有中举,便有资格成为岁贡。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国子监肄业,名额十分有限,需要排队候缺,因此又叫“挨贡”。
恩贡,则是国家庆典、皇帝登基之年颁布恩诏的贡生。恩贡生有个特殊待遇:即使本人犯了罪,这个头衔也是不能剥夺的,因为那是皇帝钦点的。
拔贡、优贡,是从各级学校选拔出类拔萃者,贡入国子监。拔贡十二年选拔一次,而优贡则是三年选拔一次。
副贡,乡试发榜时,中榜举人为正榜,而那些成绩不错但没有上榜的,朝廷为了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就给了一个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但有资格到国子监读书,这些人就称为副贡。
贡生相比较生员(秀才)而言是有不少好处的,一是可以摆脱学校拘束,不用参加岁考;二是可以在门前挂匾,竖旗杆。贡生挂匾、竖旗杆是一种政治特权,可以凸显与一般人的地位等级。
“岁进士、恩进士、明经进士”,就是贡生的雅称,只能出现在家谱、祠堂牌匾或者墓碑文中,不能用于正式文书之中。有的牌匾会请一些有名望的名人帮立,一些有钱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挂。
武宣县明清贡生281人,其中恩贡37人,岁贡133人。当时这些人都可能挂“进士”牌匾,但要加上恩进士,岁进士。
如果进士名单在县志中找不到,在贡生名单应该可以找到。
以下为《武宣县志》记载的武宣历代进士、举人、贡生281人名单:
审核:陆原令
终审:苏文积
监制:林童军
投稿邮箱:wxxw5217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