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70、80年代的8种老物件,勾起多少农村人的回忆

文摘   生活   2024-10-29 23:44   湖南  

70、80年代的8种老物件,勾起多少农村人的回忆

第一种老物件:扁担

扁担是农民劳作是的好伙伴,有的是用竹子做成的,有的是有木头做成的。70、80年代农民常用来挑稻谷、挑水、挑柴、挑粪等,记忆最深的农民的肩膀常常被扁担磨破皮,农民真的很辛苦。

第二种老物件:尖担

尖担:挑柴用的长棍,竹木制成,两端尖,可插入柴束内,故称尖担。在部分农村也称撑担,类似扁担的一种,我们农村常用的扁担是扁扁的,两头是平平的,可以用来挑东西。尖担和扁担有区别,其作用也不一样了,尖担两头呈圆形,两头都是向上翅起尖尖的。不知你的家乡怎样称呼尖担的,欢迎在留言区说一说。

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的劳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聪明才智和劳动智慧,他们至所以把尖担作成这样的工具,是因为在劳作中有时候会去山上挑一些捆好了的干柴禾,或下到田间挑一些捆好了的稻草草,这个时候用扁担是十分不方便的,而用翅起的尖担又简便又省力了,因为尖担两头都是向上翅起尖尖尖的,可以直接往捆好的柴草里一扎,就可以挑着回家了,尖担成为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当时农村非常实用的劳动工具。

第三种老物件:端板

端板,可能各地叫法不一样,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端板的作用?

在70、80年代农村,这样的端板很常见,是农民朋友用来做田基的工具。在许多山区,望天田比较多,靠天下雨才有饭吃,所以耕田时就要把田坎做牢,做好防漏水,耕好田后,就用端板把泥巴端到田坎边垒一圈,这样才能防止漏水。

第四种老物件:猪槽

猪槽,从表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猪吃食用的器具,用来盛放牲畜饲料或水等。
猪槽是从古代农耕时代传承下来的器具之一。基本上是用石头制作而成,以大块青石、麻石居多,石头造成的猪槽牢固而不易损坏,石头猪槽大都是由农村里的石匠打造而成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农村许多地方出现了水泥猪槽,稍微手巧一点的农民在地下挖一个猪槽的模型,然后用水泥沙石倒制在里面,过个十天半月水泥硬化后挖出来便成了猪槽。
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而且养猪成为农村发爱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猪槽也农村人称为发家致富的“铁饭碗”。
如今,农村养猪的农户越来越少了,有的村子几乎没有人养猪了,猪槽大都被农民废弃了,那么,废弃的猪槽值钱吗?回答是肯定的,废弃的猪槽肯定值钱,农民朋友们千万不要扔掉了。

第五种老物件:蓑衣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农耕史。在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发展史上,蓑衣被世人传承千年。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叫“袯襫”(bó shì),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出现于先秦时期。《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条里已提到:“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 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从管仲所述来看,袯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农民虽然身着袯襫,但身体还是被雨水打湿了。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释之为“蓑襞衣也”,清郝懿行《证俗文》说得更具体:“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诗经-小雅】中有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牧童黄昏放牧归来时,带着斗笠,披着蓑衣,记载了周代农人身穿蓑衣的情景。

蓑衣,除了是我国农村常用的一种雨具,发挥其可以遮风防寒,穿戴灵活轻便,是农事操作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外。在古代的部分农村地区,蓑衣还是农民心中的神具。南方有很多人家,将蓑衣挂于墙上或包裹木炭放置井底,可以驱邪避害;盖新房到“上梁”时,用蓑衣包裹正厅中间的“正梁”,暗示着家族兴旺、无祸无灾。此种情形,蓑衣则成为一种仪式,寄托着农人心中美好的愿望。

蓑衣与雨伞一类的雨具相比,不仅避雨效果好,而且空出的两只手可以干活。不只是农民雨天喜欢穿,也成为渔夫在雨雪天垂钓时常披的雨具。

第六种老物件:高粱扫帚

高粱扫帚,70、80年代,农村喜欢种高粱,就算你是城里人,看过电影《红高粱》也应该知道什么是高粱了,高粱因秆硬而栽培供利用,种子著生在直而长的分枝顶端,收获、干燥后,可将这些硬芒加工、束缚,做成高粱扫帚。

第七种老物件:斗笠

斗笠,在70、80年代的农村,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劳动用具,农民朋友一般在下雨天戴斗笠做农事比较方便,如果是撑雨伞就不能干活了,斗笠也是用竹子做成的,许多农民朋友自已都会制做。

第八种老物件:弯刀

我的家乡叫弯刀,不知你的家乡叫什么?你能用家乡话说出这刀的名字吗?

图说常德
用图片说话!话说常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