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盘州市
羊场乡大中村
大中村位于羊场乡西面,距政府驻地6公里,东临本乡瞿家寨村,南接旧营乡红花村,西临本乡高光村,北接本乡纳木村,距盘州市中心城区76公里。辖大屯、中屯、墙院、马屯、殷屯、白家场地6个自然寨,22个村民小组,9个网格,境内居住有汉、苗、白、彝等民族。截至2023年底,有户数1068户,人口3611人。
1950年8月,大中村隶属盘县第六区九村乡;至1952年10月,盘县调整行政区,改第六区为第十区,大中村仍隶属第十区九村乡;至1953年1月,盘县实行民主建政,大中村隶属第十区白块乡;至1958年10月,盘县将原十三个区改建为十三个区级人民公社,大中村改为大中大队,隶属羊场人民公社白块管理区;至1961年12月,取消区一级人民公社,恢复区管建制,原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大中大队更名为红旗大队,属白块人民公社;至1984年1月,撤公社恢复建乡,红旗大队恢复原名大中村,隶属白块乡;至1992年4月,盘县撤区并乡建镇,将羊场、白块、九村三个乡合并新建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大中村隶属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一直到2004年12月,盘县村级区划调整,原马屯村、殷屯村、大中村三村合并为现在的大中村,隶属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至今。
大中村平均海拔1570米,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40亩、林地5859亩。大中村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2017年以来,大中村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石蛙、山羊、中蜂等特色规模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23年底,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53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0360元。
大中村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村寨东面有断崖形成的滴水岩瀑布,西面有天然出水潭龙潭。村庄南北两侧有小营山、大营山、文笔山等高山,山体植被茂盛,树种众多。村域内还有老忠打碑溶洞、观音钟乳石、10公里溶洞等自然景观。近年来,大中全面实施了村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造、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扩增就业渠道等民心工程。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帮扶干部、村支两委全体人员以及全村百姓的共同努力,大中村村容整洁,村风文明。
2014年11月,大中村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11月,大中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美丽的大中村
斑驳的历史印记
大中村位于清雍正年间改道“毛口新路”古驿道一侧,地势险要,是盘州市境内典型的屯堡村落。大中村最早为彝族村寨,被称作彝兴叠大寨。明洪武年间,部分“调北征南”将士到此居住后,原先在此居住的彝家人迁居啰家地,后从啰家地迁至海子河、海子寨一带居住。因彝兴叠大寨当时建有大屯、中屯两个屯堡村落,取大屯、中屯首字组成大中村名。
据《嘉靖普安州志》记载:明永乐十三年,“为造恶事觉伏辜乃革去安抚改设普安州”“州领十四营……木誇在州北七十五里。”另据《贵州通史》考证,木誇营在今普古、羊场、淤泥一带,“管理落多、仆戛(仆嘎)、嘿白等处”,故此,大中村在明朝时期隶属普安州木誇营;清康熙十二年十一月(1673年),吴三桂发动反清叛乱,兵犯普安州,原土司治所善德营(现旧营)受波及,时任普安州同知的龙天佑将其居所从善德营迁往簸箕营,大中村改隶属普安州簸箕营。
据大中村邓氏家谱记载,最早迁至大中的邓姓祖先为邓荣宗,明朝湖广保庆府人。明洪武年间,邓荣宗以十万御林军军长之身、平蛮大将军之职,与陈、张、黄、李等姓调北征南将士入黔而来,入籍普安州(今盘州),至今已有20余代。大中90%的人口为邓、陈、张、黄四姓。除黄姓祖先为南京籍外,其余为湖广籍。邓姓人家主要居住在大屯和中屯,大屯285户930人,中屯110户332人;黄姓人家主要居住在马家屯,有280户950人;陈姓人家主要居住在中屯和大屯,有210户700人;张姓人家主要居住在中屯,7户26人。各姓人家散居于白家场地、殷家屯、马家屯、墙院自然村寨的共有176户673人。
作为贵州屯堡地其中之一的大中村,选址、布局以及建筑设计等,利用所处地理环境的同时,融入了易守难攻、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的建屯理念。其建筑随南北两侧山体顺山势布局,南北两侧高山合围,中部开阔,中间为河谷盆地,西有出水洞,东有断岩形成的天然瀑布滴水岩。其建屯格局,充分考虑了军事防御功能。
大屯,是大中村最早建设的村寨,位于大中村南面石崖下、沿白块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小营山山坳处,随小营山顺势布局,山体自然收拢,仅有进出的狭窄通道。大屯的传统格局,主要以外部封闭、内部联通为主。村寨街巷布局,以三条主巷道和多条支巷道将各家各户连成一片,形成方格网络。各支巷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巷道,在支巷与主巷相连的位置设龙门,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建筑单体外墙采用石块堆砌,屯内设置碉楼,碉楼与建筑院落内部相连。建筑分片区布置,以三条主要街巷为分界线,各建筑群内部院落相互联通。在村寨不远处的山体上,还设有营盘。
大中村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石头房、石头墙、石头街道。一户民宅如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犹如一座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单元,既可各自为战,友邻之间又可互相支援,既保障一宅一户的私密性和安全感,又方便各户人家相互联系。靠巷子的墙体留有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可作掩体瞭望口还击来犯之敌。而每户低矮的石门,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
如今,这些屯堡民居历经600多年数月的侵蚀,几经拆旧建新,石头街巷、碉楼、古庙等建筑大多被毁,但因村民建房位置大多沿用老宅地基,传统“街巷—建筑群—院落”格局依旧可辨。
大中村有两处营盘遗址,修建时间无法考证。大营盘位于大营山顶,现残余部分石围墙。小营山营盘位于小营山山顶,坐南朝北,城墙倚山头岩石而建,以石头砌成,蜿蜒盘旋。现存近三圈石砌围墙,平均高2.1米,厚1.5米。有一块基脚石长3.5米,高0.9米,宽1.7米。营盘设有东西两道门,营盘围墙上设有枪口。
邓氏四合院位于大屯主巷道一侧,是当年富人邓良宣家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470平方米,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四合院包括堂屋、左右厢房、偏厦以及1座碉楼。堂屋坐立于六级台阶之上,五开间穿斗式木结构,面宽约18米,径深约12米,悬山式坡屋顶,覆青瓦,正面北侧外墙为实质木板,木质窗棂。
主房高6.1米,柱子雕刻花纹,门窗上刻有龙凤鸟兽,另外三面外墙均为石块堆砌围合,院内五面以青石铺地,石面雕刻有“一炷香”花纹。
堂屋西侧建有1座8.2米高的碉楼,石木结构,外墙设有枪口,堂屋西南角设有一个通道通向碉楼。堂屋靠碉楼一侧山墙外刻有图腾,窗户呈漏斗形,外窄内阔,俗称猫儿窗。西厢房面宽约16米、径深约6米。东厢房面宽约10米、径深约7米,设有两层,一层为石质裙板和木质窗户结合的外墙结构。二层设有走廊,木质栏杆保存良好。西厢房西南处有一个石拱门,为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四合院周围以3米高石墙封闭,庭院60平方米,五面厚石镶成,正房两侧厢房以四方柱、花窗等构成。四合院外,修建有石板串户路1.5千米。四合院年久失修,现已趋于朽败。
陈氏四合院位于大屯村寨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南侧为清朝时期相继修建的两组3间堂屋,堂屋均位于五级台阶之上,穿斗式木结构,悬山式坡屋顶,覆青瓦,院落外墙为石质裙板(约1米高)和木质窗户结合的外墙结构。设有两层,每组堂屋一侧均建有1所厢房,厢房面宽约12米,径深约4米。部分设有两层,东侧厢房设有1座龙门,与四合院北面的巷道相连。西侧厢房西北角有一个石洞,巷道较狭窄,不足1米宽,可通至其他民居后院。与邓氏四合院一样,陈氏四合院也已年久失修,趋于朽败。
黄玉廷支系四合院。黄玉廷支系四合院木质结构,主房高6.2米,两层,附厢房4.1米,院内青石铺地,建于清朝末期。住户早已搬迁,现四合院年久失修,已变形腐烂倾斜。
供稿:卓美 图:盘州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江弢
编审:骆启
编辑: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