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双碳行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领域,许多宏伟的目标和计划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听起来振奋人心的蓝图和方案,最终的结果却往往令人失望。从初始的豪情万丈、信誓旦旦,到最后的行意阑珊、心灰意冷,几乎成了行业的常态。
究其原因,双碳问题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和讨论的话题,每个人都能凭直觉提出一番道理、给出一些建议,更是在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时,人人都跃跃欲试。然而,科学的认知往往是反直觉的,许多直观朴素的认知与决策往往无法经受住科学实践的检验。
在多年的发展中,双碳领域总结出了许多基本规律,这其中有很多“不可能”与“不一定”的结论,可能与许多人的“直觉常识”相悖,甚至难以接受。大量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尊重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才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科学决策、选择正确的行动路线,并且不断复制成功,迭代升级成功。违背这些基本规律,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因此,每一个双碳行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还是技术人员,都应该了解并尊重这些最基本的常识。
不可能
1
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能彻底解决碳排放问题吗?- 不可能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确实可以减少工业过程中的碳排放,但其成本高昂、技术复杂,且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依赖CCS技术作为唯一的解决方案并不现实。更有效的策略应包括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效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此,单纯依靠CCS技术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碳排放问题的。
案例:在美国,尽管一些大型项目如Petra Nova和Boundary Dam采用了CCS技术,但其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运行要求使得这些项目难以大规模推广,且对整体减排效果的贡献有限。
CCS不是万能钥匙,减碳还需多策并举
2
所有建筑都能通过改造达到零碳排放吗?- 不可能
在实际操作中,不是所有建筑都能通过改造达到零碳排放。历史建筑、结构复杂的老旧建筑以及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建筑,改造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在这些情况下,应综合考虑节能措施和部分碳抵消方案,而非强求零碳排放。
案例:在英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在进行节能改造时遇到了结构保护和技术限制的问题。最终,选择了通过节能措施和碳抵消相结合的方式,来尽可能减少碳排放。
建筑改造不是一刀切,零碳实现需因地制宜
3
所有企业都能轻松实现碳中和吗?- 不可能
不同企业在实现碳中和的难度和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碳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等)的转型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对于这些行业,实现碳中和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政策支持。因此,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松实现碳中和。
案例:日本的钢铁行业正在积极探索低碳冶炼技术,但初期投资巨大,技术成熟度也需要时间。政府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激励,帮助企业逐步过渡到低碳生产方式。
碳中和之路,道阻且长,非一日之功
4
种树可以解决所有碳排放问题吗?- 不可能
虽然植树造林是重要的碳汇手段,但单靠种树无法解决所有碳排放问题。森林固碳能力有限,且面临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威胁。解决碳排放问题需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包括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提升能源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因此,依靠种树解决所有碳排放问题是不可能的。
案例: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由于非法砍伐和气候变化,森林面积逐渐减少,碳汇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保护现有森林、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以及减少碳排放,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
种树虽好,但不解碳排放之渴
不一定
1
碳中和能否实现经济增长?- 不一定
许多人认为,碳中和会阻碍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停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投资,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例如,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的推广,不仅减少碳排放,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否则可能会遇到瓶颈和挑战。
案例:德国的能源转型计划(Energiewende)便是一个例子,通过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德国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然而,初期也遇到了电价上涨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政策支持和市场调整才能逐步实现预期目标。
碳中和,经济增长并非对立,共赢之道需精心设计
2
新能源车辆会完全消除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吗?- 不一定
虽然新能源车辆(如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几乎没有碳排放,但其生产过程(尤其是电池制造)和电力来源仍可能导致碳排放。如果电力仍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整体的碳排放并不会大幅降低。因此,实现真正的低碳交通还需在清洁能源生产和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共同努力。
案例:我国的电动汽车推广计划在初期阶段遇到了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能耗和碳排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投资,以保证电动汽车使用的电力更加清洁。
新能源汽车——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是一场硬仗
1
个人行为改变对实现双碳目标作用微乎其微吗?- 不一定
个人行为改变,如节能减排、低碳出行、减少浪费等,虽然单独来看影响有限,但集体行动的效果不容小觑。全民参与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整体碳足迹,同时还能推动政府和企业加快转型步伐。因此,个人行为的改变在实现双碳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在瑞典,通过广泛的公众教育和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低碳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和公共交通,这些改变显著减少了城市的碳排放。
滴水成河,低碳生活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1
碳交易市场能自动调节,实现最优减排吗?- 不一定
碳交易市场设计初衷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排放,但其效果取决于配额设定、监管力度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市场操控、配额过宽、执行不力等问题可能导致减排效果不如预期。因此,碳交易市场需与强有力的政策和监管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案例:欧洲的碳交易体系(ETS)在初期由于配额过宽,导致碳价低迷,未能激励企业有效减排。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配额逐步收紧,市场机制才逐渐发挥作用,碳价开始回升,推动了减排措施的落实。
碳交易市场的魔法需要严格的规则才能生效
通过以上对“不可能”与“不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帮助从业者和公众更加理性地认识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避免盲目乐观或悲观,结合科学认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了解并尊重这些基本常识,是我们稳步前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只有在科学和现实的基础上,双碳之路才能行稳致远,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点击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