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脚点。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领头羊、排头兵,综合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动力足,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连续两年围绕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做实”的核心要求,确定“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贡献力”四个评估维度,构建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开展综合评估,于近日发布《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
研究报告依据评估结果得出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简称“百强企业”),并对百强企业的分布特征、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企业判断自身实力水平、领域竞争优势和发展长短板提供参考借鉴,为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报告主要内容
1. 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经营表现: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硬科技类企业成为上市主力;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利润承压韧性凸显;市值延续震荡下行态势,行业分化愈发明显;自主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研发实力持续增强。总体看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
2. 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榜单: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康威视、迈瑞医疗、海尔智家、大华股份、潍柴动力、比亚迪、中兴通讯、宁德时代排名全国前十。
3. 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主要特征:从百强企业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优势明显,广东、上海、北京、江苏位列第一梯队。从百强企业的性质看,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国有企业在经营稳健性和盈利效率上更为出色。从百强企业的行业分布看,电子制造业入围数量最多,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成效明显。研究表明,百强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投入产出成果丰硕;全力推进效率变革,盈利能力强,现金流量充沛;规模体量持续扩张,影响力号召力更上台阶;稳定就业贡献税收,积极回馈社会履行责任,百强企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制造业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增量放缓,高技术领域大企业数量偏少,部分领域中制造业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经营质效、研发投入、跨国经营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5. 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产业生态、深化服务做强支撑力;完善制度推进改革、提升现代企业治理力。
报告目录
一、上市公司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一)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硬科技”成色更足
(二)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利润承压韧性凸显
(三)市值延续震荡下行态势,行业分化愈发明显
(四)自主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研发实力持续增强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引领示范树立标杆
(一)东部地区优势明显,粤沪京苏稳居第一梯队
(二)国有企业经营稳健,深市企业研发活力更足
(三)电子信息入围最多,装备制造行业提质升级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投入产出成果丰硕
(五)全力推进效率变革,盈利能力强现金流量足
(六)规模体量持续扩张,影响力号召力更上台阶
(七)稳定就业贡献税收,积极回馈社会责任在肩
三、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在企业做大方面,规模数量存在差距
(二) 在企业做优方面,经营质效存在差距
(三) 在企业做强方面,创新投入和跨国经营存在差距
四、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打造一流产业生态,深化服务做强支撑力
(四)完善制度推进改革,提升现代企业治理力
主要专家简介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工程师
卜越
主要从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工作,牵头和参与撰写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评价、企业亩均效益评价等研究报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工程师
王蔚
主要从事制造业优质企业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研究工作。牵头开展制造业企业画像、制造业上市公司评价、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图谱绘制和企业梳理等课题研究,参与多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工程师
杨培泽
主要从事制造业优质企业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研究工作。
更多精彩,敬请阅读解读P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撰写团队联系方式:
中国信通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
卜老师
13125140661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报告。
校 审 | 谨 言、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